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17日重要财经解读汇总(更新中)

2014年11月17日 08:35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增量资金助力 港股有望重现牛市行情

  沪港通今日开通,市场对于各路资金寄予厚望。有分析人士指出,受益于海外和内地两方面的增量资金,港股有望重现2003-2004年的牛市行情。具体到相关受益板块,多家机构几乎一致认为,券商股最为受益。沪港通启动后港股交易量将大幅增加,相应带来的收入将成为中资券商未来两年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个股方面,除了一些传统的蓝筹股外,机构建议关注具备估值优势的香港小盘股。

  估值优势明显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申万分析师胡晓辉认为,沪港通将引发内地资金投资港股的热情。在沪港通启动之后,市场期待明年启动深港通,以及进一步扩大两地互通的股票名单。截至2013年底,已使用的QDII仅占总额度的40%左右。随着QDII投资管制的放松,以及内地资金投资海外的需求增长,2015年投资于香港的内地资金存量有望翻倍。受益于来自海外和内地两方面的增量资金,港股有望重现2003-2004年的牛市行情。

  高盛股票交易部董事总经理孙逸潜表示,沪港通启动后,境外投资者能通过香港券商买卖568只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市值约2.6万亿美元。尽管存在配额限制,但业内预计额度将如QFII和RQFII一样逐步扩大,从而为海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从长期来看,沪港通将推动A股和港股的一体化,打造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市场。

  目前香港股市估值优势明显,胡晓辉认为,当前主要新兴市场股市市盈率在15-17倍,而香港股市只有8倍,估值具有绝对优势。从基本面来看,预计中国内地2015年GDP增速7.2%,利率实质性回落,实现软着陆。相应预计香港上市中概股总体盈利增速为10%,相对于2014年有所改善。

  西京投资主席刘央认为,在沪港通启动后,预计H股全流通亦将在数月内推出,因为操作更简单,这可能会是下一个利好消息。

 

  沪港通开闸 A股走势三大猜想

  期盼已久的沪港通今日成行。在沪港通“通车”的第一周,掺杂着对海外增量资金入市的期盼以及对利好兑现的担忧,高位震荡中的A股市场将如何演绎?

  猜想一:“二八”剪刀差有望逐步缩小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沪港通开通,将通过两地资本市场的连通使得估值逐步趋同。受此逻辑影响,此前A股已在预期推动下发生了估值切换,估值较低且价格较低的“二”类股票大多出现连续上涨,估值相对较高的中小盘股则纷纷遭遇资金撤离,市场二八分化格局凸显、剪刀差越来越大。沪港通开通后,这种剪刀差扩大的态势有望逐步结束,“二八”琴瑟和鸣的格局大概率逐步显现。

  首先,AH股已经呈现出溢价状态,蓝筹股已经“不便宜”。前期沪港通从测试开始,已推动大盘蓝筹股连续上涨,恒生AH股溢价指数从7月24日的多年以来的低点88.72点逐步攀升,至11月11日已触及阶段高点103.15点,近期也保持在100以上的位置,上周五最新收报101.56点。如果支撑“二”类股票大涨的核心因素在于其估值相对香港市场的折价,那么经过连续大涨,当前AH股的溢价状态则意味着蓝筹股已“不便宜”。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沪港通涌入的增量资金是否愿意在相对不低的位置进一步大手笔布局“二”类股票存疑,积极性可能打折扣。相对于前期那般蓝筹股普涨行情而言,后期结构性机会呈现的概率更大,其中正在启动变革而发展前景良好、有创新而迎来更多活力的蓝筹性板块更具布局意义。

  其次,利好兑现或引发蓝筹短期调整,“二八”剪刀差难扩大。“二八”分化加剧主要系政策利好频频向大盘蓝筹股倾斜。今年以来,A股市场资金紧紧围绕政策性主题进行轮番炒作。沪港通即将开通的预期使得资金借助“估值提升”的名义频频发动低估值蓝筹板块的补涨行情。近期,在“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核能核电以及区域振兴等政策暖风助推下,这种蓝筹股集体狂欢的热潮愈演愈烈。由于政策利好的落点大多集中于大盘蓝筹股身上,且频频引发指数大涨,中小盘股暂时受到冷落。

  如果支撑蓝筹股频频大涨的驱动力在于政策利好,而股市热点往往在预期阶段驱动力最强,那么在预期真正兑现且估值已趋溢价之后,“二”类股票大概率面临理性回归的冷却过程。对于整体市场来说,如果“二”类股票出现调整,那么“二八”继续分化演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二八”分化加剧的格局料难持久,剪刀差持续扩大的情况难以出现。

