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上海航天局“军转民” 400亿民用市场“登陆计划”

2014年01月09日 09:00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这家受瞩目的航天机构不仅负责嫦娥飞天,还希望2015年综合收入至少20%来自民用品市场,因此既要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市场压力,又需不断调适军民融合中的体制难题。

  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这项国家工程的部分关键部件,已经在上海进入民用化研制阶段。它们的研制方还酝酿着规模更大的民用市场“登陆计划”。

  承担嫦娥三号月球车移动系统等四个半分系统研制的上海航天局,正在将用于月球车的移动系统和机械臂等机器人技术用于服务和工业机器人。此外,该机构还试图将运用在飞船、空间站中的重要技术也转化为高科技民用产品。

  上海航天局局长朱芝松说,目前该局“军转民”项目集中在太阳能光伏、动力锂离子电池、汽车电子、装备、卫星应用、物联网等领域。该机构已确立了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产业规模的目标。

  2015年民品综合收入不低于20%

  上海航天局811所(空间电源研究所)是“嫦娥三号”及“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的整体研发单位。其正在发展太阳能和蓄电池等清洁能源民用产业。

  在2013年,上海航天局确立了发展民用产业的硬性考核指标:到2015年,每一个专业军品厂所的民用品综合收入不能低于20%。多年以来,航天系统的人才和资源也在向民用领域有所倾斜。

  811所所长助理郑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4年该所将获得上海航天局300多万元的民用产业经费支持,此外所里也以最低利率将自有资金贷给旗下民品公司,以支持民用产业发展。仅2013年类似贷款额5000万左右。

  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铁军告诉记者,军品单位定期会派人去民品单位挂职锻炼,把军品技术和经验转移到民品公司。此外,他们可以共享军品单位好的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在研发课题变成产品过程中,也会和军品单位进行战略合作。

  上海航天局方面认为,这些扶持收效明显。航天能源与意大利公司合作研发生产的燃气预处理设备,据意大利商务部评估在全球排名第一。而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该公司研发的分布式能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从利用天然气简单燃烧转为用天然气发电并制冷制热,天然气利用效率从30%提高到80%。

  811所所处领域过去数年存在行业性低谷期,但该所目前对完成“考核”并不担心。该所所长助理郑奕说,该所民用产业经过前几年的蛰伏期,2013年依托三个控股公司,民品收入达到1.1亿元,接近总收入的15%,并提出2014年目标1.7亿元,2015年2亿元,“完成20%的指标问题不大”。

  业务拓展将会十分明显。以太阳能产业为例,811所控股的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往重点在于研发,但今后会拓展到做设备、测试、做电站等等业务领域。郑奕说,这家公司2013年在上海做了两个共计1.5亿元的项目,包括为申通地铁做太阳能工程。“这是拓展我们太阳能业务的一个好的开端。”他说。

  为了实现目标,811所在2013年对旗下控股公司的人、事、财务等等各方面制定了管控方案,包括目标、监控、支持、服务等方面。“现在他们几个老总都被逼得压力挺大的。”郑奕说,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2013年年初首次单独成立了市场部,组织了一支专职的市场人员并招聘职业经理人来开拓市场。

  除此之外,811所还要求2015年孵化出1到2个过亿元的新产业点,例如该所目前重点打造的盐湖提锂项目,即在青海盐湖水中提取锂,客户是位于青海的西部矿业。郑奕介绍,该技术已经研发了两三年,预计今年1月底完成小试阶段。

   

  探索军民融合机制

  实际上,早在三十年前,上海航天人就已开始民用产业,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五朵金花”(上海牌电视机、航天牌电冰箱、上海牌洗衣机、舒乐牌吊扇和航天牌收录机)还先后获奖。

