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21日三大证券报头条要闻汇总

2015年01月21日 08:42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证券时报

  上交所:正研究调整沪港通额度

  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昨日在香港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上透露,上交所与港交所一个月前已开始讨论沪港通机制优化方案,运行半年左右会有比较完整的评估;目前已在研究允许投资者融资融券方案、解决名义持股人问题对国际基金公司的阻碍、改善实时行情和研究报告推送等。沪港通额度调整也在探讨中,未来可能纳入债券和ETF等投资产品。

  黄红元表示,沪港通运行以来交易情况总体比较稳定,符合双方的预期,成功架起了两地市场的桥梁。

  谈及沪港通的改进和完善,黄红元表示,上交所将与港交所积极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宣传和推广,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尤其是公募基金能够尽快参与港股通,同时鼓励内地基金公司发行港股通产品;二是在港股通下研究内地投资者港股交易的融资融券实施方案;三是配合监管机构,抓紧引入研究报告的推送方式,使内地投资者能够分享香港机构的研究报告;四是配合港交所研究符合内地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情况,方便投资者获得行情信息;名义持有人问题影响国际长期资金参与沪港通的热情,上交所也将积极配合港交所提出解决方案。此外,在适当时候扩大沪港通的标的,从股票市场拓展到ETF以及债券,并对沪港通的额度控制机制等进行改进。黄红元称,2月9日上交所将推出首只衍生品上证50期权,推出初期风险控制措施会非常严格。

 

  银监会启动组织架构重大改革

  银监会昨日宣布,正式启动12年来首次组织架构重大改革,并获中央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此次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本届政府不新增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要求,着眼于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改革发展和为民监管,银监会拟于2月份新老架构混合试运营,3月依照新架构运行。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监管架构改革的重点是清减下放行政权力,明确风险监管主体职责。概况地说,银监会将只对“三个半”部门负主体责任,即政策性银行、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中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而其他的主体职责全部交到地方银监局,由其进行监管。同时,银监会只保留三项准入权力:新机构的“出生”(只批筹建不批开业)、机构的重组改革、机构的破产重整。

  具体来看,改革内容包括:一是按照监管规则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行政事务与监管事项相分离、现场检查与监管处罚相分离的思路,从规制监管、功能监管、机构监管、监管支持四个条线,对内设机构重新进行了职责划分和编制调整。

  二是撤销2个部门(培训中心、信息中心),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专司对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营银行的监管职责;设立信托监督管理部,专司对信托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

  三是改造3个部门(统计部、银行业案件稽查局、融资性担保业务工作部),设立审慎规制局,牵头非现场监管工作,统一负责银行业审慎经营各项规则制定;设立现场检查局,负责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检查。

 

  开年银行信贷额度大幅上升利率略有下降

  证券时报记者日前从多家银行分行了解到,今年开年以来总行下发的信贷额度指标普遍有较大程度上升,部分分行甚至上升1倍左右。

  额度上升结构生变

  据记者了解,不少银行分行层面新一年信贷任务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今年总行给我们下达的信贷投放额度比2014年增加了1倍左右。这个是按照去年增量分配的,我们去年新增信贷投放在全行中很靠前。”一家全国性股份行哈尔滨分行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一家大行上海浦东分行行长对记者表示,“增幅较往年大,有50%以上。”一家上市城商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则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总行信贷额度尚未下发,但因上月客户集中还款比较厉害,本月至今信贷额度都比较宽裕。

  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信贷投放的目标客户也与以往有所区别。

  “以我们分行为例,去年涉农贷款增加近40亿,增幅达45%左右,去年全年涉农贷款增量占分行对公贷款增量达到50%。”上述股份行哈尔滨分行行长说,其他领域对公占比较多的是政府融资平台,传统工业贷款增幅一般。

  他对记者表示,目前大宗商品处于下降通道,银行在这一领域的投放比较审慎,但农业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总行层面支持,表现最为抢眼。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 政策料继续定向宽松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在经济步入“提质减速”新常态的同时,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仍将更多地采取定向宽松措施。