 

  宏观调控精灌滴灌 国务院37天连出9拳扩内需

  自10月份以来,国务院共召开5次常务会议,每次会议都有稳投资或促消费的政策出台。与此同时,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4个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意见,分别涉及内贸流通、体育消费、科技服务业和进口。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国研中心专家表示,“这些扩内需政策,具有中长期结合特点,既能稳增长又可促进结构调整。”

  10月份以来,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投资和消费增速双双下滑,工业生产增速也再次跌破8%,PPI连续32个月同比负增长,种种迹象表明内需很疲软。

  为此,国务院出台了诸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投资需求方面,国家特别重视“有效投资”。

  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促进有效投资;10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为社会有效投资拓展更大空间;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是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释放投资潜力。

  相比投资,国家在促进消费方面政策更多、力度更大。自10月下旬以来,几乎每隔几天,国务院都会有一项新政策出炉。

  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要求重点推进信息等6大领域消费。

  11月份则是以刺激进口消费政策开局。6日,国办发布《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这些措施每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00多亿,有利于刺激企业和个人消费。

  今年“双十一”,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创下单日成交571亿元人民币的全球网购奇迹,另有第三方机构称,今年网络销售额将突破2.7万亿。网络消费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11月16日,国办出台《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提到,“拓展网络消费领域,推进商务领域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专家分析称,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宏观调控方式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精灌”、“滴灌”,从上述扩内需政策就可窥一斑。政策精准地找出既能有效稳增长,又可促进调结构,既有利于当前,又惠及长远的消费增长点和产业增长点,如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予以培育和大力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驱动战略意图也贯穿在政策之内。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国务院在10月底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此后在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确定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措施,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

 

  监管层支持补充资本有利于券商估值上升

  上周,水运、航空、摩托车制造、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计算机硬件、航天与国防、家务电器、钢铁、无线电讯服务、制铝业居前十。其中,航空、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钢铁排名分别为第2、第4、第8,是跻身前十名的新晋者。

  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行业上周排名大幅上升,首度跻身前五。11月13日,证券业协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报送资本补充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证券公司于2014年12月31日前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报送切实可行的未来三年资本补充规划。东方证券表示,监管层对券商资本补充的强力支持为券商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结合近期观点,看好T+0试点计划对市场成交量的促进作用,加之下周一沪港通开闸预期,从而直接拉升券商估值,继续看好证券行业。推荐业绩好估值低的券商标的,强烈建议关注光大证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

  软性饮料行业上周上升25位,排名第14。沪港通推出消息刺激食品饮料板块上周一上涨3.06%,位于一级行业涨幅第三,其中白酒子版块行情抢眼,古井汾酒午后均封于涨停板。招商证券认为,在海外资金关注消费股背景下,沪港通推出利好食品饮料板块。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1、坚持龙头选股。建议继续布局行业强者,重点推荐伊利、茅台、古井、洋河等增长确定的公司;2、关注增长弹性。建议关注行业需求转暖、渠道下沉见成效的张裕,困境改善、大本营市场库存消化的山西汾酒;3、关注国企改革。建议关注金种子、沱牌、汾酒、古井贡、五粮液改革进展。

  水运行业近三个月排名持续上升,目前排名第1。11 月6 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家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于11 月4 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宏源证券表示,“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布局的大格局安排,将对铁路、港口和航运带来巨大的影响。1、丝绸经济带建设铁路为首要,利好铁路基建产业链;2、海上丝绸之路将强化沿海港口的吞吐和国际经济对接功能,利好沿海港口公司;3、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强化国际经济对接和贸易总量和质量,利好航运起亚发展。

  航空货运与快递行业排名第46,较前周下降21名。前周沪深300指数微跌0.2%,交运板块上涨2.8%,跑赢沪深300指数。交运各子板块除铁路(-0.3%)和物流(-0.8%)板块小幅回调,其余均实现上涨。其中航空、航运、港口受益于基本面改善和主题性机会催化等多方面因素涨幅居前,分别同比上涨6.6%、7.7%和3.8%。中信证券表示,沪港通的开通将提升交运蓝筹估值,继续推荐业绩稳定、分红率较高的稀缺标的大秦铁路和上海机场。

  一个月来排名持续上升的行业还包括:水运、航空、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计算机硬件、钢铁、无线电讯服务、高速公路与隧道、机场服务、铁路运输、电力公用事业、家具及装饰、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服装和饰物、综合金融服务、化肥农药、建筑工程、其他综合类等。

