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遭中国商务部否决,在美国学界及企业界引起不小震动。一些专家呼吁中国商务部公布更多裁决细节,以便消除投资者疑虑。否则,很容易“因小失大”,向外界传递贸易保护主义的信号。
曾任欧盟竞争执法高级官员、爱尔兰竞争管理局成员的泰德•亨尼贝里(Ted
Henneberry)在19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判定是否存在垄断,主要取决于“相关市场”的界定。他以2000年百事可乐收购桂格燕麦公司(Quaker
Oats)从而获得运动饮料品牌佳得乐(Gatorade)为例,当时美国政府的最终裁决是不可将“相关市场”界定“过窄”。
“通俗地讲,就是有多少消费者视运动饮料必不可少;合并后,人们想喝运动饮料时是否还有足够多的其他选择。”目前为美国奥睿律师事务所(Orrick,
Herrington & Sutcliffe
LLP)合伙人的亨尼贝里表示,具体到汇源,也就是果汁是否不能替代,并且若没有高纯度果汁,人们是否会选择其他果汁饮料。
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07年,汇源在国内100%果汁市场及中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处于明显领先地位。汇源一案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未获商务部审查通过的案例。
此外,在亨尼贝里看来,现有市场份额向来是反垄断案件是否能够立案的前提,而非判定的依据。判定存在垄断,需正反双方做出深入市场调查,聘请专业人员,包括经济学家计算价格需求弹性,最终根据已有数据对未来做出合理判断。
而在调查过程中,亦不可听取行业竞争对手的“一面之词”,亨尼贝里说。如果同业者一致反对,则可能反应出合并将给合并双方带来规模效应,使他们能够降低成本,这恰恰可能使消费者受益。
亨尼贝里曾于去年12月参加中国商务部《中美反垄断研讨会》。他表示,当时商务部反垄断局局长尚明及其下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具备了最全面的知识、最好的人才,非常想从欧美国家学习反垄断法实施的经验,”而汇源一案也可能透露出中国政府缺乏的正是经验。
实际上,汇源一事已超出反垄断法的范畴。当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评论称,中国拒绝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犯了美国国会在2005年否决中海油收购优尼科(Unocal)时的同样错误,随后许多读者留言则谴责中国政府施行变相的保护主义。
中国近来一直在倡导维持贸易开放,这是全球经济目前急需的声音,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德里克•西泽斯(Derek
Scissors)对记者说,如果中国因汇源一案被扣上保护主义的“帽子”,则得不偿失。
目前的情况恰恰是,各国均在表面上响应自由贸易的呼声,却同时设置非关税壁垒以阻止贸易、投资自由流动。西泽斯说。在即将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可能要相对“低调”,“免得被美国国会抓住机会”。此外,他还担心这将对中铝收购澳大利亚力拓公司(Rio
Tinto)造成障碍。
当然,也有学者相对乐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哈夫鲍尔(Gary
Hufbauer)就表示,在世界经济各领域危机频发的状况下,汇源一事并不会在美国引起太多重视,单个外资收购的失败案例在各国不乏先例。
普通民众似乎对汇源一事并不特别关心。3月19日,在国家记者俱乐部,一位本地记者表示知道此事,但也只“扫了扫标题”,“因为美国国内的事情都顾不过来了,只能说可口可乐和这家中国公司不太走运”。
对于传言可口可乐因市场突变已乐于就此“放手”的说法,数位专家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并购案中的收购价格通常有一定溢价,可口可乐这一“损失”将远远小于其在中国巨大市场获得的增长前景。更有接触过可口可乐官员的消息人士称,在上周末,他们还在兴奋地谈论收购汇源后的企业整合及品牌推广计划。
亨尼贝里认为,消除各方揣摩的最好方式,应当是公开更多资料,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可口可乐收购有损消费者,许多指责也将“灰飞烟灭”。“这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