  从“三驾马车”来看,2014年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均呈现总体放缓的态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实际增长10.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64335亿元,同比增长2.3%,也没有达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另外,中国楼市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降至10.5%,新开工、销售等多项指标继续下降。

  7.4%增速在合理区间

  “7.4%是在合理区间,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与7.4%相配套的物价水平上涨2%,物价涨幅比较低,老百姓得到了低物价上涨的实惠。就业也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昨日在发布会上说,“去年按照人社部的统计口径,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任务。”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表示,7.4%这个数据说明经济增长平稳。不要纠结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涨跌,没有任何信息包含在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中。关注结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传央行超量续作MLF 春节前资金面料不紧张

  昨日,市场又传出央行“放水”消息。此次央行不仅为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到期的MLF(中期借贷便利)进行续作,而且续作规模超过各行原规模。其中,浦发银行到期200亿,续作400亿;兴业银行到期300亿,续作500亿。证券时报记者就此向上述两家银行核实,截至发稿未获得明确回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央行加大了MLF的续作力度,释放了货币宽松的信号,预计春节前资金面不会紧张。对于MLF续作传闻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广发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债券交易员颜岩表示变化很小,“盘面上四点左右有部分农联社、城商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开始出钱,一种可能是早市已经买入资金,下午传闻导致资金面宽松,分行层面又有资金进入,就把当日多余的资金卖出。”

  国信证券发布快评认为MLF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使用,意味着全面降准的时点进一步推迟,但央行降准的必要性一直存在。“今年基础货币缺口较去年明显扩张,我们估算近3万亿,预计第二季度国内资金面趋紧的压力会更大,市场可能迎来全面降准。”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表示。

  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央行超量续作MLF旨在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去年12月外汇占款负增长1000余亿元,MLF作为中期流动性工具可以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留下的基础货币缺口,未来不排除央行创设更长期的非公开市场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可能性。

 

  保险影子股浮出水面 板块效应尚待检验

  国信证券上市让投资者记住了股价同样大涨的北京城建,中山证券和东莞证券各项创新举措也会直接影响锦龙股份的股价。像北京城建和锦龙股份这样的股票被称“券商影子股”。

  同样,在资本市场上还有一批“保险影子股”,它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但也有市场人士表示,多家上市公司参股的保险公司体量过小,对上市公司去年业绩影响较小,“保险影子股”板块效应尚待检验。

  天茂集团大涨背后

  在“1·19”股市大跌中,刚宣布控股国华人寿的天茂集团显得鹤立鸡群,不仅二度封涨停,昨日,天茂集团复牌后第三次涨停,每股价格达5.46元,创下2011年4月以来的新高价。目前天茂集团动态市盈率为37.78倍。

  对此走势,市场人士除了认为天茂集团停牌近3个月需要“补涨”外,转型成为“保险股”也是重要原因。

  对此暴涨,业内人士表示,天茂集团新发布的重组方案是重要原因之一:天茂集团将募集资金不超过98.5亿元,其中72.37亿元用于收购国华人寿43.86%。而通过控股国华人寿,天茂集团赶上这波金融股牛市快车。

 

  中国证券报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在即

  中国证券报记者20日获悉,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中,已经成熟的包括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内的几个方案会争取在春节前推出,目前方案正上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并最终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

  据悉,目前四项改革试点方案已下发至相关企业开始部署实施,下一步在总结第一批经验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扩大;员工持股将选择部分央企试点后推开,有可能会选择原来部分试点企业或其他一些竞争领域的企业进行试点。

  员工持股将在竞争性领域先行试点

  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召开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员工持股将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部分央企中进行试点。

  “员工持股是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形式,比较敏感,不会贸然推开,原则上是先试点后推开。”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员工持股一方面要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必须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行员工持股,要依法合规、公开透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动态调整,有进有退,试点先行、稳定推进。

 

