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商务部一日三反欧盟 关注两条投资主线

2013年06月06日 17:00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北京时间4日晚9点55分左右,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初裁结果。中欧之间在贸易领域的一场角力大幕就此拉开,随后的一天之内,我国商务部三次就此紧急表态,坚决反对欧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不公正的征税措施。

  5日上午10点29分,商务部网站发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初裁发表谈话”,称欧方执意对中国输欧光伏产品采取不公正的征税措施,中方表示坚决反对。沈丹阳同时表示,中国政府已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上午11点33分,商务部网站发布“商务部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的新闻稿;下午3点半,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沈丹阳在会上重申,中国坚决反对欧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不公正的征税措施,并希望与欧盟继续通过谈判、磋商解决贸易争端。

  “我们希望欧方进一步拿出诚意,进一步展现灵活性,在未来的两个月中尽快与中国业界切实坐下来好好谈,通过磋商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的、双赢的方案。”沈丹阳指出。

  在沈丹阳看来,光伏产品原料下降和产业进步是中国光伏电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欧盟部分企业声称的倾销、补贴行为,因此欧方认为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存在倾销和补贴没有根据。

  欧盟委员会4日晚间公布的临时反倾销税率为11.8%,低于此前建议的47.6%。对此,沈丹阳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和产业做出巨大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关键性工作,同时欧委会也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尽管如此,欧盟的反倾销初裁对国内部分光伏企业仍有较大伤害,并引发了中欧之间爆发贸易战的担忧。商务部昨日宣布,中国政府已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这也被业内解读为针对欧盟光伏反倾销案的反制措施。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司长刘丹阳回应称,启动葡萄酒“双反”调查并不是针对光伏案的报复措施,而是“根据国内葡萄酒产业申请以及中国相关法律和程序开始的正常贸易调查”。

  沈丹阳表示,光伏贸易摩擦不应影响中欧经贸合作的良好局面,下一步仍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中欧政府间高层沟通渠道是畅通的,中欧经贸混委会预计本月中旬在京举行,届时包括光伏贸易争端等经贸问题都会在会上讨论。”他介绍说。

  据上证报报道,作为对欧谈判的首席代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机电商会做了充分准备并和企业进行了充分的意见交换,随时准备启动与欧委会的谈判和磋商。

  由于在8月6日之前,双方还有谈判协商的可能性,上证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中国为此准备了包括“一裁两立”在内的反制举措作为谈判筹码:所谓“一裁”就是对原产于美欧韩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初裁,“两立”则是对进口葡萄酒和汽车反倾销立案。随着对葡萄酒的“双反”调查启动,后续反制措施如何实施仍值得关注。

  【投资主线】

  葡萄酒板块

  安信证券认为,如果实施进口葡萄酒的反倾销调查,直接影响是延缓进口葡萄酒市场份额提升。但分析师现在无法判断商务部是否会实施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本次对欧盟进口葡萄酒反倾销调查可能原因不是因为欧盟葡萄酒低价倾销,而是对中国出口欧盟光伏产品被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的反应。分析师认为葡萄酒行业基本面短期内不会发生趋势性变化。

  相关的概念股包括:莫高股份、中葡股份、通葡股份、张裕A等。

  汽车板块

  分析人士认为,汽车反倾销立案或有望刺激A股相关上市公司走强,重点关注:一汽轿车、亚星客车等个股。

   

  【主线一解析】

  或为欧盟反倾销

  据中证报5月21日报道,有市场传闻称,欧盟近来频频对中国相关行业发起反倾销调查,为了回应欧盟的无理行为,商务部将会对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调查,此次反倾销的力度将会很大。中国酒业协会有关人士称:“反倾销申请已经递交至商务部,何时启动反倾销调查并不清楚。”

  业内人士认为,对进口葡萄酒发起反倾销的呼吁由来已久,欧盟对我国频频发起的反倾销可能导致有关部门最终下定决心。近几年,葡萄酒进口量大幅增长,几乎所有中国葡萄酒企业都强烈感受到了来自欧盟进口葡萄酒的冲击,经营状况、经营业绩和市场份额下滑严重。

  目前,进口酒在中国呈现出“哑铃型”的产业结构,高端和低端市场“两头大”,中档产品所占市场比重偏弱。分析人士指出,高端市场被名庄酒牢牢占据,反倾销对于这部分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大,但低端市场上的进口酒将面临生存压力,这将给国内葡萄酒企业腾出一定的市场空间。

  此前,中国酒业协会有关人士曾表示,除了对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进口葡萄酒的产品质量也要进入中国的认证体系。

  行业仍然存在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反倾销将改变葡萄酒行业相关公司的盈利预期,其股价大幅上涨也是预期影响之下的反应。但除了供给,还要看需求,公务消费下滑对于葡萄酒行业的负面影响不应低估,行业依然存在压力。

  2012年,国内葡萄酒企业面对需求景气度下滑和进口酒去库存双重挤压下的困境。今年,行业仍未走出困境。分析师指出,尽管反倾销将带来供给端的改善,但需求的企稳回升才能真正构成看好相关公司的理由。据此前媒体报道,因为厂家拖欠费用,部分经销商已经决定放弃代理长城葡萄酒。

