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专家称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央企排名靠前合理

2013年05月15日 10:43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5月14日,港澳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252家带“国有”背景的上市企业,2012年年报中公开披露的业务招待费一项,总计65.25亿元。中国人寿最多,达14.18亿元。

  把公众目光聚集在上市公司的招待费和会务费开支上的,还有5月7日网易财经发布的《2012上市公司招待费和会务费排行榜》。

  “网易财经”排行榜对上市公司2012年产生的业务招待费和会务费作出排序,位列第一的中国铁建(5.20,0.03,0.58%),因8.37亿元招待费支出的绝对数额,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前,中国铁建恳求记者停止报道,“因为伤害太大”。此后,中国铁建对媒体表示要在有关部门同意后公开招待费的构成,公司还承诺,力争2013年业务招待费比上年下降10%以上。但社会的质疑仍未停止。

  排行显示,建筑行业的业务招待费最高

  根据对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的分析,有业内人士指出,业务招待费花得多的行业往往也是审批制度多或存在不公平竞争的行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李瑞红表示,业务招待费是企业为了招待客户、供应商等支付的费用,又称为业务应酬费,最常见的招待费是餐饮费,另外赠送礼品一般也被归类为招待费。

  在不同行业的对比中,建筑业成为业务招待费最高的行业。除中国人寿外,网易财经发布的排行榜中,排前6名的均为建筑企业,除中国铁建和中国交建(4.94,0.00,0.00%)外,中国水电(3.41,0.00,0.00%)、上海建工(7.69,-0.08,-1.03%)、葛洲坝(4.96,-0.05,-1.00%)均名列前茅。此外,从事制造业的中国北车(4.36,0.03,0.69%)、煤炭行业的中煤能源(6.64,-0.03,-0.45%)去年的业务招待费都以亿元计。

  中国铁建公司2012年的业务招待费平均每天用掉229万元。对此,中国铁建对媒体回应称,该公司近年来发展较快,点多、线长、面广,而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生产经营需要而支付的业务招待费在相应增加,绝对值相对较大。2012年度的业务招待费,就是从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多个核算单位逐级汇总上来的,每个核算单位平均约7.6万元。

  高额的业务招待费并非只出现在中国铁建,被称为“五大央企建筑公司”的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水电、葛洲坝和中国化学(9.81,0.07,0.72%)在年报中公布的“业务招待费”分别为8.37亿元、7.8亿元、3.43亿元、1.73亿元和1.02亿元。五家建筑公司合计一年产生22.35亿元,平均每天的业务招待费开销约为612.32万元。

  此外,在业务招待费占净利润比例中,葛洲坝比值最高,为11.06%。上海建工、中国铁建、中国水电这一数字的比例分别为10.5%、9.87%和8.37%。

  与2011年的报表比较,中国交建、中国水电、上海建工、葛洲坝等在内的7家公司2012年业务招待费出现增长,中国铁建从2011年的8.78亿到2012年的8.37亿,同比下降。在所有同比增长的公司中,中国交建增幅最大,达到20.96%。

  同样作为建筑行业知名央企,中国建筑(3.68,-0.01,-0.27%)此次并没有被列入排行榜。

  据记者查阅中国建筑最近4年的年报,中国建筑每年的业务招待费用分别为2009年4.10亿元;2010年5.37亿元(同比增长30.98%);2011年7.22亿元。

  近年来,中国建筑的业务招待费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在2012年年报中,其“管理费用”支出一栏中,并没有“业务招待费”这一项。管理费用名目下只有“职工薪酬”、“办公费及差旅费”、“租赁费”、“折旧及摊销费”、“专业机构服务费”、“税费”和“其他”7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支出中,除了列出2012年度的之外,还列出了2011年度的支出数额,只是在2011年的数据旁边注明了“经重列”字样。对比其2011年年报不难发现,在“业务招待费”等12项变为7项之后,“其他”这一项的数额由4.4亿变为17.4亿。

  记者致电中国交建和中国建筑,但无人接听。根据此前两公司对媒体的回应,中国交建董秘办工作人员说:“董秘目前不在公司,关于业务招待费问题需等待董秘回复。”截至发稿时中国交建仍未对此进行回复。中国建筑董秘办工作人员则表示:“如果对管理费用项目设置有疑问可咨询相关会计师。在业务招待费方面,公司更看重该费用占收入的比重,从目前来看,公司业务招待费占总收入的比重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记者联系到中国交建某全资子公司的工作人员,他坦陈:“中国的建筑企业里现在形成了一种风气和观念,而花掉的不光光是招待费,其他的费用也是。”

  他对记者说:“业务招待费肯定是有,而且比一般行业要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谁钱多谁好办事,并不一定非要选择央企。你要接工程,想赚钱,就得送礼。”他还说,过去社会关注度没有这么高的时候,对于建筑行业,尤其是央企的建筑单位的招待费,经过领导签字、程序合法之后没什么大问题。”

  不过他认为,在该公司,“送礼肯定是有的,而且是算在业务招待费里面的;但员工福利应该没有通过业务招待费的途径报销。” 

  被誉为“民营建筑企业龙头”的龙元建设(4.48,0.03,0.67%), 2012年营业收入为139.93亿元,业务招待费为1689.6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0.12%,较2011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其2009年至2011年业务招待费每年都在1400万元以上。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中铁建的招待费比较高,他们解释说因为企业规模大,竞争激烈,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行业竞争激烈,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讲得过去。但不得不承认,部分国有建筑企业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容易产生腐败问题。