  去年券商净利润增长近120%

  中国证券业协会20日公布的证券公司2014年度经营数据显示,证券公司多项经营指标较2013年大幅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增长63.45%,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增长141.7%,净利润增长119.34%。2014年仅1家证券公司未实现盈利,而2013年有11家公司未实现盈利。

  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2014年12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2.84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1049.48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240.19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69.19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22.31亿元、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24.35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710.28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446.24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965.54亿元。119家公司实现盈利,仅一家公司未实现盈利。

  截至2014年12月31日,12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净资本为6791.60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含信用交易资金)1.2万亿元,托管证券市值24.86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7.97万亿元。

  中国证券业协会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5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759.21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128.62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44.75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25.87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70.30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305.52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184.62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440.21亿元。104家公司实现盈利,11家公司未实现盈利。截至2013年12月31日,11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2.08万亿元,净资产为7538.55亿元,净资本为5204.58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含信用交易代理买卖证券款)5557.42亿元,托管证券市值15.36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5.20万亿元。

 

  广东自贸区有望2月底挂牌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20日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中表示,广东自贸区预计2月26日或28日挂牌。根据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送审稿)》,广东自贸区拟着重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

  广东省政府法制办公室19日公布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省商务厅送审稿)》显示,广东自贸区拟实施的负面管理清单模式、一口受理机制、境外投资备案制、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等均参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多年来在CEPA框架下粤港澳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创新成果。送审稿提出,推进自贸试验区与港澳地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领域的合作和创新发展,推动以人民币作为自贸试验区与境外跨境大额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开展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重点的外汇管理改革等试点,推动自贸试验区与港澳地区投融资汇兑便利化。

 

  黄红元:沪股通额度累计使用814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财苑)总经理黄红元20日在2015年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沪股通累计实际使用额度814亿元,占初始总额度27%;港股通累计实际使用额度181亿元,占初始总额度7%。沪港交易所已就优化沪港通机制进行讨论,将尽快落实公募基金参与港股通,推动基金公司研发以沪港通为标的ETF产品,研究港股通下建立融资融券制度的方案。

  从交易额看,沪股通累计交易2161亿元,日均54亿元;港股通累计交易339亿元,日均9亿元。从额度使用看,沪股通累计实际使用额度814亿元,占初始总额度27%;港股通累计实际使用额度181亿元,占初始总额度7%。从资金流向来看,北上资金偏好蓝筹,南下资金偏好中型股。在北上交易中,上证180指数成份股的交易占比94%;在南下交易中,中型股的交易量占比71%。从资金流入的行业来看,北上资金流入金融、地产、可选消费等行业,南下的资金流入金融、工业和能源等行业。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上交所大盘蓝筹股表现良好,给沪股通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黄红元说,最近半个月来,沪港通交易出现了三个新变化:一是港股通交易规模稳步放大。虽然北向交易量和南向交易量相比总体上是6:1,但元旦前南北交易比是8:1,元旦后变成3:1,港股通日均从7.3亿元成交上升到13.4亿元,升幅达82%。二是南下资金逐步放大。元旦前,日均资金流入约为3.7亿元,元旦后日均资金流入达7.6亿元,增长一倍。三是港股通投资者开户数量持续上升。沪港通开通时,前三个月开户数38万,但元旦后半个月内,新增开户达12万户,目前总开户数已超过50万户。以上三个新变化表明南下交易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开始关注香港市场,沪港通未来发展越来越值得期待。

 

  银监会监管组织架构变阵

  银监会20日公布,对监管组织架构进行重大改革,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和信托监督管理部。同时,设立审慎规制局,牵头非现场监管工作,统一负责银行业审慎经营各项规则制定;设立现场检查局,负责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检查;设立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牵头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在调整后银监会内设的22个部门中,监管部门由11个增至17个,占部门总数的77.3%。