 

  肖玉航:沪港通运行后的市场结构化差异

  沪港通今天开始运行了。

  上周正好出差深圳,在与评级机构和大型券商的交流中,发觉他们不约而同均认为沪港通对A股深层结构难有实质性影响,目前香港市场日成交为500亿左右,可以想象,真正能从香港市场中分流出来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非常有限。相反,内地投资者则可能选择抽离A股转战港股,因此,硬币的双面性并非对等,结构化风险与机会将有差异化的体现。通过成交量与政策在市场中的影响周期、投资心理等因素的分析,笔者研究认为,沪港通开启后,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将趋于平静,对市场主要趋势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结构性表现或可期待,但结构化风险也将日益突出。

  看最新公布的沪港通标的股票名单,主要集中在沪港大型成分股之中,从股本相对规模对比来看,A股巨无霸类公司流通盘巨大,而香港成分股流通盘适中,因此撬动两市所动用的资金量有显著差别。考虑到香港市场做空机制与退市政策优于A股,对接过程中所引发的交易机制、监管机制、参与机制不对等也隐含着不小的风险,投资者需要理性地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切实能体现较高分红水平、投资回报较好且公司运营规范的市场品种机会,同时也要严密防范一些假绩优、真绩差且回报较差的股票价格回落风险的冲击。

  为推动沪港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证监会日前联合下发系列通知,对内地个人通过沪港通投资港股的转让差价所得,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香港市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上交所上市A股的转让差价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通过沪港通买卖上交所上市A股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但政策支持并不意味着股票投资者风险降低,至少这些使内地A股投资者与投资香港市场或香港投资者投资A股形成了一个市场交易方面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交易在市场成本与轨迹运行上将明显体现出来。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会员制运行的组织架构,具有典型的行政色彩;而香港联交所是家以公司制为主的上市公司,其监管体现市场经济的特色,其本身就是维护股东利益和法律前沿的公司架构。相对而言,在尊重股东利益与维护法律层面,港交所的运作非常到位,那种大比例现金分红与良好业绩共存,坚持高度独立性的做法将深刻影响沪市,至于能否达成交易运行监管机制的顺利转换则还需观察。这种结构化差异将体现在对不同市场交易品种的机会与风险对冲中。

  观察现行两地市场的结构,如果以单纯的香港大型权重成分股估值来看,与沪市目前的权重股估值大致相当,但香港一些大型权重股历年的分红回报要高于A股同类型股票,许多公司实行的是一年两或四次分红,港交所这样的公司还出现过一年90%净利润分红的记录,而沪市公司大多分红有限,沪港通开启后,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沪市上市公司的市场策略以及稳健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是个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内地投资者会发现,香港创业板是个真正意义上的买者自负市场,股价非常低,仙股非常多,绩差股零成交现象也很普遍,退市公司的市场化消失体现的风险因素非常明确。因此在沪港通对接中,A股沪深主板一些绩差公司股票或将面临结构性股价回归,这是沪港通开启后可预见的风险。香港有不少投资者多年转道投资深圳B股市场,实际上对股价的向上拉动也不明显,相反,有时还出现部分B股大幅走低,而深圳只有50家B股公司,笔者由此估计,虽然沪港通推出前上海与深圳市场大型股票出现异动,但真正开启后交易归于平淡的概率很大。

  作为交易机制的创新,沪港通所体现的结构性风险来自于对接过程中所体现的信息互换与投资者行业、心理、宏观经济敏感度偏差等一系列因素,还来自投资行为、估值、历史轨迹、政策体制、投资心理、市场化差异等多个方面。鉴于两个市场的运行轨迹仍将由各自的内质所决定,因此沪港通开启后必将体现泾渭分明的风险与机会。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市内质的共性会渐渐形成一种实质性共鸣。

 

  身处大时代背景之下牛市中 漠视机遇将遗憾终生

  为何坚定确信发轫于沪指2000点附近的行情绝非反弹那么简单,关键因素是时代的大局观。传统市场的历史长期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在过去90年时间内,股票的平均每年投资收益率比债券投资收益率高一倍以上。用这种大局观来看股市,坚定信心长期投资股票,收益率无疑是最高的,而听信那些悲观预言,相信经济衰退即将到来,吓得全部抛掉股票而投资债券,收益率肯定要比坚定信心长期投资股票低得多。

