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25日三大证券报头条要闻汇总

2014年07月25日 08:29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证券时报

  汇丰PMI初值创18个月新高 超出预期

  受产出和新订单指数大幅上升推动,汇丰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创下18个月新高。

  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为52,而6月终值为50.7。这是该指数连续两个月大幅回升。分析人士指出,数据显示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下半年经济将持续回稳。

  “汇丰7月制造业PMI初值进一步上升,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增幅扩大,就业和价格指标继续回升。”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财苑)表示,“随着保增长措施继续生效,中国经济在7月继续好转。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以稳增长。”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7月汇丰PMI初值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和近期公布的其他数据表现一致。这主要和地产、出口的企稳及政策效应的集中释放有关。

  分项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为52.8,比6月的51.8提高1个百分点,为16个月来最高。而新订单指数为53.7,创下3年半以来的新高。就业指数则连续3个月回升。

  美银美林发布的最新报告认为,汇丰PMI初值分项指标表明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长动力良好。政府4月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包括推进棚改和铁路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定向降准等已见效。在政策暖风吹拂下,经济短期企稳迹象初显。

  为了稳增长并为改革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业内普遍预计下半年定向微刺激将继续发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也表示,要注重实施定向调控,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不论从整体还是分项指标看,经济回暖迹象明显,这表明二季度微刺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带动下半年经济好转,但回暖势头仍有待观察。

 

  符合条件小微企业可续贷 次数不限

  银监会昨日发布《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旨在解决小微企业“倒贷”问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知》重点提出,银行应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续贷,提前按新发贷款的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

  银监会法规部副主任王科进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流动性资金贷款是小微企业主要融资工具,以前小微企业须在贷款还清之后才能申请新贷款,而银行需要对新贷款重新开展贷前调查和评审,评审耗时少则两周多则数月,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现金流,评审期间企业不得不通过外部高息融资来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即“倒贷”),这不仅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同时不利于银行了解借款人财务和经营状况,加大企业的信用风险。

  “此次《通知》的推出,主要是为了通过续贷的方式,让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到期之前,提前开展新贷款的贷前调查和评审,以保证企业能拥有不间断的流动性资金贷款,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王科进说。

  为了防范续贷滥用,《通知》对小微企业申请续贷提出一定的准入门槛。根据《通知》,符合以下四个主要条件的小微企业才可申请续贷:一是依法合规经营;二是生产经营正常,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三是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强,没有挪用贷款资金、欠贷欠息等不良行为;四是原流动资金周转贷款为正常类,且符合新发流动资金周转贷款条件和标准。

 

  上交所减持新规将约束大股东行为

  在资本市场上,A股遭到股东大额减持往往会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击,让中小投资者感到措手不及。近期上交所就发布了旨在规范股东大额减持行为的意见稿,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有行业人士分析,通过预披露事项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有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严防了公司大股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益输送、操纵公司股价的行为,大股东减持热情或降温。

  在这份《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预披露事项(征求意见稿)》中,上交所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或者持股5%以上股东(下称“相关股东”),预计未来6个月内通过上交所证券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方式单独或者合并减持的股份,可能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的,应当在首次减持前3个交易日通知上市公司并预先披露其减持计划。

  “从现行制度来看,主要规范减持实施后股份每减少5%,或减到5%以下,以及持股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股份每减少1%公告等情形,从实践来看,减持实施完成后事后披露的制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部分股东减持套现等动机所利用,受到较多市场质疑。”大同证券高级投资顾问付永翀说,当前规则下相关股东卖完了才披露,公告后股价往往第二天应声下跌。

  付永翀指出,如果相关股东提前3天预披露,股价在之前就会有所反应,这对于相关股东减持套现的额度就会造成影响,杜绝了相关股东“躲猫猫(财苑)”式的减持行为。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财苑)也指出,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对相关股东减持进行规范,是保护中小投资者或者中小股东权益的有效办法。

 

  深交所兵分十路调研上市公司 谋提高监管有效性

  日前,深交所兵分十路走进北京、上海、山东、山西等地数十家上市公司,进行一线调研,为下一步持续推进监管转型收集意见。

  据悉,每年6~7月间组织监管人员、研究人员深入上市公司实地调研已经成为深交所惯例,截至今年已经是深交所连续第五年组织该类型的“走进上市公司”活动。

  深交所带队负责人介绍,深交所通过实地走访收集到了第一手的信息意见,为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该负责人指出,未来上市公司监管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基础上,给予企业自身充分的自主权,从事前监管逐渐过渡到事中、事后监管。

