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消息 记者 翟乐 谭婷/广州报道
11月21日,华润锦华公告宣布筹划了11个月的重大资产重组终止,这是今年以来第146家宣布定增重组失败的公司。
事实上,近两个月来,几乎每天会看到上市公司终止重组的公告。据理财周报统计,10月,有20家公司公告重组终止,11月前20天有19家公司相继公告。
显然,火热的定增重组市场也难掩失败率较高的现实。
重组失败率28%
截至11月21日,今年共有530起增发重组,终止失败率达28%。与此同时,今年相继有14家公司公告调整配套融资计划,合计取消配套融资41.5亿元。
终止增发重组的原因主要分为4类。其中“交易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条件时机不成熟”成为主要原因。据统计,截至11月21日,共有115家公司自行终止增发重组,占比高达79%。
华润锦华、上海莱士等15家公司被证监会否决;西北轴承等8家公司被股东大会否决,而诺普信、江苏旷达和茂硕电源3家则是被交易对方终止;杭州解百、华策影视、永泰能源等5家被证监会暂停审核。
8月22日,青岛金王宣布“因重组交易标的北京某化妆品公司财务状况不符合要求,因此终止重组”。无独有偶,8月26日精伦电子亦表示因重组方案与公司既定目标有差距,筹划了一个月的重组事项流产。
按照流程,上市公司筹划一次重组需要多次考察洽谈,那为何在筹划初期并未发现交易标的与公司诉求不符?对此,青岛金王证代齐书彬表示:“事情都过去了,我们不愿意再谈,一切以公告为准。”
而精伦电子董秘张万宏表示,由于是公司第一次重组。“说实话这次筹备仓促了点,后来发现对方与我们的互补性不强,达不到预想1加1大于2的效果,所以决定终止。”
时过三月,精伦电子并没有闲着。“这三个月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其他机会,前来咨询的公司也很多,可以说每周都有和其他公司交流,但具体时间表不好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张万宏表示。
此外,也不乏公司借重组运作股价的嫌疑。三五互联在发布重组预案后仅一个多月,就遭遇实际控制人和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
三五互联自5月4日发布重组预案后,股价连续4个涨停后持续走高,10月10日创新高,从停牌前的8.43元涨至27.06元,最高涨幅达221%。10月11日,三五互联公告终止重组,理由是收购标的业绩下滑,之后其股价开始下行。
公告终止重组之前,三五互联二股东西藏中兴管理咨询公司趁势减持600万股,套现约5532万元。
重组终止后,三五互联连续发布与中国电信[微博]签署合同、与中金在线签订合作协议等利好公告,股价随即转向向上。随后立马迎来高管和股东的规模减持。
据统计,11月以来,三五互联股东西藏山南中网兴管理咨询公司及其高管累计共减持1617万股股份,共套现约1.52亿元,其中包括实际控制人龚少晖、重组预期利好股价,股东高位减持,一系列异常行为令人深思。
监管驱使42亿配套融资成泡影
并购市场的持续火热,必然原因是IPO的闭关,那配套融资也是诱因之一。配套融资可解决并购重组的资金问题,还能让券商投行赚得更多的承销费,这种能让参与各方实现共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但也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利用配套融资圈钱的可能。
根据wind数据统计,自2011年9月证监会发布明文规定支持并购重组配套融资以来,仅有25家公司顺利完成“重组+配套融资”事项,合计配套融资52.73亿元。可见真正如愿以偿的公司并不多。
譬如,今年已经完成并购重组的威远生化、华谊嘉信,其配套融资事项却尚未完成。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有公司公告调整配套融资计划。
据统计,截至11月21日,今年相继有14家公司公告调整配套融资计划,除华策影视将配套融资金额从5.5亿元调减至2.9亿元外,其余13家公司则是直接取消配套融资事项,包括新海宜、恒泰艾普、北海港、中国服装、华润锦华、隆华节能、捷成股份、东方国信、荣之联、长信科技、达华智能、江苏宏宝、尤洛卡。
这14家公司合计取消配套融资41.5亿元,其中北海港17.3亿元最多,原计划用来补充流动资金。
这其中有一半是在近两个月做出的调整,有8家创业板公司,配套融资计划用途基本是现金对价支付、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整合收购绩效。如今说取消就取消,可想而知这其中的投机水分。
而对于调整的原因,大部分公司在公告中选择了缄默,仅3家公司轻描淡写解释为“结合市场情况和公司资金需求,为推动重组实行的顺利进行”。
对于上市公司取消配套融资,华南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并购重组配套融资由重组委一同审核,但监管层并不太鼓励配套募集资金。有证监会窗口指导要求取消的,有交易所号召取消的,也有投行自己判断的。”最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证监会对配套融资的闸口收紧。
2013年7月5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并购重组配套融资问题”的常见问题解答。
证监会明确,募集配套资金的用途限于:本次并购重组交易中现金对价的支付;本次并购交易税费、人员安置费用等并购整合费用的支付;本次并购重组所涉及标的资产在建项目建设、运营资金安排;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等。
同时列举了不得以补充流动资金的理由募集配套资金的四种情形;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财务顾问等相关中介机构应对配套募集资金的必要性、具体用途、使用计划和预期收益进行充分地分析、披露。
2013年10月8日,深交所修订的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3号,再度强调上市公司要对配套资金进行详细论证。
据统计,截至11月20日,有256单定增、125单重组正在进行。在125单重组中有81单同时进行配套融资,合计配套融资630.26亿元,这其中又将会有多少被卡壳?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