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订单进入交付高峰期,2013Q4业绩同比、环比均将实现大幅增长。
三季度铁总进行了2013年第一批铁路设备招标,金额约为534亿元,公司中标金额约288亿元。公司已于三季度开始交付此批铁路机车设备,四季度将进入交付高峰期,分析师预测:四季度动车组交付量约80标准列,对应营业收入约110亿元;三季度招标的机车也将在年底前全部交付,对应营业收入约60亿元;而其他业务将平稳发展。因此,公司2013Q4业绩同比和环比均将实现大幅增长。
2013年第二批次招标即将启动,为公司2014年上半年业绩平稳增长提供保证。分析师预测,2013年第二次铁路设备招标将于今年11月份开启,其中,动车组招标约314列,大功率机车约186台。依据公司历史市场份额和各技术的储备情况来看,公司在第二批招标中的份额非常可观,而这部分订单将为公司2014年上半年的业绩平稳增长提供保证。
“高铁新建线路通车+高铁配车密度提升”保证2014和2015年动车组需求。
1)高铁竣工里程预测:截至2013年9月30日,中国已开通高铁总里程10169公里,在建高铁项目总里程11451公里。根据公开信息,分析师预测2013~2015年分别开通高铁运营里程为3695公里、4326公里和4451公里,新线投产时配车密度较低,分析师按照历史数据,0.6辆/公里的配车密度进行计算,2013~2015年分别需要动车组277标准列、324标准列和334标准列。
2)高铁配车密度提升情况预测:目前高铁在建线路分析师测算,目前,我国“四纵四横”建设已经完成70%以上,高铁已初步成网,今年1~7月,我国动车组运输旅客人数同比提升32%,因此,旅客出行量上升将使得原有线路车辆密度提升从而增加动车组的需求。高铁成网后提升动车组配比密度的故事已经喊了几年,分析师认为,根据目前形势来看,这一故事未来将逐步进入兑现阶段,未来我国动车组的配车密度有望从0.6~0.7辆/公里,提升到1.0~1.2辆/公里。分析师保守假设未来需要5年的时间使得配车密度从目前的约0.6辆/公里提升到1.0辆/公里,那么年均需要动车组约100标准列。
综上,2013~2015年动车组需求分别约277标准列、423标准列和434标准列。这为公司未来2年的业绩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业务未来平稳发展,城际铁路和出口业务将成为公司“十三五”轨
道交通业务新增需求。
1)城际铁路:中国城镇化将以城市集群状态发展,通过大运输量的城际铁路将城市连接起来是深度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根据全国各省市城际线路规划情况,到2030年,全国城际线路规划总里程预计建成19600公里。分析师仍然按照0.6辆/公里的配车密度进行计算,共计需要动车组1500列,年均需求100列。而随着配车密度的增加,这一需求也将增加。
2)出口业务:近期,中国总理在与多国首脑会晤时多番推广中国高铁技术,体现出高层对高铁合作的重视。中国的“高铁外交”早在2011年前已经初见成效:2006年,中国铁建牵头组成的合包集团获得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项目二期工程全部两个标段;2009年,在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期间,中国铁道部和俄罗斯运输部签署了关于在俄组织和发展快速及高速铁路的备忘录;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中国铁道部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签署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转让备忘录;另外,中国还与老挝、巴西等国签署了高铁领域合作意向书或协议,与缅甸、波兰、印度和中亚部分国家达成了合作发展铁路的共识。不过,2011年“7.23”动车事故后,中国高铁技术输出暂时放缓。经过两年的调整后,高铁对外合作再度重启。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而近年来公司海外市场拓展业绩的逐步增加(表2所示)也预示着未来公司海外业务市场空间广阔。
大力发展非轨道交通业务,力争2018年收入占比超40%、净利润占比超30%。而中期来看,力争非轨道交通业务分别在营收和利润中占比达60%。
在公司分业务营收中,非轨交业务主要指新产业和其他业务,而新产业将是公司加大力度发展的板块。公司新产业已初具产业规模,成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营业绩规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分析师预计公司2013~2015年EPS分别为0.31、0.37和0.43元,同比增长6%、21%和15%,对应2013年PE为17倍。铁总今年第一批次设备招标金额为534亿元,公司在9月份开始交付车辆,并将在4季度进入大批量交付阶段,因此,公司三季度业绩下滑程度已经有所收窄,四季度单季业绩同比、环比均将实现大幅增长,业绩拐点已现;分析师预期铁总11月将开启第二次铁路设备招标,金额预估为600亿元,2014年上半年的业绩平稳增长提供保证。而高铁新建线路通车+高铁配车密度提升”保证2014和2015年动车组需求。另一方面,国家总理李克强近期一直在推行高铁外交,希望与国外加强高铁方面的合作,而出口业务目前占公司营收比例在10%上下,未来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公司估值。因此,分析师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动车组市场份额和价格下降、高铁配车密度提升缓慢、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萎缩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