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 中西部地区投资料加码

2014年01月16日 08:42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地纷纷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努力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型城镇化不约而同成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着力打造的经济新引擎。一方面,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将充分发挥引导资金、拓展市场的积极作用。

  据中证报报道,业内人士认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前景看好,蕴藏诸多投资机遇。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值得关注。

  中西部地区投资料加码      

  过剩产能要化解、债务风险要防范、民生投入要加大、GDP崇拜要破除……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透露出这样的信号:一方面各地普遍下调了经济增长目标,另一方面都在努力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型城镇化成为各地重点打造的新引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多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的重点之一。“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必然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指出,改革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有一个龙头,这个抓手就是新型城镇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诸多改革,无一不包含在城镇化的大框架下,城镇化将带动建材、家电、交通、物流、园林等行业的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曾估计,城镇化在未来十年将驱动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蕴藏着城镇化带来的最大投资机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今年对基建投入力度只增不减。甘肃提出,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一批供热、供水、排水防涝项目,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6%、县城达到57%以上。此外,还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高速公路600公里、二级公路800公里,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

  中西部地区尤其注重基建投资,且在基建投资中注重向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倾斜。西藏提出,将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落实国家投资450亿元以上。河北也明确将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将带来较大需求增量

  市场机构认为,近期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的预期下,工程机械、环保等行业有望驶入快车道。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看,污染治理、智慧城市等概念板块或出现较明确的投资机会。

  有机构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将超过6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富国基金城镇发展股票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汪鸣指出,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城市治理。

  华泰证券认为,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3大热点应用行业。一方面,我国政府对交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屡屡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限制规模,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城市人口密度与汽车保有量之间呈现畸形对应关系,导致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医疗资源的匮乏和效率低下是目前医疗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政策扶持是推动智慧医疗投资加速的重要驱动因素。从竞争格局来看,由于智慧医疗并无明确的行业标准,且各地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发展差异很大,从而导致了该市场的集中度很低,未来有待进一步提升。

  另外,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板块也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再度升温。德邦证券认为,在大气治理的政策高压之下,重点工业行业的脱硫脱硝改造将加速,与火电行业脱硝需求叠加,预计2014年脱硫脱硝工程建设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在废水治理方面,除了在生产中尽量减少使用高污染材料,企业做得更多的是废水回收利用。这个方法最简便、直接,一些高污染行业做好可以大大减轻治理压力。一些治污难度大、成本高的行业可以将废水分别回收利用,针对主要染物分类治理,使废水处理化难为易。此外,固废垃圾焚烧发电也有望维持高景气度,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料将加速。

  鉴于地方政府将继续加大民生、基建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工业品需求有望避免萎缩。到2020年,全国需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及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未来无论是棚户区改造还是城市人口落户,中西部的城市群都将成为主要阵地。申银万国认为,虽然2014年固定资产总体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中西部基建投资加码和保障房建设将增加钢铁、水泥、建材等工业品需求,预计新增需求至少会维持今年增速水平。

  汪鸣认为,未来城市发展将更注重质的提升,而不会像过去那样通过扩张城市面积来拉动投资。未来需求增量更明显的是环保、城市管网建设、轨交建设、智慧城市等行业。在地理区域上,过去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城市圈。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40%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发展空间看,更看好中部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的增长潜力,预计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力度将加大。

  中科院蓝皮书显示,到2030年前全国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13.1万元,总计需51万亿元的成本。申银万国指出,目前地方融资方式单一、中央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过高,地方政府债务率仍处在较高风险区域,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长期看,如能解决好资金面问题,城镇化将利好消费、医保、工程机械、水泥和建材等行业。

   

  城市群崛起撬动产业格局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有望带动的产业是“葡萄粒”,城市群则好比“葡萄藤”,将一颗颗葡萄串成有机整体。多地两会提出将城市群作为抓手,力图让新型城镇化的框架丰满起来。

  陕西主推的是关中城市群。该省将以大西安为核心,宝鸡、榆林、汉中、渭南为增长极,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为横轴,包茂高速沿线为纵轴,陕北长城沿线和陕南十天高速沿线为两带,京昆、福银、沪陕高速沿线为走廊,构建“一核、两轴两带、三走廊、四级”的城镇空间架构,推进关中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的最大意义在于协调区域发展。“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指出,城市群在城镇化过程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城市群里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是网络化的,城市和城镇都有发展的条件,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能实现协调发展,产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集聚,吸纳更多人口。

