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拉越大的国内外油价价差影响下,被限制出口的合资炼油厂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西太平洋石化)遭遇严重亏损。
5月12日出版的杂志报道,西太平洋石化成立于1990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法两国共同投资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石化企业,其原油加工能力每年高达1000万吨。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惟一一家合资炼油企业,中方股东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化(香港)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中化集团公司及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法方股东为道达尔公司。
这家总投资10.13亿美元的炼油企业,是上世纪80年代末大连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获得了特殊的优惠政策。西太平洋石化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企业,即从国外进口原油,在国内加工为成品油后再销往国外。西太平洋石化内部人士说,在西太平洋石化成立之初,生产加工的成品油全部销往国外;从1996年开始,国内销售和对外出口的成品油比例定为5∶5;自1998年起至今,内销和出口比例调整为6∶4。
成立十年以来,西太平洋石化只亏损过两次。第一次亏损是在1998年,当时西太平洋石化全面投产不久,正处于磨合时期;第二次是2001年“9·11事件”后,国际油价发生变化,当年四季度的亏损抵消了前三个季度的盈利,导致西太平洋石化亏损。
而近几年国际油价迅速攀升,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没有相应提高,国内炼油企业的炼油成本上升,开始出现亏损。2008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突破每桶100美元,国内成品油出口几乎被禁止,西太平洋石化也无法避免亏损的命运。“从2008年年初到现在,我们已经亏损了十多个亿。”5月6日,西太平洋石化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忧心忡忡地说。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再创新高,突破120美元。
西太平洋石化的一位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国内“油荒”对西太平洋石化的成品油出口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近几年,为了缓解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矛盾,虽然政府没有明令禁止成品油出口,但不再对成品油出口进行鼓励。一个明显的转变是,西太平洋石化现在申请成品油出口的批文很难拿到。上述内部人士说,西太平洋石化的业务人员往返于北京和大连的频率明显增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紧张,现在报计划、拿批文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道达尔(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拒绝对西太平洋石化亏损一事发表评论。
不过,包括大连市政府在内的多家投资方都很着急。“现在亏损这么多,我们只能向财政部和发改委要政策补亏。”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已经上报发改委的建议中包括以国际价格收购柴油,以缓解柴油紧张的局面。这样西太平洋石化至少会扭亏,“批复的可能性还是希望很大的。”
对于一直觊觎中国市场的外资石油公司来说,西太平洋石化一度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案例,但其现在面临的麻烦,无疑给急切想进入中国炼油市场的各家公司敲了警钟。■
(全文详见5月12日出版的2008年第10期杂志“合资炼油厂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