  该人士表示,以深交所大力推进的信息披露直通车服务为例,目前绝大部分公告都可以由上市公司自身把握直接发送到信披平台,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事前监管逐渐淡出,将权利交还到了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手中,这些变化受到了上市公司的普遍欢迎。

  在受访的上市公司看来,当前市场环境变化很快,政策措施的修订完善也一直在进行,一些上市公司人员应接不暇,存在着对政策理解不透彻甚至误读的可能,因此对工作的效率有所影响。深交所组织专业人士来到上市公司,可以当面直接沟通,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理解各类规章制度,大幅度提高日常工作效率。

  希望深交所增加高管和专业人员培训频率以及便捷报名方式和按行业、地域划分开展专题培训也是多数上市公司的呼声。

 

  缺钱!缺钱! 券商创新业务遭遇资本金短板

  今年,证券公司频频拆借、融资,用于补充流动性。随着创新业务的逐步铺开,券商在业务模式转型阶段对资本金的需求也急速膨胀。整体而言,现在各家公司都很缺钱,流动性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券商的中长期资本中介业务仍然依靠短期资金支撑,“短债长用”普遍。它们一旦无法从市场借入短期资金,将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证券时报记者 桂衍民

  近日,西南证券董事会审议通过发行40亿元次级债议案,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该公司净资本和营运资金。

  3个月前,华泰证券董事会同意分红派息后剩余的45.97亿元支持“两融”业务。

  6个月前,国元证券董事会同意将闲置的8亿元募资暂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频频出现的拆借和融资,用途全部都是补充流动性。行业人士分析称,随着创新业务的逐步铺开,券商在业务模式转型阶段对资本金的需求也急速膨胀。

 

  券商“钱袋”告急

  对万和证券而言,最近喜忧参半。喜的是期盼多年的增资扩股终于快出结果,公司资本金实力终于进一步增强;忧的是这两年其他证券公司利用创新机会已大踏步前进,正逐步摆脱传统的纯通道业务,资本实力本就弱小的万和证券能否赶得上,值得观察。

  整合!上市!发债! 一场增肥资本金的接力赛

  券商以创新之名补充净资本的接力赛,正向整个证券行业蔓延。

  近期,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合并,方正证券合并民族证券获批,国泰君安收购上海证券等通过强强联合扩充资本;中金公司传出筹备香港上市,国泰君安、东方证券、浙商证券等7家券商已在上市进程中;还未上市缺乏多种融资渠道的中小券商,也试图通过发债、短融等方式对净资本进行补给。

  事实上,无论是合并还是上市,还是短额发债,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在打着“创新”的旗号,四处寻求扩充资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强强联合增肥资本金

  截至今年7月,券商今年以来通过公司债、短融、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方式,成功募集资金超过3000亿元;2013年,券商融资规模超过4600亿元。相比之下,在2012年,券商融资规模仅有700多亿元。而这些融资计划,全是以“创新”名义进行。此外,7家券商正在排队首次公开募股(IPO),募资额将是数百亿元的规模。

  “券商频频再融资,是为了提高资本规模给创新业务奠定基础。”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券商而言,尤其是资金流原本就不富足的非上市券商,在面对急剧膨胀的融资融券业务、股权质押回购业务,以及即将来临的新三板做市商等创新业务时,不得不加大融资金额和频率。

  “每家券商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适合自己,且极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填补资本金不足的情况。”深圳某中型券商人士表示。

 

  中国证券报

  楼市扩需求渐成主流

  种种迹象显示,随着供需关系逆转,房地产政策方向正悄然向“刺激需求”、“去库存”转变。分析人士认为,如出现实质性刺激政策,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短暂而温和的回暖。在楼市调整大周期中,市场很难再现大起大落。

  “万元房”效应

  7月24日,位于北京亦庄区域的“合生世界村”新推公寓产品,以单价9800元/平方米入市。这不是北京楼市首个降价项目,却成为北京主城区内第一个均价跌破万元大关的项目。

  在多个城市房地产项目降价大背景下,4月,北京出现部分房地产项目降价或低开现象。从6月开始,市场出现“零首付”、“一成首付”、“降价险”等多种营销手段,背后的实质只有一点,即价格折让优惠。

  “市场早就不是降不降价的问题,而是怎么降的问题。”北京南城某知名项目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虽然披着各类“外衣”,但在很多项目的营销策略中,均出现价格折让成分。

