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特斯拉加码充电设施建设 上海拟建5000充电桩

2014年07月29日 08:34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特斯拉加码充电设施建设 明年上海将建5000充电桩 

  特斯拉正在持续加码中国市场。上证报记者昨日从特斯拉方面获悉,2015年底,上海将有5000个目的地充电桩。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也将陆续在成都、广州和重庆等地落成。

  特斯拉的充电版图不断扩大。据特斯拉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向上证报介绍,继北京、上海之后,杭州、深圳成为特斯拉全面向用户交车的第三、四个城市。截至目前,特斯拉在中国的超级充电站数量进一步增加到7个(北京2座、上海3座,杭州、深圳各有1座),同时,目的地充电站已经突破100个,覆盖21个城市。仅杭州一地,就建设了15个充电车位。

  “两个月前,特斯拉就在我家安装了充电桩,充电对我们这批杭州车主来说不成问题。”杭州首批特斯拉车主之一周先生告诉上证报记者。据他测算,从零开始充电一夜,可以满足第二天400公里的续航里程。

  与此同时,特斯拉与中国合作伙伴如银泰集团等加大合作,全面启用杭州11个充电车位。接下来,特斯拉将继续发力包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等城市的售后服务中心和充电网络建设。

  近日,又有一位合作伙伴加入了特斯拉的充电合作项目。当代置业宣布,将会与特斯拉合作,在所有住宅小区里安装5个或以上的充电桩免费开放给特斯拉车主使用,其中北京的当代MOMA充电车位已经正式使用。

  对于备受关注的充电接口标准问题上,特斯拉全球销售与服务副总裁杰洛姆·古里安表示,“特斯拉会遵循中国的电动车充电标准展开业务,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创新公司,特斯拉不能停下脚步。在国家标准出台后,会对特斯拉在中国的相应技术标准作出调整。”(上海证券报)

 

  特斯拉汽车财报前瞻:中国市场是焦点 

  7月29日早间消息,华尔街分析师看好特斯拉汽车的业绩前景,预计该公司将可达到或超过其目标,并在下半年实现盈利。任何与特斯拉汽车中国计划相关的内容都将受到关注。投资公司Wedbush分析师曾在最近发布客户报告称,中国在第二季度中仍是特斯拉汽车上行潜力的主要推动力。

  另外,投资者还重点关注特斯拉汽车的出货量,尤其是在欧洲和中国市场上的出货量,后者是全球最大的豪华车市场。分析师预计,第二季度出货量在7500辆(符合公司自身预期)到7800辆之间。特斯拉汽车此前设定的全年出货量目标为3.5万辆。

  此外,投资者还在关注Model X电动汽车营销战略的更多相关信息,以及Model 3车型的时间线。Model 3的生产有赖于特斯拉汽车在计划建立的电池工厂中生产出价格低廉的电池。美国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萨斯州正在为建厂选址展开竞争。

  以下是分析师对特斯拉汽车业绩的预期及其财报的关注焦点:

  盈利:据财经信息供应商FactSet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特斯拉汽车第二季度净亏损为550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净亏损为3100万美元。不计入某些一次性项目,分析师预期特斯拉汽车第二季度每股收益为4美分,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不计入一次性项目的每股收益 为20美分。

  营收:分析师平均预期,特斯拉汽车第二季度销售额为8.24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5.51亿美元。分析师还预计,2014财年全年特斯拉汽车销售额将达38亿美元。

  股价反应:今年截至目前为止,特斯拉汽车的股价上涨了49%,但大多数上涨都来自于2、3月份(特斯拉汽车的股价在2月26日触及265美元的历史高点,即发布意外表现强劲的第四季度财报的一周以后)。过去12个月时间里,特斯拉汽车的股价上涨37%,过去三个月中则上 涨了13%。(新浪财经)

 

  松下和特斯拉将在美合作建立电池工厂

  松下公司日前已与特斯拉汽车公司达成基本合作协议,松下公司将为特斯拉美国电池工厂提供制造锂离子电池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初期,松下可能会投资约200亿到300亿日元(1.964亿美元到2.947美元)。双方的正式合作协议将在七月底前宣布。而目前特斯拉发言人拒绝对此事予以置评。

  

  特斯拉正在考虑在美国打造三个电池工厂“Gigafactory”。预计三家工厂2020年前后的产量将比2013年全世界的锂离子电池产量还多。松下5月份表示,它希望成为特斯拉电池工厂的唯一合作制造商。

