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消息
图解
北京“直通渤海”靠谱吗?
“京津陆海运河”频遭质疑,可行性分析“惨不忍睹”
在北京宋庄的画室看看展览,再坐游轮到渤海边吹吹海风,这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到吗?6月9日,北京市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3-2014》,提出北京需要构筑城市新骨架,建议开凿一条全长160公里、宽1公里、30米深,可通行30万吨巨轮的“京津陆海运河”,直通渤海。
蓝皮书认为,按照这个设想,运河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运河引入海水,通过海水淡化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提供水资源,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的困境;二是改善北京和天津的大气环境,为打造宜居城市创造条件;三是通过运河航运,打开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航运事业;四是借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一经媒体报道,这份“大胆”的建议便招来无数争议。“挖条运河就能改善环境降低污染?”网友质疑声不断。很多专家也指,这个建议“看上去很美”、“根本不靠谱”。
“设想”两年前计划写进内参
“京津陆海运河”的建议出自蓝皮书中《促进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对策研究》一文。施昌奎是此文的作者,同时也是蓝皮书的主编。
“北京严重缺水,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缺水问题。但是由于距离远,大量水资源会在半途中消耗掉,开通运河引入海水可以弥补这一点。”施昌奎说,北京提出要建世界城市,而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临靠大江、大河,这一点是北京所不具有的。
北京水务局的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6亿立方米,而年均水资源总量仅有21亿立方米,缺口达15亿立方米。北京的年均水资源量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甚至不足100立方米,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世界人均为7700立方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程师刘树坤介绍,如果考虑到生态环境用水量,北京每年缺水量将更大,达到几十亿立方米。但在他看来,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最现实的还是采取南水北调、雨水收集、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等综合措施。
施昌奎透露,早在两年前,他就曾把开凿“京津陆海运河”的建议写进北京市社科院给北京市政府的内参里。“我们院领导觉得还不够成熟,怕引起争议,就撤下来了。现在蓝皮书发布,我又把它重新放到这里面。”施昌奎说,蓝皮书的发布不是给领导看,是“纯粹扩大社会影响”,就“没有太多顾虑”,之所以目前受到外界关注,是因为契合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形势。
“技术和成本不是问题”
西起北京通州宋庄,东至天津滨海新区蔡家堡,经河北香河,天津宝坻区大口屯、大唐庄,再经宁河县乐善庄,最后到达滨海新区,在蔡家堡入海,全长约160公里、宽1公里,30米深。这就是“京津陆海运河”的“经络”。
“引渤海水,从海拔为零的地方,把水逐级扬高到海拔100米左右的北京,这种水往高处流的倒行逆施方式,需要耗掉多少资源?”NGO组织自然大学发起人冯永锋和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均认为,开凿运河的工程成本巨大,经济上不划算;同时占去160平方公里土地,对于本来就少地的京津地区来说很不现实。
但施昌奎认为,开凿“京津陆海运河”的工程技术和成本其实不是问题,利益才是最大的障碍。他初步估计运河工程需要移民20万人口,“但是如果我们将运河的沿河景观规划好,完全可以容纳这么多的人口。”
施昌奎表示,方案目前只处于专家设想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实施,他只是从政府公共治理角度提出建议,还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专家论证。“如果这个工程投资太大或者技术水平达不到,政府部门自然会有自己的考虑。”不过在蓝皮书中,施昌奎指出我国目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财政上也能负担得起开凿运河的成本。
让冯永锋更为担忧的是,开凿运河后产生的其他生态问题,比如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他说:“北京所在的华北,地下已经形成巨大的地下水枯竭大漏斗,海水浩浩荡荡地涌将过来,一路下渗,势必改变京津一带的地下淡水,让其逐渐咸化。”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北京的地面一直处于沉降状态,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有可能会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何况,随着地下水变少以及科技的进步,我们人类总会有一天只能去喝海水的。”施昌奎承认引来海水可能会污染地下水,但他认为“两权相害取其轻”,地质灾害的威胁更大,而盐碱化的危害可以通过技术处理。