  尽管如此,“万元房”给市场带来的心理影响仍不可估量。分析人士认为,北京房价“万元时代”,还要追溯到2006年至2007年。若按这种逻辑,上述项目价格已跌至北京楼市7年前水平。

  横向对比看,该项目价格不仅远低于同区域其他商品房和北京市全部自住房价格水平,还低于当前北京市场地价水平。就价格而言,可谓已跌破购房者心理底线。

 

  风格转换延续需场外“活水”

  蓝筹股普涨,创业板暴跌,风格转换成为近期A股热门话题。短期而言,在估值差异巨大、经济阶段企稳及政策支撑显著的背景下,资金从小盘股向大盘股的腾挪将延续。中期看,存量资金博弈的困境如不能有效缓解,风格转换将面临后劲不足的隐忧。

  4日以来,股市运行出现明显变化。从主要指数表现看,创业板指数4日以来累计下跌10.59%,沪综指上涨2.03%,沪深300指数上涨2.61%。显然,进入7月后,以大盘蓝筹股复苏和小盘成长股杀跌为标志,A股市场出现显著的风格转换。

  导致市场出现风格转换的原因主要在于蓝筹股和成长股吸引力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

  首先,估值异化达到极致。创业板整体市盈率一度超过60倍,成长股中的“市梦率”情况非常普遍,从以往行情演绎看,60倍以上市盈率往往会引发剧烈的估值收缩。蓝筹股近两年在经济转型影响下,出现估值大幅走低的情况。以沪综指成分股为例,整体估值水平不仅低于2005年998点时水平,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也处于最低位置。当差异过度明显时,估值收敛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经济阶段企稳叠加中报披露,使短期业绩表现更被市场重视。从对中期业绩预告的统计情况看,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中期业绩增速较一季度进一步下滑没有悬念。特别是创业板的权重股,业绩增速更是普遍出现低于预期的情况。以周期股为主要构成的蓝筹股,在5-6月经济企稳、投资者此前对其业绩比较悲观的情况下,反而孕育业绩增长超预期的较大可能。

 

  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符合条件可续贷

  为进一步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倒贷”问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银监会24日公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提出,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且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续贷,提前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科学加以风险分类,符合正常类标准的,应当划分为正常类。

  目前,流动资金贷款是小微企业主要融资工具,但银行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仍存在期限设定不合理、业务品种较单一等问题,有的小微企业甚至需要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这种“倒贷”行为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强调,办理续贷的小微企业应符合几项条件,包括:生产经营正常,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强,没有挪用贷款资金、欠贷欠息等不良行为;原流动资金周转贷款为正常类,且符合新发放流动资金周转贷款条件和标准等。

  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为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续贷、年审制贷款和循环贷款等创新业务,银监会对一些政策进行了调整。以前企业借新还旧,贷款风险分类将降为关注类;但现在对于小微企业续贷的,对于符合正常类的标准的,应划为正常类。

  贷款如果进入关注类,需要占用金融机构更多的拨备和资本金,增加贷后管理的成本。

 

  上半年营改增试点减税851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郭晓林24日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上半年因实施营改增减税851亿元,包括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减税385亿元,非试点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466亿元。营改增试点推进两年多以来,超过96%的试点纳税人税负不同程度下降,减税总规模达2679亿元。

  从今年新纳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看,上半年铁路运输业纳税人1356户,累计实现改征增值税218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7亿元;邮政业纳税人4136户,上半年累计实现改征增值税2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0.1亿元;电信业纳税人17051户,7月份是首个申报纳税期,实现改征增值税30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2亿元。

  营改增的效应不仅体现在减税上,其为行业分工不断细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税收环境,促进了试点行业发展。在营改增试点行业中,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3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20.1%,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税收同比增长17.4%,均明显高于同期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和其他大多数行业税收增幅。

  2012年1月1日起,我国率先在上海实行营改增试点,试点地区和行业逐步扩大。今年1月1日,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试点。6月1日,电信业纳入试点。目前营改增试点地区已扩大到全国,行业已覆盖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截至6月底,全国试点纳税人户数达342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占19%,小规模纳税人占81%。

 