  据上海航天局民用产业部介绍,今年民品技术研发的年度科研费均达3000万左右。现在,上海航天局自上而下也在谋求体制机制创新。

  上海航天局第802所(无线电设备研究所)主要发展智能装备、雷达和卫星应用等民用产业。该所市场处处长史颂华告诉记者,所里要求在发展民用产业时需保证所有技术自主创新,但创新过程中允许失败。此外,生产线总体方案会严格把关和评审,但是一旦通过评审,以后所有环节都不会再做评审。

  “这给了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设计师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把军转民推上去。”他说。2012年该所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条完全依靠自动化代替人工的LED球泡灯自动化装配线,将航天精密控制与工业自动化等技术相结合,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上海航天局也在加大军民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创新,重点探索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

  例如,802所规定,在有一定业绩、市场或影响力的情况下,允许民品人员的收入是军品人员收入的两倍。史颂华说,这项激励机制已被写入该所2013年职工代表大会报告里。

  此外在融资方面,上海航天局正在推进建立引导基金,用于投资民用项目的商品化阶段。

  该局民用产业部副部长杨玉光解释说,将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有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个环节。中试是指将研究室产品变成可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工业化产品,通过建造中试线实现小批量生产。

  杨玉光说,通常研发阶段会划拨研发费,产业化阶段可以采用招商引资或者二级市场增发股票来融资。“但中间这10块钱谁来投入呢?我们也许可以找创投,但找到之后可能就会错过这个产业化商机。”他说。

  而引导基金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杨玉光说,每年上海航天局有两三个项目需要中试,投中试的引导基金可以通过上海航天局和社会合作伙伴共同筹钱,民用产业部会帮忙将需要中试的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推荐会,吸引合作伙伴。

  中试一旦成功,决定要产业化的时候,项目可以变成公司。比如,合作伙伴原来投资20%,如果不想接着投产业化则可以退出,如果愿意可以优先投,还可以把原来引导基金你投的部分变成股权。

   

  光伏寒冬考验

  作为上海航天局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航天系统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航天机电”)令人关注。

  航天机电总经理徐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00年,在上市两年后,为了整合优质资产,成立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搭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平台,进入太阳能光伏领域。当时,在中国太阳能还没有广泛产业应用,航天机电自主研制了全国第一台太阳能组件封装层压机。

  不过徐杰坦言,由于国资管理固有的决策审批程序往往周期较长,和民营企业相比,在决策的效率上处于劣势,2005到2008年航天机电没能搭上国内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2005年尚德突起的时候,我们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这个市场格局就翻天覆地地变化了。”徐杰说,航天机电的光伏产能在2010年只有100兆瓦左右,一条生产线,而当时无锡尚德已经上千兆瓦。

  2012年,航天机电和其他光伏企业一起经历了这个新能源产业的寒冬,光伏产业毛利率为-44.96%。虽然还有盈利的汽车零配件和新材料两大业务,但全年仍无法逃脱净利润亏损的厄运。

  直到2013年外部环境好转,航天机电也调整了经营策略,聚焦产业链终端环节。徐杰介绍,其滚动开发投资建设和出售光伏电站,光伏制造环节满负荷生产,成本降低,产业链整体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数据显示,航天机电2013年上半年光伏产业毛利率达到20.48%,实现扭亏为盈。

  “经过这两年的考验,在光伏领域我们还是生存下来了。”徐杰总结说,他们抓住了光伏终端电站的第一桶金,因为决策比较果断。

  目前航天机电已建成多晶硅、电池片、组件生产制造和光伏电站系统集成的垂直一体化航天光伏产业链,掌握了高效晶体硅电池技术、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并已具备500兆瓦的全产业链生产规模。

  徐杰认为,虽然在完全竞争行业,与全球光伏企业竞争,压力很大,但目前航天机电在质量和成本上都有竞争力。“作为航天人,我们有质量文化,敢于给客户提供25年质量保证的承诺。另外我们光伏制造环节产能利润率超过100%,通过深度挖掘产能,成本会越来越低。”他说。

  徐杰称,由于光伏产能仍然过剩,今后不会再做大的扩展,而将通过深度挖掘和合作对现有产能逐步做大。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