  宁夏拟将沿黄城市带及黄河金岸、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安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亿元,打造银川、吴忠、宁东组成的大银川都市区,发展石嘴山、固原、中卫等副中心城市,带动全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而要实现各层次城镇的平衡,未来城市群需让大城市发挥更多的“溢出效应”。河北拟搭上京津经济发展的快车,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筑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石家庄、唐山两大城市为区域中心,其他城市为支点的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城市群的意义超过其本身。除了可预见的城市群交通网带来的能源、电力设备、水泥、信息等基建行业投资增长外,在众多的地方特色产业方面也会涌现出新的投资机会。各地两会纷纷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宁夏根据不同城市的个性提出,银川突出开放和现代化城市特色,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石嘴山突出工业城市特色,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吴忠突出回乡特色,重点发展清真食品等;固原要突出生态环保特色,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由于各个城市群规划的推出,原来的产业布局多面临调整,尤其在老工业基地,央企整合、外资参股和民资控股等企业重组、转型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将大幅增多。

  另一方面,城市群功能的提升将带来人口聚集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商业零售发展潜力巨大。

   

  扩大开放助力新型城镇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地的目光并不局限于本身。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内陆开放等提法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现身。业内人士指出,扩大对外开放将让外资在城镇化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新丝绸之路”成为西部省份竞相看中的开放机遇。甘肃提出将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作为向西开放的重中之重,加快制定实施方案,努力把甘肃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500亿元,推动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

  宁夏提出,将高起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安排试验区建设资金10亿元,进一步完善银川综合保税区功能,构筑中阿合作宁夏渠道,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把宁夏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争取把试验区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建设的整体之中。

  李慧勇认为,和上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相比,新一轮开放更加注重质量。“这一轮开放,引进内容是有筛选的,是为我所用的、优势互补的,不是只要能加大出口、不管什么质量的外资都引入。”

  重质量的表现还在于这轮扩大开放是以开放促进改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过去开放更多注重制造业,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有较多限制。未来扩大开放会更多注重服务业、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外开放将带来技术进步、引导资金流入、拓展外部市场、积累人力资本。

  自贸区、保税区以及边境口岸建设也是多地两会重点提及的内容。西藏提出要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进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争取“离区免税”试点。河北将积极争取在曹妃甸设立自由贸易区,推动石家庄空港、黄骅港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在北戴河新区试行离区免税政策。

  此外,金融改革成为各地在对外开放中着力探索的领域。陕西表示,将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能源俱乐部落户西安,争取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争取西安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指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可营造国际合作发展的空间,利用国外先进理念、技术、人才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地方财政投入多点发力 基建民生环保成重点

  从河北、宁夏、福建等省区地方两会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虽然承受着经济转型的压力,但这些地区仍顺利完成了去年的财政收支目标。今年各地都不同程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投资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投入呈现多点发力的格局。此外,面对化解过剩产能、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部分地区也提出了具体举措。

  根据2014年预算安排,西藏公共财政计划支出近875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增长16.7%。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环境保护、民生投入等领域的投入都保持较高增速。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4年西藏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6亿元,较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39.1%。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比超过整个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额的2/3,而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基础建设以及国道、省道、农村公路养护是重点。分析人士指出,对西藏经济发展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因其薄弱,发展更要先行。

  在民生投入方面,宁夏全年安排社会事业发展资金39.2亿元,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促均衡,使广大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安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亿元,打造银川、吴忠、宁东组成的大银川都市区,发展石嘴山等副中心城市,带动全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河北省去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93.5亿元,增长11.2%。尽管去年的大多数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但仍有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作为重工业发展大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防治已成为河北省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河北省在2014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将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大力推进“6643”工程,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细化过剩产能化解方案。同时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选择100家基础好的传统优势企业升级。

  在环境治理方面,河北省今年计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对不同污染物浓度也提出相应下降目标。河北省提出,目前省内仍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利用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该省将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目标定为9%,是目前唯一一个将省级财政收入目标定在10%以下的省。据悉,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河北省正在编制的2014年省级财政预算报告(草案)拟专项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8亿元。此外,河北省财政部门还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

  去产能、治污染的举措并非河北省独有。以宁夏为例,今年将安排新型工业化资金27亿元,加大节能降耗,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以及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化工、冶金、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限制电解铝、水泥、钢铁等行业低层次扩张,淘汰焦炭、铁合金、电石、化肥等行业落后产能,分解细化节能降耗任务。同时安排生态建设资金18.6亿元,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为先。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空间管制区域,扩大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保护好山脉、森林、水系、湿地、草原等核心生态区域,建立水资源配置体系,增强水源涵养,提高环境容量。甘肃、陕西等省也不同程度针对产能优化及环境治理提出了具体政策。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闻静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