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地方平台融资变身 披实业外衣借新还旧

2013年07月12日 07:59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区域振兴看起来很美,但是背后无不是潜藏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公开资料显示,从环渤海到黄三角,再到中三角,以及珠三角的横琴和前海等“新特区”;从皖江城市带,到宁夏沿黄城市带,长江中游的“大南昌”、“大武汉”和长株潭等城市群等,其投资计划动辄数百亿上千亿,甚至过万亿元规模。

  银行、信托、各类投资基金在这些造城运动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平台直接贷款被监管层限制之后,信托公司扮演的融资通道角色格外重要。

  一边是信托借势区域战略快速进行业务扩张,另一边却是融资杠杆被放大之后,信托公司的风险逐渐暴露。

  早在2012年12月24日,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463号文”),针对地方政府与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业务踩急刹车。

  不过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由地方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托融资不降反升,尤其是不少地方平台融资变身实业融资,承接地方平台融资项目的情况日益增加。同时也显示出地方融资链条紧绷的态势严峻。

  尤其是部分由地方政府和各路资本主演的区域发展大戏曝出烂尾,让这一类模式蒙上阴影。

  政信合作“变身”

  7月10日,北京某信托人士坦言,目前地方平台和信托公司已经成功绕开463号文对信托公司平台业务的限制。

  模式是“完全将一个项目装入实业资产变更名目,或者将民营公司挂在地方平台内,换一个名目进行融资”。上述人士指出。

  在此之前,已经出现地方政府出具的“承诺函”,转变为“说明函”、“财政资金安排函”、“对账函”等擦边球的模式,但多数地方融资平台的信托融资并未改变由地方政府兜底的模式。

  按照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一季度末,信托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配置比例为25.78%,即在8.73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中占据了2.11万亿元;配置比例同比提高3.93个百分点,环比提高2.16个百分点。

  其中直接的政信合作业务一季度末余额为6548.14亿元,同比增长160.85%,环比增长30.56%,远远超过近几年平均两三千亿元的水平。

  本报记者根据iFinD提供的数据统计发现,信托参与的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火爆,譬如在天津市的项目中,截至7月11日,信托融资达到60余亿元,而且多数为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目前的信托尽管在投资担保的设计环节减少了地方平台直接融资的数量,但由各区县各类国营企业进行融资建设的项目并未转冷。

  譬如北方国际信托投向的东丽湖地区多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易对手即为天津市东丽湖区国资委旗下天津东方财信投资集团,而担保也并非由地方政府财政,而是转以国有企业股权进行兜底。

  由地方国资体系控制的平台公司出面作为交易对手成立信托产品,在今年上半年政信合作中十分普遍。而在国元信托为皖江城市群量身定做的信托产品中,也并非以地方财政作为兜底,而是选择一家地方大型企业作为本息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并以企业所持有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担保物。这一模式被复制到已经被监管层三令五申限制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之中。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时间,包括湖南信托、中投信托、天津信托、万向信托、方正东亚信托、紫金信托、华澳信托和国元信托等信托公司发行至少数十款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类信托产品。

  而部分央行分行发布的区域金融安全报告,有的已经明确指出地方信托业投融资面临的风险。

  “借新还旧”模式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路桥、产业园区开发和其它公益性项目的开发,由于开发周期远长于信托融资周期,使得新发信托产品借新还旧的意味十分浓厚。

  统计数据显示,部分信托产品的投向为补充融资方流动性,或为缓解高企的融资杠杆带来的经营压力,甚至部分项目采取由地方政府债券回购承诺和保证担保的模式,并没有实体抵押物。譬如此前中信信托成立的投向延安新区投建应收款流动化的信托项目。

  此外,包括天津市武清区道路改造项目、东丽湖地区东路工程、东丽湖区交通通信和热力工程、天津西青工业区张家窝区域和蓟县杨庄水库等信托融资项目也都有借新还旧的嫌疑,在此之前这些地区也均曾以其他名目进行信托融资,尽管投向有所转移,不过是否会利用信托资金偿还旧债则难以分辨。

  “一个项目可以通过分解做长融资链条,如经过分解之后分别进行信贷、信托和股权投资等融资,可以大大改善项目的融资能力。”上述信托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继续注入资产和土地的模式,将原融资平台的资产做大,以吸引新的融资方式介入。

  而在地方信托融资的链条中,部分地区由更高一级政府部门搭桥吸引银团贷款,通过金融创新的手段吸引海外机构信托贷款,或将各类收益权打包成融资主体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加上信托项目投向披露并不透明,地方政府在包装新的名目上操作空间极大。

  面对地方政府的巨大融资需求,一些本土信托公司,过度承载了地方政府发展压力:譬如负重河北经济转型的渤海国际信托;承载安徽皖北振兴和皖江城市带的国元信托;以及巨额投向天津基础设施建设的天津信托等。

  面对地方巨大的融资需要,本土信托之间甚至会出现接力的情况。以天津为例,天津信托今年以来投向天津本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趋少,本土另一家北方国际信托则火速成立了数十只信托产品,后者为地方政府解围的意向颇为明显。而另一项数据显示,房地产信托热情高涨,信托融资投向实体经济的意愿依然偏冷。

  “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行业回暖预期增加”,日前,北京某信托研究人士指出。实体经济被隔离在信托融资链条之外,则意味着在地方政府借新还旧的游戏中,可能实体产业的振兴遭到“忽视”。后者往往才是地方政府振兴战略最为重要的方向。

  地方融资平台链条风险

  尽管监管层三令五申限制地方平台融资项目,不过已经深陷债务漩涡的地方政府,面临的资金饥渴症短期内显然难有改观。

  近年来各地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已经吸纳了巨额的信托资金,但区域发展风向一旦转向,给信托融资带来的投资风险不容小觑。

  截至2012年年底,平台贷款存量达9.3万亿元,城投债存量1.77万亿元,以基建类信托为主的信政合作存量则达5016亿元。

  尽管去年年末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称463号文),限制信托投向地方融资平台,不过根据永益数据,仅三月份就有44款产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一禁令对于信托投向几乎已经没有影响。

  而今年4月9日,银监会还曾下发的《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强调各银行要控制平台贷款总量。并要求各银行建立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在内的全口径融资平台负债统计制度。同时,要求银行审慎持有融资平台债券,不得为平台债提供担保。

  目前,要想有效抑制地方政府不断推高融资杠杆的冲动,在“堵”的同时,需要监管层出具更多的方案纾解部分地区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的财政黑洞。

  “风险有可能会快于预期的被引爆”,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部分有地方背景信托公司由于过度承载了地方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投资活动中可能会受到非市场因素影响,因此面临的风险可能会更大。

  从房地产信托,到涉矿信托,再到艺术品信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信托,信托与市场热点总是如影随形。豪气冲天的区域战略吸引来的亿万融资后,一旦风险预期不足,极有可能最后落下一地鸡毛。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曹文姣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