  张裕A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4353万元,同比下降6.37%;实现净利润170093万元,同比下降10.82%。公司未能实现2012年营业收入不低于66亿元的预计目标。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34%,净利润同比下降5.57%。

  当然,从长期看,我国葡萄酒行业依然被看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接近1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同处于东亚、有着相似饮食习惯和文化的日本为人均1.88升相比,还有将近一倍的提升空间。

   

  国内葡萄酒业陷业绩低谷

  “当前国内葡萄酒发展状况差强人意,不仅行业老大张裕营收、利润齐降,其他龙头企业如王朝、长城也表现不佳。”梁铭宣说。

  中国葡萄酒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行业实现总产量138.2万吨,同比增长16.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8.5亿元,同比增长14.4%,而国内一线品牌的葡萄酒企业则在2012年陷入了利润整体下滑的低谷。

  目前已经上市的葡萄酒公司中,在港上市的王朝酒业和中国食品双双遭受上市八年来首度亏损。王朝葡萄酒和长城葡萄酒分别是两家的主要酒品。国内的中葡股份和通葡股份也只是靠着变卖资产带来的营业外收入避免了亏损的命运。

  “国内葡萄酒可谓是内忧外患。除在国内葡萄酒企业遭遇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外,价格适中的进口葡萄酒大量进入是其最大的危机。”梁铭宣说,与进口葡萄酒相比,国内葡萄酒有渠道、运输成本低等优势,但是也有品牌影响力不足、性价比不高等劣势。

  据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葡萄酒4.3亿升,比上年(下同)增加8.9%;价值25.7亿美元,增长18.1%;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升6美元,上涨8.5%。无论是进口数量还是进口质量,都继续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从事进口红酒贸易的酒美网CEO吕意德认为,国产葡萄酒同国外的葡萄酒相比在品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成熟,从原先关注价格到现在注重品质,上述趋势未来还会延续下去,进口葡萄酒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会进一步蚕食国产红酒市场。

  “国内葡萄酒市场容量不断增大,国内普通酒企未来仍有希望获得较好发展。”梁铭宣建议,国内酒企一方面可以通过研发新产品、拓展销售渠道等诸多措施来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也可以抢夺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如此国内酒企需要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性价比等方面继续努力。

   

  进口葡萄酒冲击国产葡萄酒

  OVI报告显示,在经历了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葡萄酒市场自2010年开始恢复增长,葡萄酒消费也趋于稳定,但葡萄种植面积与葡萄酒产量依然呈下滑趋势。

  2010年全球葡萄种植面积下滑约7万公顷,欧盟、南半球(南美洲除外)以及美国的葡萄园面积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阿根廷和智利的葡萄种植面积却比2009年有所增长。受种植面积影响,2010年欧盟、南半球(南美洲除外)以及美国的葡萄酒总产量均出现下滑,其中,美国葡萄酒产量下降9.3%,瑞士下降15%,而阿根廷葡萄酒产量大幅增长33%。

  尽管全球多个葡萄酒主产区产量下滑,但就出口量而言,主要产区的葡萄酒市场并不悲观。

  2010年全球葡萄酒消费总量达到2363万千升,除了西班牙之外,传统的欧洲葡萄酒国家消费量都比2009年稳定,这要归功于散装酒以及再出口贸易的上升。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根据有关数据,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过去5年(2005-2010)CAGR高达23.79%,“十二五”期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葡萄酒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重视,低酒精度的葡萄酒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将继续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随着80后、90后主要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提升,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未来10年以时尚、健康为诉求点的葡萄酒有望大幅提高消费量,中国葡萄市场在可预见期内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地增长,其中中高档优质葡萄酒销量将表现得更为出色。

  2010年全球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3.75升,法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达到45.7升,旧世界国家人均消费量均在10升以上;新世界国家人均消费量均值为15.1升。而2011年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达到0.9升,仅为法国人均消费量的2%,中国人均消费量尚处于葡萄酒消费国中的低位,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快速成长的葡萄酒市场吸已经引了全球葡萄酒公司的重视。

  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葡萄酒进口36.56千升,同比增长了27.78%,所占葡萄酒市场份额由2008年18%快速攀升到了24%左右。欧盟葡萄酒进口数量由2008年的35944千升上升到2011年169114千升,年均增幅达到67.71%。

  2012年第一季度,自欧盟进口葡萄酒数量就达到了41698千升,同比增长了23.98%。

  由于进口葡萄酒数量持续多年大幅增长,对国产红酒业形成非常大的冲击。

  受此影响,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龙头张裕去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出现近年来首次单季度负增长。

  尽管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但国产葡萄酒依然有其渠道和价格优势,葡萄酒市场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较快增长的中长期趋势不会改变。短期内,由于国外葡萄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数量和品种可能持续大幅增长,对国内葡萄酒的短期冲击相对明显。但由于进口葡萄酒中存在的暴利吸引了各路资金涌入进口葡萄酒代理销售,进口葡萄酒市场乱象丛生,经销商暴利以及以次充好现象屡见不鲜,并不利于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中长期看,随着葡萄酒消费群体的逐渐崛起,国内葡萄酒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鉴于酿造葡萄酒对葡萄的严格筛选要求,在国内具备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和优秀营销模式的葡萄酒企业优势将趋于明显。