  传统市场的经验一定适用于新兴市场,因为新兴市场作为成长性市场,虽然弹性较大但累计历史涨幅应该比传统市场更大。适用于牛市拐点判断的基础是估值,A股市场经历7年熊市的考验,主板市场估值已经完成从70倍PE降低至10倍PE的凤凰涅槃,因此适用时代的大局观,沪指2000点是新一轮行情的起点,这一历史拐点的意义是反转而并非反弹。

  牛市的大局观首先取决于宏观经济的拐点,中国经济究竟有没有问题?中国经济本质上是没有问题的,所谓的悲观预期论其实并不是原创,而是简单套用了其他国家曾经发生过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在本次APEC会议中,该问题已经被破题,而且中国肯定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这就是时代的大局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会行稳致远,因为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筹建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中美两国延长商旅签证期限至十年、俄罗斯愿意与中国多用本币结算,这些APEC会议上传出经济正能量信息,就是中国经济乃至亚太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础,也给A股市场长期走牛奠定了基础。

  从本质上而言,资本市场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低估值的A股市场应该是牛市而不是熊市。沪港通就是资本市场“双雄会”的拐点信号,将会是一次世界最大规模资产的重新平衡,既可能会在未来十年时间内引导八万亿美元资金通过银行体系流入A股市场,同样也会导流相等规模的境内资金投资港股市场,这样的资金规模几乎可以支撑A股市场翻一番,同时对于金融股估值回暖也是极大的基本面支撑。与沪港通相适应的配套政策,A股市场重新恢复“T+0”交易制度也值得期待,这是A股市场中期走牛的基础。

  另外,从货币政策趋势而言,10月CPI同比涨幅1.6%、PPI同比涨幅-2.2%,这其中PPI涨幅已经连续32个月负增长,经济显示出通缩趋势,这给货币宽松政策提供了基础。央行降准、降息的概率已经很高,这将改变近年来困扰A股市场的岁末流动性压力问题,这是今年四季度A股市场具备迭创新高潜能的基础。

  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时代背景相比较,其个人能力还在其次。我们身处大时代背景之下的牛市中,如果漠视机遇将会遗憾终生。

 

  退市新规推动A股估值体系重塑

  《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自11月16日起施行。新版退市制度的实施将导致壳资源价值进一步回归理性。长远来看,A股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将进一步贴近国际成熟市场,市场的风格切换迎来长周期拐点。

  首先,《意见》明确了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属于重大违法行为,而此前这些并不明确,没有上市公司真正因此受罚,它的实施将导致壳资源价值下降。部分“不死鸟”公司的存在助长了炒作绩差股的歪风,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而退市意见要惩戒重大违法行为、引导理性投资,再加上目前借壳上市与IPO标准趋同,这意味着壳资源价值进一步向理性回归为大势所趋。

  其次,《意见》对主动退市概念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主动退市公司的重新上市在审核程序上明显优于强制退市公司,这给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把拳头缩回去是为了更好地打出来,主动退市可以方便企业实施产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而重新上市将获得更高估值,利于企业扩张,并给投资者带来更好回报。

  再次,随着注册制改革逐步推进,《意见》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而对于A股估值体系的影响可能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逐步发酵,最终产生深远影响。从理论上讲,A股市场要实现新的均衡,应实现大体的进出平衡。未来的情形应是上市端进一步松动,退市端进一步发力,也就是新股不再那么稀缺,绩差股投资风险加大,这将抑制不正常的炒新、炒差行为。

 

  沪港通改变投资策略 机构投资风格将生变

  港股通在给两地券商带来新业务的同时,也改变着机构手中资金的投向。而随着内地与香港资金互通的扩大和市场风向的转变,两地投行投资部门在投资策略和风格上也将发生变化。

  “沪港通带来增量资金,也将推动A股估值和投资理念的国际化”,中银国际证券基金管理部负责人曹阳表示,沪港通的前景很广阔。

  曹阳表示,沪港通和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是类似的,都是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政策的本质一样,都是为了沟通国内资本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但是,沪港通比其他政策更具极大的优越性,因为它进行了政策的顶层设计,综合了央行、证监会、外管局等机构在内。

  华泰证券研究所资产配置组组长姚卫巍称,沪港通对A股市场的影响,其一是表面的推动大盘上涨,核心是在我国整个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驱使下,促进A股估值与国际接轨;其二是沪港通推出后,市场不会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出现大幅上涨;其三是会带来一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特别是低估值的个股。

