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发展迅猛,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认为,今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会保持一个基本同上半年增速持平的增长速度。
高虎城在8月2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11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超过中美贸易12.6%、中日贸易17.9%的增速。“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东盟很有可能在未来不久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高虎城表示。
他表示,虽然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正在减少,但我国同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在不断提高。“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增长的速度都比较快。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是一个优势互补、互利共盈、取长补短的贸易结构,也是我们积极发展的一种贸易结构。”
也正因如此,高虎城对今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颇有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外贸出口会保持一个基本同上半年增速持平的增长速度,进口增长也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他同时指出,今年前七个月我国的外贸出口保持了22.6%的增长,比去年的增幅虽有所下降,但是从全球经济来看,仍是“不错的趋势”。
高虎城同时透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展:双方正在积极商签《投资协议》,目前进展顺利。“从目前的进展来看,2010年基本上能够实现免征关税的目标,达到双方自贸协议的要求。”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同外国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关税将降为零,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建成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将覆盖19亿人口,11国经济总量将达到5.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亦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200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为1058.8亿美元,2007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025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目标,三年间年均增长达到24.1%。目前,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东盟已成为仅次于欧盟、美国、日本的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除了东盟,目前仍有五个已签署协议的自贸区,分别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其补充协议、《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其补充协议、中国-智利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以及今年4月刚刚签署的中国-新西兰自贸区。
此外,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自贸区、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中国-新加坡自贸区、中国-冰岛自贸区、中国-秘鲁自贸区这六个自贸区的谈判目前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