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机器人产业五年规划出炉 万亿市场起舞在即

2016年04月28日 08:08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日前,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该规划是通过一年多的实地调研后针对产业现状及问题制定的。业内人士的共识是,产业规划目标及保障措施有助于产业发展以及龙头公司的脱颖而出;接下来产业基金等具体支持政策可期,产业有望开启新一轮的并购重组行情,万亿市场起舞在即。

  《规划》有四大亮点

  《规划》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规划》在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四个方面确定了2020年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在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该规划是通过一年多的实地调研后针对产业现状及问题制定的。文件四大亮点为:着眼机器人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研发共性平台,布局下一代技术;创新性地设立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创造健康产业环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姚之驹表示,《规划》比较全面而务实,针对机器人产业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整体部署,尤其是针对产业链上的瓶颈和问题,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实施举措。比如,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提出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在集成应用上,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布局下一代技术研究。《规划》提出,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为此,《规划》提出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机器人创新平台。“希望通过共性研发平台这样一个创新机制打通产学研,尤其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间的薄弱环节,真正推动产业发展。”姚之驹表示。

  “在吸取其他产业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规划》提出设立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这将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有效的第三方评测数据可帮助用户选择国产机器人产品,有利于产品市场推广;二是可降低中小企业研发、制造成本,有助于产品改进;三是权威认证报告可以作为有效的指标,帮助政府进行补贴、课题立项等决策。”姚之驹认为。

  此外,姚之驹表示,通过上述举措,可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于有实力的优秀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达到产业发展的目的。下一步政府还将出台《促进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相关的财税、金融配套政策也在讨论中。

  服务机器人进入顶层规划

  “万亿市场起舞在即。”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推动下,机器人产业将是最有前景的产业,其中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更值得期待。”

  《规划》在主要任务中明确,促进服务机器人向更广领域发展。围绕助老助残、家庭服务、医疗康复、救援救灾、能源安全、公共安全、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发展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四种标志性产品,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商品化。

  “本次《规划》的一大特色是将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并举。”敦智产业研究所研究总监谢医军从产业的角度分析指出,“以往的政策是比较偏重工业机器人研发、产业化,会更多提及关键零部件等传统短板,但本次文件中服务机器人已经占了篇幅上的半壁江山,显示了国家对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前瞻性认识。”

  全球个人机器人时代(Personal Robot)已经来临。“未来5-10年,每个人身边都会有10个机器人,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将会有600亿的机器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表示。

  龙头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规划》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规划》有利于产业内优秀公司的发展,龙头公司将脱颖而出。”业内人士表示。

  根据《规划》,将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

  上市公司层面,A股已有超过70家公司涉及机器人概念。作为行业龙头,机器人拥有真空机器人、码垛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最全的产品线,并进行减速机、伺服驱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中电鑫龙则着力发展防爆机器人,并已收到订单;埃斯顿在高端智能机械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具有领先优势;汇川技术的通用伺服新产品已有样机试机;博实股份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已在进行第二代产品组装;巨轮智能参股德国欧吉索控股有限公司,加码智能装备研发。

  谢医军认为,未来机器人产业或许会出现类似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路径,国家和地方基金助力产业并购重组。

  《规划》提出,鼓励各类银行、基金在业务范围内,支持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机器人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与机器人企业成立利益共同体,长期支持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进行海内外并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业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

  对此,姚之驹表示,下一步国家将出台一些具体措施,支持真正有实力的好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对外合作。从工信部的角度,也会有更具体的重点区域发展指导,加强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引导。“政策都是辅助的,旨在创造良好环境和引导,产业的发展还是要交给市场。”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调查,目前全国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达到800多家,各地在建园区有42个,地方出台的支持政策达到77项。“散乱”的产业现状已成为阻碍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陈华懿子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