  蓝筹挑大梁 地产股前路或存变数

  7月以来,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成长股大幅下挫,大盘蓝筹股却相继走强,市场出现阶段性风格转换,蓝筹股成为本次风格转换的引领者。先是食品饮料、电力等二线蓝筹股走强,然后传导至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等一线蓝筹股中,市场完成了从二线蓝筹到一线蓝筹的轮动。昨日一线蓝筹主导反弹后,二线蓝筹更多呈现出一种跟涨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蓝筹股接棒风格转换时,以创业板指数为代表的小盘成长股一直处在回调的路上。7月4日以来,在15个交易日中,创业板指数收出4根阳线,11根阴线,累计下跌10.59%,下跌途中几乎没有有效抵抗。个股层面上,7月4日以来,正常交易的333只股票中,有287只股票下跌,其中跌幅超过10%的有131只,占比接近4成。由此来看,个股的杀跌更为惨烈。

  一方面,目前中报业绩披露已经渐入高潮,从创业板业绩预告情况看,成长股中期业绩增速较一季度业绩增速进一步回落。考虑到创业板的整体估值依然在50倍之上,在整体业绩回落下,创业板估值压力释放的需求提升。业绩变脸、估值和股价“双高”品种可能再度遭遇资金的批量甩卖,部分小盘成长股可能会遭遇“戴维斯双杀”。另一方面,随着热点的迁徙,国资改革、滨海新区、新疆区域振兴为代表的主题投资接棒,资金调仓换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创业板指数调整压力。此外,从指数运行看,创业板指数当前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典型的头肩顶雏形,后续走势难以令人乐观。  

 

  上海证券报

  打新热高烧不退

  “新股热”高烧不退。

  周三发行的五只新股最终网上网下冻结资金4155亿元,超过了6月18日IPO重启首日冻结资金量,也超出了多数研究机构预期。新股人气爆棚的背后,是非同一般的打新财富效应。有业内专家表示,在二级市场整体赚钱效应并不突出的情况下,投资者打新热情或将进一步高涨,冻结资金量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根据公告,中材节能、康尼机电、川仪股份、台城制药、天华超净此次网上网下冻结资金量分别为525.81亿元、996.33亿元、1027.03亿元、1179.99亿元和426.3亿元,五只新股合计冻结资金4155.46亿元。其中,沪市三只新股合计冻结资金2549.17亿元,深市两只新股冻结资金1606.29亿元;五新股网上冻结资金合计2888.74亿元,网下冻结资金合计1266.72亿元。

  这一总的冻结资金规模也超过了今年6月18日IPO重启当天,首批四只新股的吸金量,可见当前市场打新热情依然高涨,甚至可以说有了进一步的攀升。

  从中签率数据看,五只新股均启用回拨机制,回拨后的网上中签率介于0.3%—0.89%之间,平均为0.61%,与前一批新股的平均水平接近。网下方面,除了启动老股转让的天华超净中签率稍高(1.56%),其余四只新股回拨后的网下中签率介于0.1%—0.19%之间,平均仅0.14%,低于前一批新股平均水平。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虽然发行密集度高于以往,但新股受追捧程度丝毫未有减弱,尤其是网下机构竞争更为激烈,凸显“一股难求”式的惨烈格局。

  投资者打新意愿持续攀升,源自新股上市交易后带来的持续上涨的财富效应。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统计,截至7月15日,6月中旬IPO发行上市的新股共有9只,上市短短时间涨幅区间达到(65%-294%),平均涨幅193%。

 

  银监会接棒“新金十条” 不再让“倒贷”推高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倒贷——这一加重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现象,迎来了解决措施。

  日前,银监会印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续贷,提前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科学加以风险分类,符合正常类标准的,应当划分为正常类。

  所谓倒贷,是指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后,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甚至会有高利贷的情况发生,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一般而言,流动资金贷款是小微企业主要融资工具。但是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银行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中,存在期限设定不合理、业务品种较单一、服务模式不够灵活等问题,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时甚至导致小微企业需要通过外部高息融资来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同时也不利于银行了解借款人财务和经营状况,掌握贷款真实质量情况,加大了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

  对此问题,《通知》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攻坚企业融资贵难题。《通知》鼓励银行合理设定贷款期限,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设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提高贷款期限与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匹配度。同时,要丰富完善贷款品种,科学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业务品种,合理采取分期还款等灵活的还款方式,提高小微企业使用贷款资金的便利程度,减轻小微企业一次性还款压力。

 