   

  

  中国葡萄酒市场在快速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健康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国内的葡萄酒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中国葡萄酒产量达到115.69万千升,为十年前的4倍(2002年中国葡萄酒产量28.79万千升),相比之下,2011年中国白酒产量为十年前的2.7倍。

  由于传统的酒类消费习惯,当前我国酒类消费结构主要以白酒为主,白酒消费多为政商务消费和部分人群聚会消费。我国白酒消费人群多以35岁以上男性人群。2006年以来我国男性人群主要年龄段为35-44岁,2009年40-44岁男性人群占总人口比例4.8%,我国35-39岁男性人群占总人口比例4.51%,再者是45-49岁男性人群,占总人口比例3.92%。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习惯难以轻易转变,因此近年来国内的酒类消费依然是以白酒为主。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根据有关数据,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量过去5年(2005-2010)CAGR高达23.79%,“十二五”期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葡萄酒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重视,低酒精度的葡萄酒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将继续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随着80后、90后主要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提升,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未来10年以时尚、健康为诉求点的葡萄酒有望大幅提高消费量,中国葡萄市场在可预见期内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地增长,其中中高档优质葡萄酒销量将表现得更为出色。

   

  方正证券6月4日发布中葡股份研报:销售改善拐点初现

   投资要点

  公司经过多年亏损,叠加目前行业低迷,股价已经处于底中底——风险小

  公司自2005年以来基本都是亏损,经营活动现金流也是净流出,公司的市场评价节节下降;自去年以来葡萄酒行业低迷,导致公司雪上加霜,股价已是多年底部,利空出尽,投资风险极小。

  管理层换届,强化管理,业绩拐点依然出现——机会到

  公司董事会2012年4月换届,新管理层紧抓公司销售短板,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在行业不景气情况下成品酒销售依然取得高增长;扣非后的净亏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都大幅下降,预计今年扣非后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2012年公司三项费用率也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说明管理改善效果明显。

  天赋优势业内无与争锋

  公司葡萄基地位于天山一带,是世界三大黄金酿酒葡萄产地之一,这里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烈,葡萄含糖量高,色泽卓越,风味浓郁,极少病虫害,以万年雪山融水灌溉,无污染,天然绿色。

  公司核心葡萄基地树龄都达到15年以上,独步海内

  公司在新疆拥有大量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其中自有3万亩),并且树龄都达到了生产优质葡萄酒的年限——15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7年,国内没有哪家厂商还有如此大规模高龄葡萄园。

  ※关键假设点:

  2013年成品酒销售收入增幅约40%;财务费用得以缓解;渠道建设取得突破。

  ※投资评级与估值:

  调升公司2013-2015年营业收入至7.1、9.3、11.7亿元,其中主要是调增成品葡萄酒销售所致;调增EPS至0.10、0.17、0.24元(原来预测为0.02、0.05、0.07元),调升公司评级至“买入”。

  ※股价表现的催化剂:

  公司较高的财务费用问题得到解决;销售渠道建设取得突破。

  ※核心假设风险:

  财务风险、自然灾害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渠道建设不达预期。

   

  张裕业绩持续下滑 葡萄酒业陷入低谷

  “食品安全问题可谓是张裕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尤其关注的当下,‘农残门’事件对张裕的品牌和业绩均有不小的打击。”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告诉本报记者,张裕正处于转型期,内部管理机制、产品结构和渠道网络均处调整中,因此业绩和利润的下滑不可避免。

  据张裕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56.2亿元,同比降6.77%;净利润16.95亿元,同比降11.1%。

  对于业绩表现不佳,张裕A在业绩快报中称,“受国内葡萄酒消费需求增速放缓,以及国外葡萄酒大量涌入,国内葡萄酒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营销难度加大,公司部分产品销售收入下降所致。”

  与此同时,张裕A的经营情况恶化已蔓延到整个销售网络。据媒体报道,张裕销售业绩下滑几乎遍及其整个销售网络,37个区域营销管理公司中,36家资金回收量无一完成年度计划,6个“类直销”渠道,仅电子商务收入提升。

  目前,张裕正处于想适应市场新格局但调整措施又没有到位的过渡阶段。本报记者致电张裕方面,希望就此作一采访,但被对方委婉拒绝。

  “张裕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产品质量、内部机制不合理、产品结构未顺应市场变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发展。”梁铭宣说,如今张裕着手改革已是一个好的征兆,若张裕成功渡过转型期,其未来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

  另有业界人士认为,张裕去年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品牌规划和产品结构混乱等内因,比如张裕缺少一个核心的系列产品对张裕的销售形成核心支撑。

  梁铭宣认为,张裕集团除了促使机制合理、产品结构合理外,还需重视进口葡萄酒这一竞争对手。

   

  莫高股份(600543):业绩略低于预期,葡萄酒增长稳定

  来  源:  国联证券 撰写时间:  2013-04-26

  公司2012年实现收入3.61亿元,同比下降0.36%;实现营业利润6743万元,同比增长18.0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03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27%;基本每股收益为0.16元;拟每10股派息0.33元。13年一季度实现收入9330万元,同比下降11.39%,实现净利润1912万元,同比增长3.91%。