蓝皮书指出,“京津陆海运河”开通后可以使北京成为“准沿海城市”,发展航运事业和海洋经济。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程师刘树坤直指“毫无必要”:“如果北京走水运,第一是要建码头,从码头到终点还要走陆路。北京陆路交通这么发达,搞海运价值不大。如果搞旅游观光还可以,但是成本太高了。”
“减少PM2.5”太不靠谱
“京津陆海运河”更惹人眼球的,还在于其改善大气、减少PM2.5之说。
对此,施昌奎解释:“扬尘污染是雾霾形成的很大因素,运河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扬尘,同时还可以将落下来的扬尘冲到大海里去。”但施昌奎也承认,一条运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地区的雾霾状况,作用只能说微乎其微。
“一条河流只能改变周边一点点,想大面积的气候改变,除非是把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大面积的海面,靠这个来解决PM2.5,我觉得不太靠谱。”刘树坤指出。而常纪文甚至认为,如果把海水引进大陆,增加空中水蒸气后,反而会加重雾霾。
“京津陆海运河”不被看好,还因高居不下的海水淡化成本。据悉,原来北京也想过从曹妃甸取水,但后来也是因为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作罢。
天津是全国海水淡化行业发展处于领先的城市,但是去年最后一季度,天津市部分海水淡化企业却出现销售困难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海水淡化的成本太高。目前,我国淡化过的海水成本约为5至8元每吨,远远高于4元每吨的北京市居民用水价格。
淡化的海水市场前景堪忧,但在施昌奎看来,海水淡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如果运河开通,海水淡化就会规模化,成本会降低。他认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滞后反而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绝佳机遇,可以大力促进海水淡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反,刘树坤则担心,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性的海域,大量淡化海水会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把淡水取走后,渤海湾的含盐量会越来越高。
警惕“设想”对社会产生误导
摊开地图,不得不感叹施昌奎的建议够“大胆”。针对网上的各种质疑,施昌奎一再强调,“这个方案还处于学者设想、交流阶段”,远未到国家战略层面。他认为自己把这个方案提出来,是“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媒体、网友、其他专家的关注和讨论。
“网友的忧虑也是我的忧虑,只不过我觉得好处大于坏处。”施昌奎承认自己的建议还是“粗线条”的,目前落实起来并不现实,不仅有技术层面的障碍、财政预算方面的障碍,甚至还有社会舆论的障碍,“但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来这个方案的施行并不是没有可能。”
冯永锋则指出,“京津陆海运河”这样的伟大蓝图,暗中折射出了一种心理,就是“不以环境容量承载发展方式”,而是拿发展方式去强迫环境容量改变。
对此,施昌奎表示,自己只是从政府公共治理角度提出建议,至于工程技术、环境、财政等方面,不是他考虑的范围,需要其他专家去论证。政府采纳不采纳,他希望能尽快有一个综合论证的结果。
刘树坤认为,一个大胆设想要变成政府工程,“没有想象中的简单”:“首先要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评价,等这些做了以后才能通过发起单位,比如某个公司或者某级政府,把这个项目建议书交给发改委,发改委再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再上报到政府。这么大的工程肯定要全国人大通过后才能动工开凿。”
而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说,北京市社科院作为北京的智囊机构,相关研究需要经过严格论证和评估,否则会对社会产生误导。
实际上,从北京周边到渤海口已经有一条运河:蓟运河。其干流河道始于蓟县九王庄,流经天津市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塘沽几个区县,全长144.54公里,经北塘口入海。刘树坤认为,新建“京津陆海运河”,还不如疏通蓟运河,“至少还多一个文物价值”。
而就在外界广泛质疑之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官方网站却刊文称,《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3-2014》蓝皮书及其主要观点得到了媒体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各大网络均围绕“开凿京津运河”这一建议,报道或转载了蓝皮书发布的主要观点。
谁更靠谱?
引水解渴
设想者:通过海水淡化,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困境
反对者:产生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改善气候
设想者:改善京津大气环境,为宜居城市创造条件
反对者:海水引入增加水蒸气,反而会加重雾霾
发展航运
设想者:打开入海口,使北京成为“准沿海城市”
反对者:北京陆路交通发达,搞海运价值不大
开凿成本
设想者:工程技术和成本其实不是问题,利益才是最大的障碍
反对者:海水“倒行逆施”开凿成本巨大,占用160平方公里土地很不现实(南都记者 冯军 发自北京)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