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3日重要财经解读汇总(更新中)

2014年12月03日 08:20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固收产品全面遇冷 大量增量资金加速进入A股

  金融等权重板块带领沪指周二再度强势上涨,盘中最高触及2777点。连日上涨的行情也吸引着更多的资金加速入场,各方面迹象显示,固收产品全面遇冷,权益类产品全面变热,大量的增量资金正在进入A股。

  各路资金转入A股。大盘飙升,钱从何来?除连续飙升的券商营业部保证金以及融资融券外,场外资金的入市非常明显,特别是近期随着沪港通的开通以及央行降息加上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大量场外资金从房地产、债券、黄金等领域向股市转移。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2月2日,共有970只偏股型公募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灵活配置型基金)成立。其中,股票型基金是主力,达到692只,占所有基金之比为37.26%,合计1.06万亿元的份额。

  阳光私募亦是大户,仅11月一个月,就有860只阳光私募成立,总发行规模50.56亿元。其中,股票型私募共693只,发行规模达26.3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12月才开篇两天,就有5只阳光私募成立,股票型私募就有4只。

  某信托公司研究员表示,在此轮上涨中私募作用正加大,部分原先投资地产、理财信托的中、大户通过私募渠道入场。

  此外,信托亦正加速进场。根据统计,11月信托产品新发行1007只,较10月份的729只增加了38.13%;其中,股权投资类信托增长最快,发行规模从10月份的1.38亿元蹿升至11月份的16.73亿元,占比从10月份的0.4%上升到11月份的4.25%。

  “4.25%的比例并不算高,股权投资信托历史上,月发行规模占比经常达到25%以上,目前市场资金的风险偏好正在变高,该比例肯定还会上升。”某华南区信托公司投资经理说。

 

  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全面施行 煤企负担望缓解

  从12月1日起国内全面施行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由省级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确定。停止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煤炭资源地方经济发展费等,取缔省以下地方政府违规设立的涉煤收费基金。

  2014年10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全面清理涉及煤炭原油天然气收费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4年12月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统一将煤炭、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并停止征收煤炭、原油、天然气价格调节基金,还专门指出,山西省取消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其实,取消涉煤税费征收更大程度上是为煤炭资源税改革清路。2011年11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施行。虽然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税已经改变了征收方式,但煤炭资源税仍然实行从量计征,除了焦煤资源税上调至每吨8-20元之外,其他煤种资源税依旧执行0.3元~5元/吨的税率。

  2012年开始,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为煤炭资源税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2014年10月9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从 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幅度为2%~10%,具体适用税率由省级财税部门在上述幅度内,根据本地区清理收费基金、企业承受能力、煤炭资源条件等因素提出建议,报省级人民政府拟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对于当前苦苦挣扎的煤炭行业而言,煤炭资源税改革被视为降低亏损的重要步骤。在清理涉煤税费方面,煤炭大省也走在了前面。

  近日,山西省宣布涉煤清费基本结束,通过清理各类涉煤收费,可为煤炭企业减轻负担170亿元以上。

 

  文化企业税收继续优惠 国有传媒板块受益

  近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

  根据文件通知要求,电影集团公司、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为承担国家鼓励类文化产业项目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对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同时,财政部还下发通知,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通知明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以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房产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上述所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事业单位。转制包括整体转制和剥离转制。其中,整体转制包括:(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华书店、艺术院团、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影剧院、重点新闻网站等整体转制为企业;剥离转制包括: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部分,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机构,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

  此前,财政部已经下达201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比2013年增加4.2%,共支持项目800个(其中:中央191个,地方609 个),与2013年基本持平。该专项资金分配工作紧紧围绕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战略和规划,特别是配合落实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重要政策文件,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资金投向,更好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多位文化产业人士表示,政策红利与旺盛需求,将有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其中市场化程度高的国有传媒板块将从中受益。

 

  中行报告称明年经济低增长低通胀 并有1-2次降准

  中国银行昨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测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7.2%左右,物价增长2.4%左右,全年经济依然呈现“低增长+低通胀”格局,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加大。

  报告总结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趋于宽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经济发展重在优化支持结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包容性增长;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的同时,突出灵活性和针对性,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均存在下调的可能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进一步增大。

  其中,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2015年货币政策仍将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预计明年M2的调控目标设在12%左右。与此同时,当前货币政策事实上也承担起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预期央行会继续使用和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继续采用定向调控政策。

  针对近日外界普遍认为的央行明年将继续降准、降息,中行宏观经济高级研究员周景彤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降准主要由传统货币补充渠道的变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大小来决定,其中,预计2015年经常项目项下的外汇占款增速倾向于上升,而资本项目项下的外汇占款增速倾向于下降,因此总体外汇占款增速将减少,央行通过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补充基础货币缺口的概率上升,预计2015年可能有1-2次的降准,但在短期内实施的可能性较小。

  降息方面,周景彤认为,2015年是否会继续降息,主要取决于现有政策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效果。预计有关部门会在明年继续引导银行间市场利率下行,以此达到压低贷款定价的目的,明年再次下调基准利率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房地产市场方面,报告认为,考虑到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更多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换挡、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上升等基础性因素引发,这就决定了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整还将持续,预计明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触底回升,但力度较弱。具体来看,预计2015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左右,房地产销售量同比增速有望在下半年转正。房价方面,预计大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或将继续在目前水平盘整,而一线城市在销售量回升背景下或率先出现房价小幅反弹。

 

  稳增长年末发力 明年经济增速7%为宜

  近日,一位小企业主向证券时报记者抱怨,称今年生意难做,忙东忙西就是赚不到钱。另外一家企业的人力专员也告诉记者,企业效益不好,只能通过减少工人加班时间来变相降薪,迫使工人自动离职,其实就是软性辞退,而且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生意难做与我国经济放缓相关,而软性辞退与过去几年的“用工荒”、“招工难”形成鲜明对比。虽然现在的就业数据还比较亮丽,但经济增长是就业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甚至超出底线,就业难免会受到影响。

  政策需要发力保住增长底线,但在确定来年经济增速目标时,又需要考虑到潜在增长能力下滑的问题。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经济增速目标标示着增长底线,决定着政策取向,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应该设定在7%,在稳住底线的同时,为结构转型留出腾挪空间。

  年末掀稳增长高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财苑)认为,经济增长下滑本身并不可怕,需要担心的是经济增长会否影响到就业,是否会影响到老百姓的收入稳定。数据显示,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解决新增就业人口130万至150万,也就是说,2014年中国GDP增速必须达到7%以上,才能保证2013年年底新增1000万人就业的目标。

  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政策的力度不断增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10月以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了35个基建项目,包括28个铁路、6个机场和1个深水港项目,总投资约9761.71亿元。

  中信证券的最新报告指出,在短期经济承压的背景下,预期后续基建领域的项目还将放出,四季度基建投资也有望从目前21%的水平回升至25%左右,从而有效对冲地产投资下滑的负面影响,预计四季度投资将回升至17%左右,使得今年经济平稳运行在7.4%左右。

  在加大基建项目投资的同时,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也密集出炉。记者注意到,仅在11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官方就先后出台了全面降息、新“融十条”等若干重大政策。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