  据称,工厂的全部投资将达到50亿美元,而松下公司将提供其中的10亿美元资金。(cnbeta网站)

 

  中国版特斯拉Model S缺乏导航 谷歌不支持 

  据外媒体报道,中国特斯拉Model S车主将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特斯拉Model S缺乏任何导航系统支持,其原因是中国地区对谷歌地图不支持。

  

  一辆价值12.1万美元的汽车,缺少最重要的导航系统是一件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对此,特斯拉官方解释说,由于谷歌地图在中国地区不支持,目前他们正在研究中文蚊子和语音识别方案,计划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适合中国的导航系统,导航地图将通过软件更新方式发送给每一个客户的车辆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由于特斯拉在中国出售的Model S车型不支持远程无线传输技术,所以特斯拉不能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地图发送给每一个客户,到时候只能中国的车主到经销商服务店去更新地图了。(车讯网)

 

  阿里巴巴百度纷推智能汽车 特斯拉独美时代或将结束

  在BAT(百度、阿里、腾讯)的战略布局中,生态圈是一个重要概念,如今,这个生态圈正在把汽车也圈进来

  像很多美国互联网公司那样,靠互联网概念起家的特斯拉也开始遭到中国“学生”的模仿。

  7月23日,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在“互联网汽车”和相关应用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

  无独有偶,几乎就在同时,百度方面也宣布,已在年初启动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计划,该项目由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负责。

  而在阿里巴巴、百度发布宏大计划之前,5月5日,腾讯首款车联网产品“路宝盒子”已然上线,主攻车载自动诊断系统。

  互联网大佬纷纷进军汽车业,与政策的力推密不可分。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创新中的应用水平,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运营服务,加快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带来更多便利和实惠。

  BAT齐聚车联网

  在BAT(百度、阿里、腾讯)的战略布局中,生态圈是一个重要概念。如今,这个生态圈正在把汽车也圈进来。

  据阿里方面透露,此次与上汽集团合作,旨在联合双方优势资源,进一步打通汽车全生命周期用车需求和互联网生活圈,让用户体验到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更加便捷的移动智能化生态圈,打造全新的“互联网汽车”。

  据悉,该车将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充分集成阿里巴巴集团的“YunOS”操作系统、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资源和上汽集团的整车与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围绕用户的车生活,整合双方线上线下资源,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服务。

  而据百度相关负责人介绍,百度车联网目前集中在软件层面,百度会开发一款名叫carnet的车载智能平台,可将用户的智能手机与车载系统无缝结合,实现“人、车、手机”之间的互联互通。用户可在车中实现移动语音搜索、地图位置搜索及其它丰富应用。驾驶者还可围绕百度地图的LBS平台,通过语音完成路线规划、导航等功能,并基于地理位置获得周边美食美景等生活服务信息。(证券日报)

 

  安全隐患触目惊心

  尽管BAT们在进军车联网时,纷纷主打智能牌,但是近期特斯拉曝出的安全漏洞,也让业界吃惊不小。

  7月15日,360公司称,首次发现特斯拉应用程序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借此远程控制车辆,操控开锁、鸣笛、闪灯、开启天窗等。据悉,360已将相关的漏洞细节和解决方案提交给特斯拉,并愿意向特斯拉提供技术支持。7月17日下午,360安全专家现场演示了特斯拉应用程序的系统漏洞,重现了该漏洞的安全隐患,利用电脑实现了远程开锁、鸣笛、闪灯、开启天窗等操作。

  “在智能汽车与车联网、移动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必然催生新的安全挑战。安全无小事。智能汽车越智能,其潜在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就越重要。有报道称,国外已经有人实现了远程控制正在行驶的汽车,包括可以让汽车自动加速或突然刹车,也可以让汽车在行驶时刹车失灵。这都意味着智能汽车的安全不但关系到车主的信息安全,更是与车主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360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智能汽车安全的检验检测标准还是一块空白,在这块确实应当未雨绸缪,尽快制定中国智能汽车安全的检测检验标准,并考虑如何与国际标准结合。智能汽车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将是360公司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也将持续在智能汽车安全领域展开研究”。

  在业界看来,主打安全概念的公司也有望在车联网时代拓宽自己的生态圈。“智能与安全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汽车行业的两大核心发展方向”,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指出,“互联网企业布局汽车产业,正以互联网思维变革传统汽车产业。汽车智能革命是一场空前‘跨界’的盛宴,涉及汽车制造公司、汽车经销商、车联网运营公司、电子公司、软件公司、通信服务商等。由于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可能给相关公司带来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量”。(证券日报)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