  中诚信托“诚至金开2号”宣布延期 力争在15个月内完成信托财产的处置变现

  如市场预期,中诚信托“诚至金开2号”确定延期。

  7月24日,中诚信托发布了“2011年中诚·诚至金开2号集合信托计划”延期公告,进行信托计划延期。中诚信托表示将力争在15个月内完成信托财产的处置变现工作。

  中诚信托诚至金开2号信托计划于2011年7月26日正式成立,募集资金13亿元,该款项专项用于支持山西新北方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五座煤矿整合。预计终止日为2014年7月25日,期限3年,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为10%-11%/年。

  据了解,该信托计划是典型的通道类业务,即项目发起和资金安排均由银行负责,信托公司主要扮演通道角色。从费用构成看,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为10%-11%/年。中诚信托收取的信托报酬为2.5%/年;某银行收取的各项费用合计4.3%/年,其中资金保管费率0.5%/年,资金代理手续费1.5%/年,财务顾问费2.3%/年。信托计划分别在2011年12月21日、2012年12月21日、2013年12月21日向投资者进行了信托收益分配,累计规模2.64亿元,实际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0.5%、10.8%、5.17%。中诚信托表示,自2013年起,中诚信托和某银行均暂未再收取相关费用,中诚信托共计收取信托费用0.46亿元;某银行收取了代理收付和保管费0.52亿元,以及按融资顾问协议及补充协议收取费用0.35亿元,合计0.87亿元。

  对于信托计划延期的原因,中诚信托在24日发布的公告中也做出了解释,由于受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地方政策和审批等因素影响,新北方公司经营陷于困境。为最大限度维护受益人利益,中诚信托在督促企业加快煤矿整合进程和相关手续办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找意向受让方,以尽快处置资产,实现信托财产的变现和现金回收,并于2014年4月启动了紧急处理机制。但截至报告发布之日,新北方公司下属煤矿的二次整合尚未取得新的进展,信托财产未完成变现,焦金栋、焦金柱、王彩霞、新北方公司及其他相关方亦未依约向受托人支付股权维持费和股权转让价款,货币形态信托财产不能满足受益人信托资金本金及按照受益人预期收益率计算的预期信托净收益。

 

  券商解读新金十条:力度堪比降息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十条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券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会议提出的政策精神指向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速度,政策措施力度堪比降息,将显著利好地产股和银行股。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分析认为,会议提出“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商业银行纠正单纯追逐利润、攀比扩大资产规模的行为”。这意味着在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考核中,利润指标的权重会下降。

  徐高认为,这种对利润目标的淡化会从根本上弱化商业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动力。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银行将会在设定贷款利率时向实体经济让利。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徐彪指出,今年4月以来,代表流动性增量的数据已然全面好转,但上游资源品价格、发电量、货运量等数据依然横盘或仅小幅反弹,主要原因就是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对宏观形势持观望态度,普遍惜贷,反过来抑制了宏观经济的复苏。

  徐彪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这一政策措施直指当前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矛盾核心,力度不亚于降息。

  “对资金价格最不敏感的部门决定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水位线。”徐彪这样表示,“当理财产品融资成本降下来的时候,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一定会往下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一定会往下走。”

  就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徐彪认为,首先应当上调未来一个季度企业盈利的数据,转向积极乐观。同时,融资成本降低将显著利好地产股,应当择机买入。

 

  区域金融风险点状散发银行呼吁加速处置不良

  截至6月底,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4.24%。而浙江银行业经过6月底前规模不小的核销,目前全省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的水平。

  在全国范围内,一些经济现象会在浙江早半年到一年暴露出来,而在浙江范围内又会在温州最先暴露。去年底,浙江省银行贷款余额与GDP的比重约为174%,高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前些年的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是导致后来企业爆发资金链、担保链风险的主因之一,目前区域金融风险仍呈点状暴露并散发的状态。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前期过度授信且区域风险已然暴露的情况下,一方面银行应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盘活存量,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则是向上发展投行业务,帮助大客户直接融资,向下发展贸易金融等资本占用少的业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体经济上。

  区域风险仍在点状散发

  接近浙江省银监局的人士表示:“市场经济本身就有起有落,不可能永远上行。不过,2011年温州还是全国资产质量最好的城市,目前不良率超过4%,波动的幅度确实比别的地方要大。”

  今年以来,浙江虽未成片地爆发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但这两大风险尚未根本解决,呈现“区域扩散化、成因复杂化”的特征,互保联保呈点状暴露并散发的状态。除温州外,今年年初以来宁波、萧山、金华等地也有企业信用风险爆发,典型案例是位于宁波奉化的兴润置业及其关联公司资金链断裂,涉及银行贷款约24亿。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