  分析结论:

  业绩略低于预期,葡萄酒业务收入增速与行业同步

  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36%,净利润同比增加5.27%,略低于分析师预期。其中葡萄业务实现收入2.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05%,基本与行业同步;麦芽加工实现收入4173万元,同比下降47.03%,低于分析师预期;甘草片业务实现收入3454万元,同比增长2.63%。

  综合毛利率提升明显,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

  2012年公司毛利率为62.13%,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一方面葡萄酒业务毛利率同比0.44个百分点至;另一方面,低毛利率的麦芽加工业务2012年收入大幅下降,导致葡萄酒以及甘草片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明显。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至39.39%,主要是公司12年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促销费用和职工薪酬增长明显,销售费用率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大麦芽收入继续萎缩,亏损较严重

  公司12年麦芽加工业务延续2011年大幅下跌的趋势,一方面是受行业需求影响销量出现下降,另一方面上半年进口啤麦价格下降也形成了冲击;毛利率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至-5.08%,估计全年亏损在2000~3000万元;公司每年麦芽业务的固定资产折旧为1000多万元,随着收入的不断下降,公司麦芽业务剥离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维持“推荐”评级

  调整公司13-15年的EPS预测,分别为0.19元、0.29元和0.37元的盈利预测,对应目前股价PE分别为47倍、35倍和25倍,短期估值和行业增速放缓的压力将影响公司股价表现,建议谨慎,但中长期分析师仍然看好公司葡萄酒在省外市场的突破。

   

  【主线二】

  中投证券5月13日发布广汽集团研报。

  广汽集团是我国大型汽车产销综合服务集团之一,产品以日系品牌中高级车型为主。主力品牌丰田、本田加快紧凑型和SUV 车型的投放速度,并重点推广节能环保性能优异的混动总成,明显提升产品竞争力,有望引领公司进入中长期增长通道;12 年钓鱼岛事件使公司经营陷入谷底,近期日系车销售回升使公司短期经营稳步向上。公司短期、长期发展均进入向好通道,投资价值显著,首次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投资要点:

  广汽集团是我国大型汽车产销综合服务集团之一。公司产品以日系品牌中高级车型为主,旗下品牌包括本田、丰田、菲亚特、三菱以及自主品牌传祺、猎豹、吉奥等。丰田、本田品牌占据了销量的绝大部分份额,其余品牌仍处于发展培育期。

  中日关系缓和使日系车销售向好,公司运营逐步恢复。日系品牌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11 年日本地震和12 年钓鱼岛事件使公司销量持续下滑,加上菲亚特和三菱新投产尚在亏损,盈利进入谷底。近期日系车销售向好,新品牌销量提升,公司运营逐步进入正常状态。

  新车型完善产品线丰富度,销量规模将再上台阶。公司现有产品以中高级车型为主,在市场最大的紧凑级轿车和增长最快的SUV 市场产品较少,未来丰田Matrix、本田凌派、本田SUV、菲亚特菲翔、菲跃,三菱劲炫等众多车型的上市,将明显提升公司在这两个细分领域的竞争力,推动公司销量由目前70 万辆/年攀升到100 万辆/年。

  混合动力总成提升产品竞争力,引领公司中长期发展。丰田“云动计划”和本田中期计划均将混合动力总成推广和国产化列为重要任务。混动车型节能环保优势明显,符合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升级方向。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望提升混合动力补贴额度,公司将因此大为受益。

  投资建议:研报预计公司13-15 年实现收入150.7 亿、173.5 亿和197.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29.2 亿、47.4 亿和62.7 亿元,13-15 年EPS为0.45、0.74 和0.98 元。公司短期随日系车销售向好进入恢复阶段,中长期随新车型上市和混动系统推广进入上升通道,当前投资价值显著,首次给予目标价10.00 元,“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中日关系再次恶化,混合动力补贴不达预期,新车型上市延后。

   

  亚星开发全国首款 废气公交

  据扬州晚报报道,化工厂会排放一种废气,叫“焦炉气”,它是由甲烷和氢气组成。多数情况下,焦炉气会被燃烧掉。清华大学经过潜心研究,发现焦炉气可供公交车使用。亚星客车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清华大学展开产学研合作,利用清华大学的技术,开发了全国首款利用工业废气作为燃料的公交车,今年有望在扬州推广200辆该型号的公交车。

  企业项目负责人芮苏黔介绍,清华大学经过研究发现,焦炉气中的氢气与天然气混合,按照2:8的比例燃烧,产生的排放量最小。亚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清华大学联系,希望借由他们的技术,研发一款在天然气中掺杂氢气的公交车。焦炉气中氢气的占比达到了50%-60%。要想将氢气与天然气混合成2:8,有两种方式:将焦炉气中的氢气提炼出来;或者将氢气压缩,充入一定量的天然气。

  一款新面市的公交车,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必须要有“卖点”。芮苏黔介绍,这款使用“工业废气”的公交车,“卖点”在于能大幅降低公交公司的运营成本。

