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人喜欢喝红葡萄酒时加点雪碧,但是,可口可乐会发现,大部分中国人似乎不喜欢给果汁加点可乐。
9月3日,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886,下称汇源果汁)披露,可口可乐公司已经与该公司三大股东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汇源控股)、达能及华平基金旗下Gourmet Grace达成协议,以每股12.2港元的价格,收购三方所持有的汇源果汁大约66%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转换债券及期权,交易总金额达179亿港币(约合24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称“可口可乐豪赌中国果汁市场”,这是该公司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不仅如此,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称,这也将成为“最大的一笔外资收购中资企业控股权的交易”。
对于收购者可口可乐,逻辑似乎很容易理解:中国是一个果汁消费增长迅速的市场(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过去五年里该市场年均增长率高达25%),汇源果汁是这个市场的领头羊(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07年汇源果汁在国内纯果汁及中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如果可口可乐想进军中国的果汁市场,以一个合适价钱收购汇源果汁无疑事半功倍。
可是,就像任何外资在中国大规模收购都可能遭遇的情况,这起交易同样激起了不少人的反对。《北京晨报》报道称,八成网民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考虑到汇源果汁创办人兼大股东朱新礼本人是这次出售的最大受益人,很难理解这么多人反对的理由。可口可乐支付的溢价可谓高昂,其对汇源果汁的估值为2007年EBITDA的17.8倍,甚至高于市场对可口可乐15.5倍的估值。退一万步,难道朱新礼本人不明白交易的好坏吗?
有不少人担心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之后会在果汁市场上形成垄断,尤其是此前凯雷收购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425)惹起的风波阴影未消。不过,果汁行业并非国家战略产业,不应该对外资进入抱着敌视态度,只需要按照《反垄断法》客观地审查。
8月1日,中国新出台的《反垄断法》正式实施,这起收购更可以被视作中国对外资开放态度的一块试金石。虽然此前有澳大利亚铁矿石厂商必和必拓一案等待反垄断审查,但必和必拓和力拓资产和法律管辖权都不在中国,审查的程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则是对中国反垄断法的一次真正测验。
即使汇源果汁已经占据40%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上也还有统一、康师傅、农夫山泉、华邦果汁等其他果汁生产商。如果要想不让可口可乐形成垄断和控制价格,消费者只需要多购买可口可乐竞争对手的产品。
这起交易从另外一角度还反映了中国本土品牌的价值所在。在可口可乐之前,7月30日,美国个人健康用品巨头强生(Johnson & Johnson Family of Co.)宣布收购中国知名化妆品生产商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交易金额没有披露。不过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上一篇分析这起交易的文章称,大宝挂牌价为23亿元人民币,是北交所自成立以来挂牌价最高的股权转让项目。
两起交易引人注目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外资公司获得中国品牌企业的控制权。这与以前外资往往不能取得控股权不同。在以前的一些收购中,外资企业的目的多是消灭中国本土品牌,保留自己的品牌。比如,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之后,小护士再也不见了。可口可乐似乎没理由花这么大的价钱只是为了买一堆生产设备,而且可口可乐在中国并没有一个成熟的高浓度果汁品牌。
这正说明了中国品牌在多年以后终于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而其背后则是中国消费者的潜力。《纽约时报》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认为可口可乐可以帮助汇源果汁走出中国,实现海外扩张,如果成功能讨得中国政府的欢心,帮助可口可乐未来开展更多的交易的话。这纯粹是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