  对待业务招待费,不能只看绝对数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这一条规定也在中国铁建负责人回应媒体时被引述,该负责人说,相较于营业收入而言,中国铁建的业务招待费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为0.17%,低于相关规定,但绝对数额确实偏高。

  根据网易财经公布的排行榜上排名前30名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记者计算得出,2012年共有7家上市企业超过以上规定中要求的5‰。其中比值最高的是吉视传媒(7.09,0.09,1.29%),所占比例为6.29%。其余6家依次是信达地产(3.86,0.02,0.52%)(1.67%)、中南传媒(9.01,0.00,0.00%)(1.08%)、凤凰传媒(7.57,0.09,1.20%)(0.88%)、中文传媒(15.84,0.06,0.38%)(0.77%)、天地科技(8.63,-0.02,-0.23%)(0.62%)和中南建设(9.33,-0.05,-0.53%)(0.60%)。

  吉视传媒5月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2012年度管理费用中业务经费支出1.11亿元,被媒体误读为业务招待费。但业务经费并不等同于业务招待费,包括办公经费、企业财产保险费、工程及业务车辆费、房屋租赁及水电取暖费、差旅费等30余项费用,业务招待费仅是其中的一项。公司2012年度业务招待费为822万元(包含53家分、子公司在内)。

  “招待费的税前扣除不能超过营业收入的5‰,这是税法规定,并非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就不能超过该比例,要考虑到有的单位可能业务招待活动的确比较多。”复旦大学会计学博士、高级会计师马军生解释说,“如果超过了,在会计上仍作为费用列支,从税法来说,超过5‰的业务招待费要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进行纳税调整,不能享受税前扣除。企业当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不能全部扣除,在营业收入的5‰之内部分的业务招待费可以扣除60%;如果超出营业收入的5‰之外的业务招待费全部不可以税前扣除。之所以对业务招待费进行扣除比例限制,也是防止企业可能通过大量列支业务招待费,逃避所得税。但这个5‰只是税法扣除政策,并不能作为企业业务招待费高低的判断标准,关键是看费用支出的用途是否合理。”

  接受采访时,两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对待企业的业务招待费,不能只看绝对数额。

  李瑞红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是合并报表,其营业收入数是抵消集团内部销售收入后的金额,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都是独立的纳税主体,企业所得税按各个主体分别征收,合并报表的招待费是否超过合并营业收入的5‰,这样比较意义不大。不论会计上还是税务上,都要求费用开支真实合理、合法合规,年报只披露一个数字,是看不出是否符合这些要求的。除了关注绝对数和占总收入的比例、占总费用的比例外,还可以通过历年增减变动趋势分析,来评判是否正常。

  马军生表示,业务招待费到底花多少才合理,这个标准很难界定。是否超过税务局5‰的限制,并非衡量的最终标准。税务局规定的5‰事实上也是一种“一刀切”,企业不能以这个数字为标准,公众也不能以此为判断依据。不能认为没有达到5‰就是吃的不多,达到或者超过5‰就一定是不好的。很难有一个比例可以作为衡量所有企业的绝对标准,因为招待费和会务费的支出与其所在行业、业务性质有关,有的公司业务性质决定了经常需要招待客户,“不能一概而论”。 

  在他看来,公众要理性看待排行榜和招待费绝对值数据。因为按照我国现有的企业结构形态,央企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比较多,而规模较大的公司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央企。如果只是按绝对数值的排行,央企在排行榜上处于较前的位置也是可以理解的。

  谈及监督机制,马军生说,“对费用的监督,并不仅仅限于招待费和会务费,其实企业的各项费用都应有监督。上市公司对各项费用通常会设立授权审批权限,但是授权时也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管理必须保持一定灵活性,所以对某项明细管理费用具体规定限额不现实也不合理。虽然对业务招待费很难有个明确的合理性标准,但公众对央企巨额招待费合理性质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给这些企业提了个醒,今后需加强费用方面的内部控制。”

  规模大就该花的多?

  从企业性质看,在网易财经列出的这11家企业招待费过亿的公司之中,有10家为央企。对此,叶青认为,作为央企,尤其是央企中的上市公司,必须要按中央“八项规定”来执行。必要的招待、应酬支出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与单位业务无关的招待支出,是不必花费的。在这方面应加强企业审计。国家审计署近日也公布了10多家央企的审计结果,反映出央企的“三公”消费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谈到“三公”消费跟企业业务招待费的区别,马军生认为:“二者分别涉及公权和私权。虽然国家治理和企业治理有一定类似之处,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二者还是有不同的。国家行使公权力,提供公共服务,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需要对纳税人负责,受纳税人监督;公司管理层需要对股东负责,只要花费合理,可以为股东带来价值,且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管理规定,就是可以的。企业招待费更多受企业内部管理规章约束,不像三公消费要受财政预算约束。”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则认为,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还是属于公共机构范畴,“我们说‘三公’消费的时候,只要是‘利用公共资源所进行的消费’都属于‘三公’范围。”

  有人认为“企业规模大则业务招待花费多”,在竹立家看来,这种解释不合理。他认为,花费多少和企业的营业规模是两回事。不能一味地认为企业规模大,就必须要花得多。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李禹谖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