  据了解,江苏沿江化工企业较多,产生的焦炉气数量也惊人。由于量大,价格也便宜。购买一立方的

  焦炉气,价格仅为几毛钱,相比一立方4元的天然气价格,即使算上运输成本,价格也大约在2元一立方左右,优势明显。

  芮苏黔说,由于焦炉气的运输是通过陆路,考虑到运输成本,他们把提供焦炉气的化工厂限定在以扬州为圆心的200公里范围内。这样一来,扬州周边的镇江、靖江、南京等地的化工厂,都可以成为扬州公交车的“气源”。

  据悉,亚星正在与公交公司谈判,争取今年在扬州投放200辆该型号的公交车。据透露,如果谈判能得以成功,将有可能在终点站建设加气站。届时,扬州市民有可能坐上这款本土生产的“新能源”公交车。

   

  

  一汽轿车:风劲扬帆正当时

  研究机构: 华泰证券 日期: 2013年05月07日

  公司核心投资逻辑在于:1)公务车采购政策逐渐清晰的背景下,一汽轿车作为最为受益的公司,未来业绩弹性空间足够大;2)今明两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陆续投放市场以及零部件成本下降带来的业绩持续反转;3)政策强力扶持和企业长期耕耘的结合,其结果是,红旗轿车非常有可能在最近一两年成长为国内首款重量级的、未来很长时间内唯一能与合资豪华车抗衡的自主品牌豪华车型。

  充分受益于公务车采购的历史性机遇,红旗有望排他性地垄断高端公务车市场。研报认为,政策扶植自主品牌具有逻辑、结果上的必然性,公务车的示范效应是最能提升自主品牌形象的手段之一。在新一届党政班子党政新风的带动下,研报已经观察到了公务车采购新政出台的信号。红旗品牌作为我国历史积淀最为深厚的“官车”,有望排他性地垄断高端公务车市场,而随着公务车示范效应在商务车市场的体现,红旗蕴藏着远期年销量突破10万辆水平的巨大潜力。

  今明两年新产品陆续推出,零部件成本下降带来业绩持续反转。从今年起至明年初,公司将陆续推出奔腾SUV X80、马自达SUV CX-7、全新马6以及换代奔腾B70等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品,在行业需求景气延续,尤其是SUV行业仍具有“供给创造需求”市场特征的背景下,预计上述新产品均将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同时,日元贬值等因素带来的成本下降也将是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计算,在日元贬值20%的情况下,公司单车成本可下降8千元左右,拉动毛利率5.4个百分点左右。

  一汽集团整体上市,兜底的逻辑。目前,影响一汽集团整体上市的资产清理、人事任命工作已经完成,但其上市时间点仍非常的不确定,影响因素主要在于A股的市场环境(集团融资需求)。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研报认为不应当按照传统的整体上市逻辑去揣测一汽对于换股成本的态度。

  盈利预测:综合考虑销量增长、成本、费用率下降、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更改等因素,小幅上调盈利预测,预计13年~14年EPS分别为0.85元,1.54元,对应PE分别为 14.7倍、8.1倍。继续强烈建议投资者积极介入,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行业需求景气大幅下滑;2、公务车采购政策力度不达预期;3、新产品市场表现不达预期;4、若市场对于公司的投资逻辑仍过分集中在集团整体上市,整体上市时间点不达预期可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5、日元进入持续升值通道。

   

  比亚迪:主营业务全面好转,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研究机构:中银国际 日期:2013年05月27日

  2013年1季度,比亚迪(002594.CH/人民币34.82; 1211.HK/港币31.30, 未有评级)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9.8%,环比下降6.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315.6%,环比增长85.8%,折合每股收益0.05元。公司预告上半年业绩区间在4-5亿元,折合每股收益为0.17-0.21元。该业绩相当于2季度单季度盈利约2.9-3.9亿元。研报认为,上半年公司各项主营业务均有不俗表现,从而推动公司盈利实现逐季改善。

  传统汽车业务——有望迎来“二次腾飞”

  2012年下半年起,在汽车市场整体回暖和新车速锐的带动下,公司汽车业务开始恢复较快增长。2013年前4个月,公司汽车销量达到18.3万台,同比增长24.5%。公司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单价较高的速锐、L3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销量中的占比继续提升,而传统的F3、G3等车型销量仍延续下降态势。

  研报认为,在“技术·品质·责任”品牌战略指导下,经历了三年的调整期之后,公司已实现了汽车业务的技术领先、品质保障、渠道稳定,公司品牌形象得以恢复,品牌定位明显提升。具体而言:

  1)技术领先:公司加大汽车产品及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一系列车身电子技术成功实现在整车上应用,开启了汽车电子化、智能化风潮。公司开发的全球领先的TID技术(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也开始逐步量产,有望很快应用于公司全系车型。同时,公司推出“绿混”、“绿净”等全新节能及清洁技术,亦将进一步奠定公司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

  2)品质保障:2012年4月,公司全车系承诺4年10万公里的超长保修,显示出公司对产品品质的重视、对自身产品质量的信心、以及对消费者的责任感。公司为提升产品品质做出不懈努力,全车系实现IQS10的水平,比肩合资品牌。

