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9日重要财经解读汇总(更新中)

2014年10月09日 08:24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三季报披露今日拉开帷幕 调仓换股好时机来临

  今日,广弘控股、天健集团、沃华医药3家公司率先公布业绩,从而拉开三季报披露的帷幕。根据沪深交易所此前公告,至10月底,沪深两市2000余家上市公司将在短短20来天时间内交出前三季度成绩单。本月最后3天,共有多达1093家公司会披露三季报。四大行中的工行、中行、农行均选择在31日公布三季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预约披露时间则分别为30日和31日。由于国庆长假,三季报时间紧迫、披露密集已成常态。

  从过往情况看,披露靠前的公司如果业绩超出预期,往往会被市场资金短线炒作,激进的投资者可根据此前公司的三季报业绩预告,选择那些预喜幅度较大,披露时间靠前而且涨幅不大的公司提前布局。

  在两市目前已披露三季报业绩预告的851家公司中,多达575家公司预计报告期内业绩同比可能实现正增长,占比高达67.57%。不仅如此,可能实现高成长(按同比盈利增幅最大幅度可能达到或超过50%为据)的公司数量达到了300家,在500多家预增股中占比高达52.17%。昨日A股市场的开门红表明,国庆长假后A股仍在强势行情当中,三季报业绩披露的平稳走高很有可能会带动一波行情出现。但从整体看,仅以公布三季报披露时机为题材,其炒作的时空都十分有限。

  从历史经验看,三季报在季报当中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如果一家公司三季报向好,那么该公司全年业绩保持增长基本没有问题。因此,每年有约半数的个人投资者依据三季报业绩预告及季报进行调仓换股,并布局四季度及年报的投资。

  但是,仅仅依据业绩预增选股,也可能掉进业绩陷阱,因为这些个股股价可能已经被炒高。据同花顺数据分析,在已公布的575只业绩预增股中,今年以来涨幅超过50%的个股数量为260只,占比为45.22%。而两市2546只个股中,今年以来涨幅超过 50%的个股为850只,占比33.39%。换言之,如果年初从业绩预增股中挑选个股持有至今,抓住牛股的概率比随大市高出四成。但要记住,时间点是年初而不是现在。

  从中线布局看,投资者应注重部分季节性波动较大的公司,它们如果因“业绩变脸”没有被过度炒作甚至被市场抛弃,而三季度或接下来的四季度出现行业周期拐点,就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部分业绩大幅预增的次新股、小市值股,可以结合其是否具有高送转可能和潜力,如参考每股指标,去年以及今年中期有无送股或送股传统等,适当提前介入潜伏。

 

  沪港通将平抑两地地产股差异

  如果说房贷新政对房企的影响是直接的,那“沪港通”开启对房企的影响则潜移默化。平安证券日前发布研报称,“沪港通”的开启,内地与香港两地地产股估值及投资风格差异将逐步弱化。

  平安证券表示,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内房企已达60余家,无论从市值或销售规模看,均已构建了丰富的公司层次。此次“沪港通”开启,优质房企个股更受关注。

  同时,对比内地与香港房企上市公司股价不难发现:内地赴港上市的地产龙头企业享受着溢价,拥有更高的估值,但A股市场上中小房企更受追捧,估值更高。“沪港通”开启,两地地产股估值及投资风格差异有望逐步弱化。

  其次,赴港上市的内地房企收益率与基本面高度相关,但A股房企2006年以来的累计涨幅排名靠前公司集中于中小公司。而随着“沪港通”的开通,具有规模优势和成长持续性的企业将受到投资者的持续偏好,成为穿越周期的品种。若基本面的成长性无法验证,股价大幅下跌必将出现。

  最后,同时在两地上市的房企折价率在所有板块中居首。由于地产业务的同质性,在沪港通打通两地资金互通后,两地估值的折价幅度必将趋于相同。

  基于上述几点,平安证券认为,从估值角度看,由于两地市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市场环境差异,A股地产板块的龙头公司有望获得估值修复。香港投资者更重视资产的质量和穿越周期的能力,因而持有相应资产的企业价值有望得到重估。

 

  寻求经济新增长点 国内PPP项目试点大热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模式(PPP)再次成为热炒概念,随着9月24日财政部出台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文件,福建、江西、安徽多地的PPP试点项目纷纷上马,累计项目投资千亿余元。

  所谓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建立的契约合作关系,政府以授权特许经营权为基础,通过项目未来的运营收入和适当的政府补贴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全过程运作。

  PPP模式响应了“十八大”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号召,年内各地方政府上马的PPP项目井喷。福建省首批PPP试点推荐项目28个,涵盖交通、市政、水利、医疗养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产业园区和旅游项目等多领域,总投资1478.6亿元。

  江西省自去年8月份至今已向社会公开推介的项目多已签约落地,6月份又推介25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498亿元,拟引进社会资本5060亿元。

  今年8月底,江苏省财政厅组织了首批PPP试点项目推介会,推出了15个PPP试点项目,总投资达875亿元。

  重庆推出的10个PPP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资产总额达1000亿元。

  PPP模式在地方受到热捧,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看好其分担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特性。对于中央而言,该模式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和复杂变化使得经济增长呈现断裂,中央政府重新寄望于激发民间资本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由此而来的简政放权和经济合作模式正是“唤醒民间资本的叩门声”。

  实际上,PPP模式的蜂拥上马在国内不是第一次。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出资的项目建设首开中国PPP模式先河;90年代国家计委促成了包括电力、自来水、污水、燃气、大桥、区域开发等领域的基建合作项目;21世纪以来更是出现了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等官方推介的PPP项目。但就是在这个时期,市场经济改革中的PPP也出现合作违约等导致的诸多失败案例,“公私合营”的PPP模式一度由于高溢价和竞标不规范问题黯淡下来。

 

  国务院将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 政府债务纳入政绩考核

  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昨日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对涉及财政预算、决算及地方政府债务等相关内容均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中国将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等一系列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今年下半年以来,财税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6月30日,《深化财税改革总体方案》获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此后至今,尽管方案内容并未如愿公布,但方案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税制改革两大任务动作频频。

  之后,修订十年之久的《预算法》在8月底获通过,其中很多内容与预算管理改革直接相关。9月21日,首份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出台,直接推动了预算管理改革中“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这项任务。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而资源税改革正是此轮税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应先行推进,并在今明两年取得决定性进展,为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称,国务院发布的《决定》,为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证券时报记者对比发现,新修订的预算法内容在国务院发布的《决定》中都有体现。《决定》对预算法修订的内容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二是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三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五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六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七是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具体看,在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决定》要求债务高风险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风险。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要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