  银监会此次监管组织架构改革的内容包括:一是按照监管规则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行政事务与监管事项相分离、现场检查与监管处罚相分离的思路,从规制监管、功能监管、机构监管、监管支持四个条线,对内设机构重新进行职责划分和编制调整。二是撤销2个部门(培训中心、信息中心),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专司对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营银行的监管职责;设立信托监督管理部,专司对信托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三是改造3个部门(统计部、银行业案件稽查局、融资性担保业务工作部),设立审慎规制局,牵头非现场监管工作,统一负责银行业审慎经营各项规则制定;设立现场检查局,负责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检查;设立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牵头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四是按监管职责内容命名各机构监管部。银行监管一部为大型商业银行监管部;银行监管二部为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部;银行监管三部为外资银行监管部;银行监管四部为政策性银行监管部;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部。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在即

  中国证券报记者20日获悉,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中,已经成熟的包括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内的几个方案会争取在春节前推出,目前方案正上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并最终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

  据悉,目前四项改革试点方案已下发至相关企业开始部署实施,下一步在总结第一批经验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扩大;员工持股将选择部分央企试点后推开,有可能会选择原来部分试点企业或其他一些竞争领域的企业进行试点。

  员工持股将在竞争性领域先行试点

  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召开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员工持股将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部分央企中进行试点。

  “员工持股是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形式,比较敏感,不会贸然推开,原则上是先试点后推开。”一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员工持股一方面要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必须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行员工持股,要依法合规、公开透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动态调整,有进有退,试点先行、稳定推进。

 

  上海证券报

  翘望深港通

  沪港通运行已逾两月,内地与香港市场下一步的互联互通计划备受瞩目。昨日,沪港交易所高层在亚太金融论坛“沪港通专题工作坊”上表示,下一步将把深圳股票市场纳入沪港通所开创出的“共同市场”,并将从多个方面对沪港通进行优化。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指出,预计深港通筹备工作会比沪港通走得更快,而且会涵盖更多内容。而作为深港通推出的重要基础,沪港通交易机制的进一步优化也为外界所关注。就此,上海证券交易所(财苑)总经理黄红元透露,或将于沪港通运行半年左右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优化。

  黄红元昨日在论坛上首次披露了沪港通运行两个月的交易数据,沪港通自去年11月17日开通以来,截至上周五即1月16日的两个月时间里,沪股通累计交易2161亿元,日均成交54亿元,港股通累计使用339亿元,日均9亿元。从额度使用情况来看,沪股通累计使用27%,港股通累计使用7%。

  黄红元指出,沪港通开通两个多月以来,平稳有序,总体上符合双方的预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可以说,沪港通已经成功架起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

  “上海与深圳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两条腿’,沪港通这条腿迈出去后,深港通这条腿的迈出已无悬念,须考虑的问题仅仅是推出时间以及是否会在沪港通的基础上有所升级与丰富。”李小加表示。

 

  着眼新常态下监管新诉求 银监会重塑架构

  面临新形势、新常态,监管机构亦须应需而动。银监会昨日宣布启动2003年成立以来首次组织架构重大改革,并获中央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此次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本届政府不新增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要求,着眼于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改革发展和为民监管,银监会拟于2月份新老架构混合试运行,3月1日起依照新机制运行。

  强化监管主业 倾斜资源

  针对此次组织架构改革,银监会酝酿半年之久,之后经历几个月报批程序。改革的思路是:按照监管规则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相分离、行政事务与监管事项相分离、现场检查与监管处罚相分离的思路,从规制监管、功能监管、机构监管、监管支持四个条线,对内设机构重新进行了职责划分和编制调整。

  银监会成立十多年来,不仅银行业总资产由原来的3万亿元增加到近170万亿元,更重要的是,中小银行和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面临新形势、新常态,银行业的改革创新发展迫切要求监管部门提升专业化监管水平。

  因此,此次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强化监管主业。此次监管架构改革将有限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向前台监管部门倾斜,将原有27个部门分拆、合并成22个部门和一个事业单位,调整后的22个部门中,监管部门由11个增加到17个,占部门总数的77.3%。