  3)渠道稳定:随着公司对于品牌(品质)的诉求逐步取代对销量的诉求,公司更加注重与经销商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公司重新调整经销商网络,主动削减经销商数量,注重经销商的长期、健康发展,目前公司经销商网络已经基本稳定。

  受益于公司全方位调整,公司重新树立起品牌及产品的竞争力,2011年下半年以来,公司陆续推出的新车(S6、速锐等)已经获得极大的成功。2013年4月,公司推出新车思锐,定位于高端B级车市场。下半年,公司还将推出SUV S7,研报认为,配备更强动力的S7有望延续S6热销的势头。

  研报预计,全年公司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8%至54万台。公司持续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本,在巨大的产能压力和研发投入下,全年汽车业务盈利能力可能难以大幅提升。但对产品品质的密切关注,以及对汽车技术产业化推广的不懈努力,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及品牌美誉度,这将为公司未来市场表现和盈利爆发奠定扎实的基础,研报认为,2013年将是公司汽车业务二次腾飞的元年,研报看好公司汽车业务未来的盈利表现。

  初步结论

  研报初步认为,在三年调整期之后,2013年公司各项业务正在全面好转。其中传统汽车业务方面,受益于对技术和品质的不懈追求,公司品牌及产品的竞争力正逐步加强,预计汽车销量和盈利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在传统客户需求回升,新客户资源开拓顺利的背景下,业务量大幅增加,盈利有望快速回升;锂离子电池业务仍将维持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2013年有望为全球领先智能手机厂商批量供货,从而提升该业务板块盈利水平。太阳能光伏业务亏损幅度有望收窄。而新能源汽车业务有望在技术进步和政策引导的带动下,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研报初步预计,2013-14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0亿元,18亿元,折合每股收益0.42元、0.76元。公司当前股价分别对应2013-14年82倍、45.5倍预期市盈率。研报认为,当前估值反映了市场对于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产业化进程较乐观的预期。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的变化、公司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展可能成为公司股价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长城汽车:高端SUV哈弗H8将是又一里程碑

  研究机构:平安证券 日期:2013年05月20日

  前四月 SUV 销量同比增长90%,SUV 占总销量比例近半

  据中汽协数据,2013 年1-4 月长城汽车销量同比增38%,其中轿车、SUV 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5%、90%。目前公司整车销售结构中有一半为SUV。长城汽车是我国最大SUV 生产企业,其在SUV 行业中市占率为14.2%。

  天津基地二期即将投产进一步缓解产能不足压力

  2012 年上半年天津工厂一期20 万产能投产,在此生产的哈弗H6 及轿车腾翼C50 现已达到合计月销超过2 万台,产能利用率超过100%。天津工厂二期投产后,C50 将搬至二期工厂生产,一期工厂产能将用于满足H6 的生产需求。

  新品有序投放,延续高增长

  2011 年10 月长城推出其首款城市型SUV,2012 年初公司推出轿车腾翼C50,2012 年这两款新车成为公司当年增长利器。2013 年公司计划推出哈弗H6 运动版,腾翼C50 升级版,风骏5 欧洲版及全新经济型SUV 哈弗H2、全新高端SUV哈弗H8。研报认为哈弗H2、H8 将主要在2014 年贡献销量。

  研报认为H8 是公司继H6 之后又一款具备里程碑意义的SUV 车型。哈弗H8为全尺寸SUV,将搭载自主研发2.0T 发动机。研报估计哈弗H8 定价将探入韩系SUV 价格区间,公司计划挑战年销8 万辆的目标,体现了较强的信心。

  哈弗独立、全新启程

  今年 3 月底长城汽车发布全新哈弗标识,哈弗品牌独立,未来哈弗品牌将专注于H 系列,并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形成完整的独立品牌体系架构,同时将进行经销渠道分网。哈弗立足于百万保有量的新起点上,随着后续H 系列SUV 新品陆续推出以丰富哈弗SUV 产品谱系,哈弗品牌将在海内外具备更强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研报认为天津工厂二期投产后哈弗 H6 月产销量将有进一步提升空间;2013 年底H2、H8 推出后,公司SUV 产销规模将大幅提升,新品推出也将进一步提升长城汽车销量结构中的SUV 占比,从而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研报上调公司2013 年、2014 年预测EPS 为2.54 元、3.33 元,上调幅度分别为5.8%、18.9%,给予长城汽车未来12 个月目标价为50 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新品推出、新产能投放晚于预期;2)SUV 消费环境变化。

   

  长安汽车:高增长确定,且仍有超预期可能

  研究机构:国金证券 日期:2013年05月28日

  翼虎、翼博如期上量,长安福特高增长确定。翼虎目前月销量已接近万辆水平,且终端仍然保持供不应求状态,预计其全年销量将达约10万辆;翼博的月销量也已接近6000台,预计其全年销售量将达约6 万辆。此外,新老福克斯仍然保持极好的销售态势,并已牢牢占据A 级轿车国内销量冠军地位。得益于此,长安福特全年的高增长已经确定,研报预计其全年总销量将达约61.8 万辆,同比增长约45% 。

