财新传媒
公司 > 要闻 > 正文

化肥储备事与愿违

2006年06月22日 21:30
化肥淡季储备政策扭曲了企业行为,扰乱了市场,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往往会变成相关利益主体为获取资源博弈的

过程

  进入夏季以来,国家淡季储备的化肥开始集中投放市场,但尿素的涨势仍如同攀升的气温一样火爆。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监测,从5月中旬开始,中国尿素市场涨声一片,与2005年底相比,今年6月初的尿素价格已上涨了400元每吨,平均每袋尿素市场零售价上涨15元,价格走势与往年背道而驰。  
  国家淡季储备的化肥已开始投放市场,为何价格却不跌反涨?市场人士对此颇为不解。
  
飘忽的价格

  化肥淡季储备制度,顾名思义,是在化肥使用的淡季,通过给予利息补贴的方式鼓励流通企业多储存化肥(主要品种是尿素),保证淡季持续生产和旺季的货源供应,平抑市场价格,以达到对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民都有利的结果。但现在看来却是事与愿违。
  2005年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并延续至今。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负责管理,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确定化肥淡季储备区域、品种及数量,承储企业原则上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淡季储备期限为六个月,原则上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或4月)。
  “按理,淡季储备旺季开始销售,市场供应量就多了,价格应该降下来。”数字商务网副总经理王红岩认为,化肥淡季储备的政策设计是好的,因为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使得这一制度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
  云南天盟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业务员王生根据他的经验告诉记者,按一般的规律,从每年1月到6月,尿素价格会平稳上升。但今年的尿素价格走势在许多地方出现反常,1月、2月旺季来临之前价格先暴涨,3月底进入销售旺季,价格却下跌。当时厂家和经销商对4月的市场非常不看好,认为4月以后要谨慎操作,整个市场的期货量很少,价格也随之回调。进入5月,价格又开始上涨,“最近涨得更厉害,往后的走势实在看不懂了。”
  对于实行化肥储备制度后的价格波动,政府相关部门解释说,淡季储备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油、煤、电等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相关政策调整、区域物流条件的限制、进出口以及天气变化等等。中国化肥市场每年需求量9000万吨左右,2005年国家只付出了1.9亿元财政贴息,现在的储备量的上限只有800万吨。“这点储备量不足以影响价格。”
  
利益博弈

  但毫无疑问,国家化肥淡季储备政策,对企业的行为方式是有影响的。
  比如,淡季储备企业短期内抢购储备资源应付检查,也会导致价格局部快速上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介绍说,有些淡季储备企业在选择储备期时,为了免除市场风险,将储备期定得太靠后,到3月、4月财政开始检查储备合同的执行情况时,企业库里没有足够的储备量,为应付检查便大量进货。此时已开始进入用肥旺季,储备企业反而从市场中抢肥源,没有资源去平抑价格,对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显然,淡季储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企业的行为。在化肥淡季储备中,政府并不承担全部责任,只是对企业存货占用资金的贷款提供合同储备期内的利息补贴,贷款本金由企业负责偿还,企业经营盈亏也由承储企业承担。政府不规定专门针对淡季储备企业的销售价格,企业虽然拿到了政府贴息的好处,但是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这样,企业既想得到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的好处,又想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经营风险,设法违规就不可避免。
  作为最大的淡季储备企业,2006年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标的淡季储备量为150万吨。“国家贴息给了我们一块收益,但是最终是否盈利还很难说。”该公司国内化肥贸易分公司总经理黄璐告诉记者,淡季储备压力还是很大,如购进时生产企业的供应价格很高,要不要采购?企业必须在3月底保持合同规定的储备量,但是开始销售后市场价格的走势也很难把握。此外,储备化肥集中向市场投放时,价格走低造成的亏损压力也会加大。
  黄璐说,企业说不准今年存这么多化肥到底是能挣钱还是会赔钱。特别是2006年,对淡季储备企业销售储备化肥增加了时间的限定,即要求在3月底、或4月底储备要达到一定的量;此外对每月末的平均库存数等亦有详细的规定。
  “这样的规定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黄璐认为,企业只要完成了供应量,能保证所在区域的供应就可以了。规定如此严格,企业没有主动调整储备和销售的主动权,会对经营造成困扰。
  刘淑兰则认为,化肥储备任务应该主要由生产企业来承担。“储备的目的不是保证旺季供肥吗?核心是肥源问题,只要淡季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到了旺季肥源充足,价格自然就上不去。”
  当初政府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淡季储备,使得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民三者均受益。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路和政策设计的一厢情愿,政府直接介入市场直接进行干预,结果常常与愿望背道而驰。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往往会变成相关利益主体为获取资源博弈的过程。  
   6月12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发布通告,称“在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过程中,某省化肥淡季储备联合体中的个别淡季储备企业,虚报淡季储备化肥数量, 假造有关账簿,日前已被财政部驻当地专员办查处” 。通告还罗列了被查处企业的违规事实,包括通过伪造尿素堆场、变造账簿、虚构交易等不正当手段伪造库存量和购进量数据,以及将淡季储备贴息资金转为小金库直接发放。
  很显然,政府通过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淡季储备,试图以较小的利益诱导企业,使其行为符合政府的某项特定政策意图。然而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对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必然是极力规避经营风险,甚至违规违法。为此政府部门又不得不强化其行政权力,并凌驾于市场主体之上,致使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任也趋于恶化。
  在此博弈中,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化肥信息部负责人陈丽告诉记者,过去农民在淡季会自行储备一些化肥用于春耕,有了国家淡储制度,化肥价格变动不居,农民无所适从,不再储备;结果一涨价,农民承担了绝对的损失。
   “国家给了补贴,实惠没有到农民手上。”陈丽说。■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公司股价走势、结构人员变化等投资信息。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