  市场普遍的观点是,这些正好是国外机构投资者的风格,或者说正好符合QFII一贯的投资风格。相关数据显示,QFII在A股市场最喜欢配置的主要资产包括银行、家电、白酒、建材、汽车等行业。

 

  A股敞开大门 海外资金青睐稀缺品种

  目前来看,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对沪港通的热情依然高涨。券商期望沪港通短期能为A股带来源头活水,抬升A股的估值中枢,长期有助于改变A股的投资格局,助推资本市场国际化。

  海外投行人士认为沪港两地市场互通互联,创造了一个全球市值第二大的整体市场,对海外投资人具有吸引力。在A股市场上,具有稀缺价值的板块,以及估值便宜的蓝筹股值得关注。

  兴业证券指出,自“沪港通”消息4月公布以来,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推进,海外资金提前布局做准备。以规模最大的南方A50RQFII基金来看,尤其是二季度和三季度,伴随着对中国经济企稳迈入“新常态”的预期,连续几月出现大额净申购。由于“沪港通”鸣枪时间的推迟,10月以来资金流入呈现热度下降之势。随着“沪港通”起航,海外资金涌入高峰有望再现。此外,当前香港有近9500亿离岸人民币存量,沪港通的开通将给离岸人民币的资金回流提供一定动力,尤其是沪股通标的中一些高分红高股息率的蓝筹股。同时,低成本的离岸资金通过沪港通的途径进入内地,也有助于改善内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无风险利率,逐步拉平两地利差水平,对A股估值提升也是利好。

  申银万国证券也表达了对于海外增量资金介入A股的期待。申银万国证券指出,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步。随着沪港通以及随后可能的中港基金互认、A股被纳入到MSCI指数等事件逐步实现,中性假设估计最终给A股带来的增量资金达到8000-12000亿元人民币。

 

  沪港通预演:香港爱蓝筹 内地炒概念?

  今日,已开通沪港通账户的投资者可正式进行交易。实际上,从沪港通时间表发布之后,两地股市已运行整整一周,两地资金围绕沪港通实施后的潜在收益机会提前布局。从沪港通个股上周的表现来看,AH股差价仍然是资金运作的主线,而两地股市的特色品种也小有表现。

  恒生AH股溢价指数反映A股相对H股的加权平均溢价(或折让)水平,指数越高,代表A股相对H股越贵;反之,指数越低,代表A股相对H股越便宜。

  资料显示,自2007年以来,恒生AH股溢价指数的最低点(88.72点)出现在今年的7月24日,意味着A股较H股便宜了11.28%。此后,该指数逐步回升。11月7日,沪港通消息发布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恒生AH溢价指数报收99.27点。上周一,在沪港通开通时间确定的消息刺激下,恒生AH溢价指数大涨1.57%,报收100.83点,A股整体摆脱折价的局面。上周二,AH股溢价指数冲高至103.15点,后有所回落,上周五以101.56点报收。

  沪港通是内地和香港股市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其长期影响更为深远。而就短期来看,最明显效果是令两市以往较为悬殊的估值差距在资金的互通之下得以缩小,这种变化并非一边倒的,而是双向同时展开的。即通过A股、H股折价品种的补涨,以及高溢价品种的滞涨甚至下跌来完成的。

 

  药价放开又现征兆 招标支付亟待市场化

  近日传出消息,国家发改委有意放弃药品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制定权。分析人士认为药价放开将使药企获得更大定价权,对药企将构成利好。不过,多位官员与学者向中国证券报记者直陈,目前的药价政策下,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指导价早已形同虚设,更多是流于形式的价格审查。即使发改委放弃了价格制定权力,药企也难以享受自主定价的利好。地方卫计委的招标价格限制依然是决定药品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对药企利好有限。

  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药品价格的市场化必须与招标采购的市场化,以及支付改革的市场化相结合才能够落地。有学者建言,应让医保部门接手招标工作,在医保支付总额确定的前提下,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药品价格,再引入医疗福利管理业务提供商(PBM)为医保部门助力,实现招标采购和支付环节的市场化。   

  市场传闻许久的药价政策调整近日终露端倪。发改委及卫计委药政司多位官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证实,发改委领导提议放开药品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制定,涉及多种不同类型包括医保目录内药品、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专利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血液制品计划于2014年底前试点放开价格管制。而医保类药品的价格方案或于11月报国务院审批,有望于2015年实施。

  药品作为性命攸关的产品,其价格形成机制错综复杂。按照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管理规定,药品的价格分为三种: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药品的定价权由国家价格管理部门和省级价格管理部门分别行使,并各自制定定价目录。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