  新蒙迪欧销量及长安福特后续盈利能力提升仍可能超预期:新蒙迪欧将于8月份上市,该车具有外观出众、动力性能突出的显着优势,若定价合理研报预计其月销量有望达10000 台以上,超出普遍预期 。另外,长安福特SUV与B 级车销量占比正逐步提升,加上翼虎单车盈利能力也有提升空间,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改善也有可能超出预期。

  本部今年至少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公司微车市场份额有企稳之势且高端产品占比提升显着,自主轿车业务则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资本开支高峰也已过去。公司认为在本部轿车销量达到35-40 万辆,微车70 万辆的基础上,本部将可实现盈亏平衡。从公司今年以来销量表现来看,研报预计公司全年自主轿车销量可达约38万辆,微车可达约78万辆,全年至少实现盈亏平衡已基本成为定局。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13-2014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4.89、52.67、75.51 亿元,分别增长141.2%、51.0% 、43.4% ,对应的EPS分别为0.75 元、1.13 元、1.62 元。

  投资建议

  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13-2015 年14.4 、9.6、6.7 倍PE。研报认为,公司业绩向上的高弹性正逐步得以验证,除此之外,公司仍然存在继续超预期的因素。作为未来3 年业绩高速增长均有较高确定性的成长型公司,公司估值仍有提升空间,研报给予公司年内13.5 元目标价,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

  宏观经济局势恶化、汽车行业需求大幅下滑风险;价格战重现,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风险;公司车型出现严重品质问题从而销量不达预期风险。

   

  一汽夏利上演双面戏码

  小型跨界SUV夏利N7月销已达6000辆。

  据国际金融报5月16日消息,业内预计,在销量持续下滑趋势下,一汽夏利2013年公司仍将亏损10亿元左右。不过,尽管一汽夏利业绩不理想,但其股价近期却表现强劲。从4月15日4.28元/每股收盘开始,到5月14日5.02元/每股收盘,一个月内一汽夏利的涨幅达17.3%。业绩表现与股价涨幅成反比,一汽夏利正上演一部难解的双面戏码。

  一支独秀

  “按起葫芦,浮起瓢”,用这句话来形容一汽夏利现在的情况很是贴切。从3月初一汽夏利首款SUV夏利N7上市以来,其在两个月内销量突破一万,成为一汽夏利的当家花旦。可是,一汽夏利欲借N7化解销量困局的愿望并没有因此实现,相反,其整体销量却进一步逆市下滑,降幅继续扩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前4个月,中国车市产销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总体表现较好。1至4月,汽车产销729.65万辆和726.62万辆,同比增长13.44%和13.23%,增幅较前3月略有提升。1至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248.43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6.3%,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0.1个百分点。

  与车市整体上升趋势相反,一汽夏利前4个月跌势依旧。数据显示,一汽夏利4月份生产汽车15362辆,同比降14%;前4个月,累计生产59720辆,同比降低20%。4月份销售汽车12180辆,同比降低37%;前4个月累计销售汽车54148辆,同比降幅为30%。而如果抛开一支独秀N7强势拉动的增长,降幅将会更大。

  从2011年10月开始,一汽夏利产销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而在销售上,去年全年仅有2月份实现了同比增长。从去年8月份开始,一汽夏利在销量上的同比降幅一直处于30%左右。进入2013年之后,这种趋势在3月份一度得到缓解,该月同比降幅缩为11.14%。但进入4月,降幅再次扩大为37%。

  业绩亏损

  而销量的持续下滑,使得一汽夏利的业绩陷入亏损之中。一季度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一汽夏利实现营业收入17.09亿元,同比下滑16.97%;净利润亏损5813.58万元。但在去年,尽管其销量同比下降26.88%,仍实现盈利净利润3419.58万元,而去年第一季度,一汽夏利盈利高达5485.76万元。

  业内认为,缺乏新品、车型老化是制约一汽夏利发展的桎梏。资料显示,夏利的产品线高度集中在A0级以下,而从2002年重整至今,夏利除了轻微的调整外,近几年仅在2009年和今年推出过3款新车。夏利大部分车型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还是原来老夏利引入的丰田老旧零配件。

  由于缺少相应的产品支撑,而新产品N7也独木难支。业内预计,其2013年公司仍将亏损10亿元左右。不过,尽管一汽夏利业绩不理想,但其股价近期却表现强劲。从4月15日4.28元/每股收盘开始,到5月14日5.02元/每股收盘,一个月内一汽夏利的涨幅达17.3%,其间股价还一度攀升至5.5元/每股。

   

  海马汽车靠自主研发逆袭,打破将被重组预期

  据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5月22日消息,曾经被业内专家预期“兼并重组是最好的发展方向”的海马汽车(000572.SZ),显然没有按照专家的预期去发展。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海马汽车集中推出了产自全新技术平台的海马M3、S7、M6、M8四款新车型,并发布了“五个一”全新的整体战略规划。这一系列举动彰显着海马汽车绝地反击的决心。

  是海马汽车自2006年与马自达分道扬镳后,首次宣称进入全面自主研发时代,海马汽车将其称为“自主2.0时代”。

  在与马自达合作关系断裂之后,海马汽车后来新推的产品一直没有太好的表现,无论是福美来、丘比特还是骑士,受制于技术实力以及品牌差距方面的原因,客户购买意向始终不高。从海马汽车独立后的销售数据看来,连年12万辆左右的销量使海马汽车在自主品牌列位中始终排名靠后。