  具体来看,撤销了原来2个部门(培训中心、信息中心),新设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专司对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民营银行的监管职责;新设信托监督管理部,专司对信托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

 

  去年证券业净利同比翻番两融业务增速抢眼

  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昨日发布的2014年度证券公司经营数据显示,去年全行业120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965.54亿元,是2013年的2.19倍,这一业绩仅次于2007年大牛市期间创出的历史最好水平。券商创新业务当中,增长最抢眼的仍是融资融券。

  中证协根据120家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进行的统计显示,2014年证券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02.84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965.54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63.36%和119.21%。

  120家公司中,有119家公司去年实现盈利,盈利面超过99%。

  截至2014年12月31日,12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净资本为6791.60亿元。其中,行业总资产比2013年底时增长近97%。

  上一轮大牛市期间,我国证券行业在2007年的业绩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全行业实现净利润1376.5亿元,但这并未持续。随着行情逆转,2008年全行业净利骤降至494.3亿元,2009年虽显著回暖,但也再未突破千亿元大关。2009年至2012年,受大市影响,证券行业进入业绩下行通道,至2013年行业净利润才回归同比正增长。

 

  险资直投养老规模2020年预计可达4500亿

  昨日,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显示,到2017年,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将建成。中国将成为第一个拥有自主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这将极大地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监管的“三支柱”监管体系,达到有效防范行业风险,推动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白皮书还指出,到2020年,仅养老领域,保险业直接投资规模预计最高可达到4500亿元,补充养老院床位缺口225万张,同时可提供10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每年为国家增加税收330亿元。未来保险业还将在社会灾害救助、医疗等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白皮书还预计,到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密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将达到3500元/人。

 

  沪港通多项优化措施“胎动”

  在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更加水乳交融;割裂的两地资本市场因沪港通的互联互通,而从陌生到熟悉的蜕变已经发生。

  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昨日在亚洲金融论坛有关沪港通的演讲印证了上述轨迹。黄红元透露,截至上周五,沪港通开通两个月来,沪股通累计交易2161亿元,日均成交54亿元,港股通累计使用339亿元,日均成交9亿元。2015年元旦后,南向交易和参与热情有逐步升温之势。

  元旦后南向交易热情升温

  黄红元说,沪港通开通2个多月以来,平稳有序,总体上符合双方的预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可以说,沪港通已经成功架起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

  从数据方面来看,自开通以来,截至元月16日,沪股通累计交易2161亿元,日均量为54亿元,港股通累计使用339亿元,日均9亿元。从额度使用情况来看,沪股通累计使用了27%,港股通累计使用了7%。

  从沪港通开通前两个月交易统计分析看,资金流向方面,北向资金比较偏好于大盘蓝筹股,而南向资金比较偏好中型股。黄红元指出,在北向交易中,上证180指数成分股交易额占沪股通整个交易的94%;南向资金中,中型股的交易比例为71%。

  从开通2个月的情况来看,沪港通整个业务、风险管控、监察以及技术系统等方面比较高效。行业一些专家认为,沪港通的设计、安排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从运行方面来看,运行平稳,都没有出现什么意外,沪港通搭建起的桥梁应该说还是坚实的。

 

  7.4%!马建堂感慨背后的中国经济信号

  20日上午10点,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准时走进国新办一楼的新闻发布厅,发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首份答卷。

  “2014年中国GDP增长7.4%,四季度增长7.3%。”这位经济学博士出身的统计局长在点评经济数据时几次感慨,“真的很不容易”、“很不平凡”。

  老马数度感慨的背后,是2014年中国经济困难很多却进展不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因为这些都是经济新常态的积极信号,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

  新常态特征凸显

  经济新常态有哪些特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特征在2014年都有体现。

  最明显的一点无疑是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GDP增速放缓至7.4%。

  比照7.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7.4%”这个数字让人纠结不已,尤其这一数字还搭配着如此状语“24年以来最低增速”。

  但马建堂在点评这一数字时斩钉截铁地回应道:“7.4%是在合理的区间,7.4%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