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10日重要财经新闻解读(更新中)

2014年10月10日 08:07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9月30个典型城市楼市成交创年内最高

  救市政策效果初显,9月楼市成交量整体回暖,区域分化明显。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昨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9月份,监测的3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477万平方米,环比增长7.7%,同比减少16.9%。目前,30个城市成交总量已连续三个月成交出现了环比正增长态势,9月份的成交量已创下了年内最高。

  不过,同比来看,今年该30个城市9月成交量不仅弱于去年,还弱于2012年。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9月成交并不佳。数据显示,9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34万平方米,环比减少3.9%,同比减少 41.3%。北上广深4个城市分别出现了-21.9%、17.1%、-2.1%和5.9%的环比增幅。同时,一线城市保持了连续11个月的同比下滑态势,9月份同比跌幅较前两月有所扩大。

  二线城市9月成交达到了前3季度的最高水平。数据显示,9月份,15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994万平方米,环比增长8.5%,同比减少9.2%。随着二线部分城市的救市,二线城市成交量总体上出现了上升,目前已出现连续3个月的环比增长。

  与此同时,三线城市9月成交环比增长明显。数据显示,9月份,11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50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7.7%,同比减少12.2%。其中,有8个城市的成交量出现环比增长。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指出,9月份市场成交量赶超8月,说明在地方政府的救市下,部分压抑的购房需求开始得到释放。9月份房企降价促销的力度也比较大,这使得很多购房者开始以抄底的心态介入市场,进而带动成交量的上升。

  严跃进认为,10月份作为传统的销售旺季,房企的推盘和营销力度势必加大。尤其是9月30日出台的央四条,救市力度之大超预期,反映出中央稳楼市的态度鲜明。随着商业银行陆续出台细则,将逐渐释放积极效应,进而带动购房者入市情绪趋于乐观。

  在此背景之下,他预计,10月份市场成交有望再接再厉,四季度多数一二线城市的成交量将高于三季度。

 

  资本市场开放路线明晰 将试点RQDII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路线图进一步明晰。昨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局副巡视员王丹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IPO大会”上指出,未来将允许个人直接开展境外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实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

  对于未来资本市场开放的路径,王丹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实体经济需求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扩大资本市场开发力度。首先是开展沪港通试点,目前各个部门正在开展技术准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其次,推出RQDII试点,据了解,在中国和新加坡,以及中国和英国的双边财经对话中都提到了设立RQDII机制,也就是允许境内的合格机构投资者采用人民币的形式投资境外的资本市场,目前该机制还在设定之中。

  再次,开展个人境外投资制度,就是允许个人直接开展境外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实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这是未来要推动的工作。

  最后,是关于境内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根据现行规定是按照外币计价和以外币发送股息和红利,未来可以推动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并用人民币支付股息和红利。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境内的个人只可以通过银行、基金、信托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进行境外固定收益、权益类等金融投资,按规定,中国居民每人每年结换汇的额度最多5万美元,且个人不允许境外直接投资。

  有业内人士分析,允许个人投资者开展境外投资顺应了民间资本和个人投资资本的内在要求,QDII路径须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但审批程序相对复杂,周期往往较长。现在允许个人投资者直接开展境外投资的“门槛”有望被打破,个人可在一定程度上不受QDII的限制而自行选择。

 

  资产证券化争夺战升级 信托公司腹背受敌

  金融行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正进入一轮爆发期,觊觎这场盛宴的各类金融机构铆足了劲参与竞争。作为此前已插足此业务的信托公司,正逐渐丧失优势。

  9月底,证监会发布(财苑)《证券公司及基金子(财苑)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修订稿)》,其中,将业务主体范围由证券公司扩展至基金子公司;取消行政审批,实行事后备案和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目前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参与程度并不深,证监会此次松绑意味着鼓励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走向常态,这给信托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中融信托创新研发部总经理曲晓燕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偿付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等。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市场上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已达260只,发行总规模达到2040亿元。相比之下,2013年全年,全市场也只不过发行了63只产品,发行总规模为27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启动的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ABS)试点额度虽为4000亿元,但一年过去仅发行近1700亿左右,远滞后于监管部门此前的预期。

  “这主要是因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报备程序复杂,而且梳理基础资产需要较长时间。”东部一家信托公司高管称。

  但这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加入这一市场的角逐。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不少信托公司自去年ABS扩大试点以来在大举投入人力、财力拼抢规模,平安信托、兴业信托等信托公司便在近期组建专门部门发展信贷ABS。

 

  沪港通临近 香港银行高息抢人民币存款

  香港人民币存款利息在10月之后悄然提升,各大银行纷纷出招,市场中短期平均人民币存款利息高于3%,部分银行的3月期人民币存款利息超过5%,抢夺人民币存款进入白热化阶段,市场憧憬沪港通开启前银行积极增加人民币头寸以应对广泛需求。

  受到占中影响,香港部分银行尚未完全营业,但是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需求敞口仍然较大,包括中银香港、花旗银行、星展银行、兴业银行香港分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纷纷上调人民币定期存款利息。

  以香港中信银行(国际)为例,新增人民币资金在30万以上的,1至3个月的存款利息为3.05%,9至12个月更是高达3.3%,属于近半年来的高位水平。建银亚洲方面,对于新增资金10万人民币,3个月的定期存款年利率高达3.5%,优惠期到2014年12月31日止。目前,内地银行上浮到顶的1年期存款利率为3.3%。

  而花旗银行则在9月底就推出人民币存款优惠,对于新存人民币或者用港元兑换人民币的资金,并以2万元人民币或以上开立一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可有5%的人民币存款年利率以及80基点外币兑换优惠,而星展银行人民币的一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也高达3.8%。

  恒生银行人民币业务主管颜剑文指出,有两个原因导致近期香港银行提升人民币存款利息,首先,临近年底,此次推出的存款期限都比较长,如三个月期或者一年期,利率大多在3.5%以上,显示银行有跨年度的存款揽储要求;其次,根据沪港通的时间表,市场为其在拟定的10月底开通前做准备,有很多人民币需求,香港各个银行都在做资金方面的安排,而恒生银行预期在月底会推出新的人民币存款优惠计划。

  他强调,沪港通开启之后,海外机构多了投资A股的渠道,而A股也有资金到香港,香港目前的外汇交易是OTC市场,估计人民币占的交易量大约在每日 300至500亿美元左右。所以届时香港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换量肯定会增加,但具体到资金层面尚难以做出判断,北向资金和南下资金的量孰多孰少,要看正式启动之后来判断,香港是否资金净流出或者流入。

  星展银行经济师周洪礼指出,各大银行争抢人民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应付沪港通的开启,积极准备人民币头寸,开启之后市场对于A股股票的需求增加,将提升人民币的使用量,根据香港金管局此前的表态,极有可能在沪港通启动前取消香港居民每日2万元人民币的兑换限制,届时也会增加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需求。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