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北车实现营业收入972.4亿元,较上年增加49.8亿元,增幅为5.4%;实现利润总额51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21.4%。每股收益0.4元,扣非后0.38,略高于分析师预测的0.37元,业绩增长好于竞争对手。
评论:
1、收入结构变化不大,盈利增长好于预期。
轨道交通业务、通用机电业务、现代服务业务、战略新兴业务分别占总收入的70.5%、1.8%、23.4%、4.3%。其中轨道交通业务中机车收入占比24.9%,客车收入占比11.8%,动车组收入占比35.2%,城轨地铁收入占比8.6%,货车收入占比19.5%。战略新兴业务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6.9%,主要是风电业务、智能气动机械业务及节能环保业务的良好开展所致。
2、动车组新签订单大幅增长,2014年动车收入增长大幅增长。
2013年北车全年新签订单1,305.7亿元,较2012年802.6亿元,增长65.7%;2013年12月底未完成合同额818亿元。2013年全年新签订单增长主要是铁路总公司动车组的订单。2013年北车获得动车组订单204列,金额384亿元。预计大部分在2014年交付。北车去年交付动车117标准列,同比略有增长,预计2014年北车交付有望达到180标准列,南北车十一前交付有望达到350列。
3、机车需求仍处于低谷,未来平稳增长2013年第一批机车招标约795台,第二批招标约302台,加上年初交付的机车,实际交付1000台左右,预计今年机车交付与去年相当,处于低谷,但未来两年稳中有增。到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铁正式开通,中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突破4.8万公里,跃升为世界第一位。按2012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9.8万公里计算电气化率49%,按规划,2015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3万公里左右,电气化率将达到60%以上。分析师预计2013年中国电力机车的保有量达到7000台左右,未来两年稳中有增。
4、2014年动车产能比较饱和,机车和货车一季度后会有断档,还看后续招标。
公司现已形成年新造电力和内燃机车830台,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4,700辆,各型货车28,000辆的能力;拥有年修理机车860台,动车组及各类轨道客车3,650辆,各型货车32,000辆的能力。
5、轨道交通业务毛利率连续两年大幅提升。
2013年轨道交通设备毛利率提高近4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关键零部件进口替代,另外交付的出口设备毛利率较高。技术创新对北车这两年业绩改善显著,自主开发的CRH380CL动车组批量投入京沪高铁运营,装用“北车心”系统的自主化八轴机车实现批量运用,牵引和网络控制系统在出口孟加拉动车组上装车运用。MVBC芯片实现批量供货,填补国内空白。向国外公司成功交付大功率IGBT产品,实现首次海外市场输出。制动技术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型机车制动系统获准装车,并小批量应用于出口乌兹别克斯坦机车。
6、应收账款和减值准备大幅增长,铁道部改革后回款改善不明显。
2013年资产减值损失1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4.3%,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增加按账龄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另一方面本着谨慎性原则对部分应收款进行个别认定计提了坏账准备所致。2013年末应收账款303.84亿,同比增长39.3%,不过存货186.4亿,同比下降24.6%,预收款项较2012年末增加了59.8%,主要是四季度公司签订的动车组订单收到客户的预付款。
7、如果今年港股融资成功,将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
201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67%,比较高,公司希望能够通股权融资降到60%-65%,当然融资进程还取决于市场。分析师认为今年动车组交付将带动公司业绩增长,完成融资的可能性很大,预计明后年的财务费用将大幅下降。
投资建议:维持强烈推荐!分析师预计今年动车组的大量交付将带来公司业务高增长,预测2014-2016年EPS0.52、0.62、0.71(不考虑发港股摊薄),增速30%、18%、16%,2014年动态PE仅9倍,PB1.26倍。近期市场调整,北车是相对安全的投资品种,建议波段参于,2014年若业绩融资摊薄10%,按12倍,目标价5.8元,维持强烈推荐!风险因素:2016年后动车组新车交付放缓;原材料价格上升。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