   

  江铃汽车:轻型车稳中有升,短期看SUV新车

  研究机构:长城证券 日期:2013年05月29日

  投资建议:

  研报预测公司2013-2015 年EPS 分别为1.96 元、2.33 元和2.78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9X、8X 和6X。短期公司主要看点在于3 季度即将上市驭胜自动版,未来销售存在超预期的可能,维持“推荐”评级。

  要点:

  国内高端轻型车龙头。公司业务以轻型车为主,其中全顺轻客、凯锐轻卡、域虎皮卡分属细分领域高端品牌。近两年公司分别向SUV 和重卡进军,但由于基础薄弱,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13 年前4 月累计销售整车7.7 万辆,同比小幅增长5%,盈利支柱全顺表现抢眼(2.2 万辆),同比增长16%,销售比重较12 年提升0.5 个百分点至29.1%。

  全顺市占率稳中有升。受上汽大通、江淮星锐、东风御风等新进入者冲击,全顺市占率连续三年下滑(12 年:16.2%)。13 年前4 月全顺市占率回升至18.2%,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受益于日系轻客增长放缓。改款新车V348 有望在三季度上市,产品选择度更广,预计13 年全顺销量有望达到6.5 万辆。

  轻皮卡受益于排放升级。公司轻卡、皮卡共线生产,老产品(凯运、顺达、宝典)使用4JB1 发动机,新产品(凯锐、域虎)使用Puma 发动机,生产线及发动机共享利于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其中Puma是首款国IV 轻型柴油机(国产),考虑到公司发动机技术储备丰富,且排放升级是大势所趋,未来公司轻皮卡有望充分受益。

  SUV 还看福特。目前公司SUV 仅驭胜(手动版)一款,去年10 月上市以来月均销量1000 辆左右。销售低迷的原因在于产品竞争力不足(车型单一、定价偏高)且渠道相对薄弱(与皮卡共用店面)。新款驭胜有望在三季度上市,匹配ZF6 速自动变速器,预计将对销售带来一定提振。长远看,由于公司乘用车品牌基础薄弱,未来SUV 发展主要依赖于福特支持,目前U375 车型已在引进阶段,显示福特对公司乘用车发展战略的认可。考虑到翼虎、翼搏等车型持续热销,研报认为未来福特SUV 有望为公司乘用车业务打开市场空间。

  重卡短期构成拖累。年初公司完成对太原重汽整体收购,正式进军重卡行业,目前已规划2 万辆整车和1 万台发动机的产能,首款产品J16以自卸车为主,预计于今年下半年上市,未来还将投产福特重卡。由于产品竞争力较弱,预计今年重卡业务亏损在2 亿元左右,短期对公司业绩构成拖累。长期看,福特重卡在全球一线阵营中处于中游位置,但相对国内品牌技术优势明显,因此未来仍有望在国内获得一席之地。考虑到国内重卡市场成长空间有限,研报对江铃重卡的发展前景谨慎乐观。

  风险因素:轻型车销售不达预期;新款SUV销售低迷。

   

  力帆股份:乘用车业务从边缘走向主流

  研究机构:齐鲁证券 日期:2013年03月31日

  研报前期预测公司的销售收入为 89.7 亿,收入上的差异从细分业务上来看主要是研报预估的公司乘用车类业务的收入为55.41 亿元,较公司实际51 亿元有较大的出入,分歧主要来自于研报对公司乘用车价格的预估略显乐观,公司该板块当中微车实际出厂价格低于研报的预期。

  公司最终业绩低于我们预期主要原因是费用率较高,销售费用率达到6.6%(我们预计5.7%)、管理费用达到了5.5%(5.2%)。销售费用中运输费用达到了2 亿元同比增长30%,汽车业务的增长是导致的运输产品变化是销售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

  从公司乘用车产品销量上来看,公司销售乘用车 12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1%,其中主力车型力帆620月均销量达到了5888 台,其次为低端轿车力帆320 月均销量达到了3890 台,处在培育阶段的经济型SUV 车型X60 在2012 年的月均销量为1921 台。2013 年前两月,X60 销量表现突出,月均达到了4121台,同比增长超过100%。我们认为目前公司轿车板块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个别畅销车型及出口的带动下,我们预计公司乘用车业务将快速增长,2013 年、2014 年毛利分别增长58%、23%。

  2012 年公司摩托车业务收入下滑11%,国内市场保有量处在下滑阶段,新兴市场在需求回落了以及日本品牌竞争加大共同导致了公司摩托车业务内销、出口均表现不佳。通用机械业务方面,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达到3 亿元,但相比竞争对手宗申、隆鑫等仍有距离。

  公司的主要看点在于乘用车业务,我们认为公司乘用车业务正在从行业边缘走向行业主流,稳健的车型推出速度和强劲的出口能力保障了公司业务的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13 到2015 年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9%,对应EPS 分别为:0.46、0.56 元,上调公司评级至“增持”。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刘亚男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