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两新股暂缓发行 港股市场趋向事件驱动型

2013年06月18日 15:13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香港IPO市场持续不明朗。继合和香港房地产(00288.HK)稍早前叫停上市后,原定6月14日开始招股的优库资源(02112.HK)也延迟招股。此前,尽管银河证券(06881.HK)于5月成功上市,但数据显示,长线基金逐渐降低了参与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比重。

  有分析认为,长线基金参与者比例的减少,一方面暗示目前港股市场仍不稳定,投资者主要是以短线炒作为主。一方面表明,金融危机以来,IPO投资者心态未稳,现在的市场并非理性,而是事件驱动型。

  合和香港房地产、优库资源叫停上市

  继合和香港房地产叫停上市后,原定6月14日开始招股的马来西亚铁矿石产商优库资源(02112.HK)也延迟招股。

  合和实业旗下的合和香港房地产原本计划6月12日对IPO定价,6月19日上市交易。资料显示,合和香港房地产于5月30日启动IPO交易,发行3.4亿新股,发行指导价区间为每股15.30-17.80港元,以招股价中位数计集资净额约54.28亿港元。

  集团表示,由于市场气氛急剧转差及市况大幅波动,与联席全球协调人商议后,认为在目前市况下进行全球发售属不明智,故有关计划将不会按原定计划进行,业务将不受影响。

  合和香港房地产搁置上市计划后,优库资源(02112)也突然取消新股发布会,优库资源原计划6月14日至6月19日中午12时公开招股,预期19日定价,26日挂牌;安排行包括光大、中银国际。该公司拟全球发售3.75亿股新股,90%国际配售,10%公开发售,另有15%超额配售权。

  虽然合和香港房地产将搁置上市计划归因于市况,但有分析指出,长线基金新股认购热钱的“减退”令配售反应欠佳,亦是两新股暂缓发行的重要原因。

  银河证券IPO长线基金参与者减少

  实际上,此前成功上市的银河证券IPO的长线基金参与者也显著减少。

  银河证券日前以5.3港元的发行价在香港成功上市,合共集资83亿港元。该股公开配售部分的认购金额约318亿港元, 超额认购倍数约29倍,国际配售超额约6倍。由于银河证券公开发售部分合共获超额认购28.9倍,其启动了回拨机制,令公开发售部分最终占发行的30%。

  实际上,在公开招股前银河证券已获7家基石投资者保驾护航,包括友邦保险、中国人寿、生命人寿、信达资产、马来西亚主权基金、通用技术以及中国石化盛骏投资。7名基石投资者共认购3.6亿美元,禁售期6个月,占预期集资额26%至36%。除去7名基石投资者约35%的占比,机构投资者占到约35%。

  但在超额认购的背后,却有信号表明,长线基金的参与度正逐渐下降。一名外资投行中国高管指出,银河证券IPO中,长线基金参与只占20%-30%,而这个数字以往在50%以上;其余的投资者则是对价格敏感的对冲基金,以及“进出相对容易”的私人银行高净值客户。

  长线基金兴趣减退 市场趋于事件驱动型

  实际上,在过去,一个全球发行的香港IPO,以账簿管理为例,一个长期基金如申购1亿港元,一般可以被分到4000万-5000万港元。而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对冲基金一般只能分到其申购金额的5%-10%。

  但分析人士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港股投资者的情绪正在发生变化,长线基金港股IPO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长线基金心态也变得“有一点短线“,而对冲基金却开始“有一点点长线”。

  同时,港股IPO中基石投资者比例越来越重。所谓基石投资者主要是一些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属企业,其需要承诺购买新上市公司的股份,且上市后锁定6到12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有迹象表明,以前理性的、纯粹作为财务投资者的基石投资者,现在更像是“战略投资”,国家队“互相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长线基金兴趣的减退,对冲基金及打着“战略投资”标签的基石投资者占比的增加,一方面暗示目前港股市场仍不稳定,投资者主要是以短线炒作为主。一方面表明,金融危机以来,IPO投资者心态未稳,现在的市场并非理性,而是事件驱动型。

  具体而言,目前多数投资者并未按照一般的行业或内在价值挖掘等传统的方法进行选股,而是将驱动经济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某个因素作为“主题”,通过挖掘国家产业政策、重大区域事件等方面的投资机会,引发投资热点,带动相关公司股价出现快速上涨,实现快速收益。

  可以看出,近期市场上表现活跃的澳门博彩股、内房壳股、光伏概念股、页岩气概念股等均是受到政策或事件驱动造好。

  附:香港新股发行制度解析

  从1994年11月起,香港新股发行逐渐形成询价与公开认购混合的招股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混合机制的股份分配方式、定价过程、回拨机制、超额配售权和市场稳定机制等。

  发行价:机构投资者主导

  在香港,IPO的询价过程与国际接轨。保荐人在与目标机构客户进行前期促销后,会设定价格发行区间,随后开始为期两周的机构投资者路演。发行公司管理层在国际投行团队的带领下,分别在香港、美国、英国或新加坡会见海内外机构投资者,介绍公司情况并得到机构反馈,买方与卖方的一轮博弈后,最终定出发行人与机构投资者均可接受的发行价格。

  尽量保障散户利益

  香港大中型新股的全球发售一般分为国际配售和香港公开发售两个部分。海内外机构与专业投资者往往通过国际配售进行申购,国际配售部分股份数量通常占招股总额的85%~90%;余下的10%~15%的股份,则向散户进行公开发售。但据规定,公开发售时的需求达到拟发行规模的15倍至50倍时,发行方将增加认购股份至发行量的30%。

  值得一提的是,供散户申购的公开发售部分基于红鞋制度,新股分配以股票申购账户为基础,按照“人手若干股”的原则,保证每个有效申请账户可按照一定基准,获得部分新股股份。

  另外,为防止机构参与公开认购并导致散户投资者中签率降低,认购500万港元以上的投资者,被列入公开认购B组,认购500万港元或以下的投资者则列入A组,两组均以公平基准分配股份。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曹文姣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