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25日重要财经新闻汇总(更新中)

2014年11月25日 08:25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证监会再放权 保代准入审批“下架”

  国务院昨日下发决定,取消和下放58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19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8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在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中,原本由证监会审批的项目有8项;在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中,包括外国证券类机构驻华代表机构首席代表资格核准、保荐代表人(简称“保代”)资格等两项由证监会负责实施的准入项取消。

  早在2012年,根据证监会关于保代管理工作的安排,保代注册、变更执业机构等资格管理职责已由证监会移交至中国证券业协会。此次对于保代准入项的取消,实为证监会简政放权之举,保代准入不再作为行政审批事项,而是将其下放到中国证券业协会,并不是取消保代制度。现行保代制度由《证券法》规定,即发行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依法采取承销方式的,或者公开发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行保荐制度的其他证券的,应当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担任保荐人。

  至此,有关保代胜任能力考核、资格管理、信息备案及材料保存、违规事项处理、培训及年检都交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管理负责,协会可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规范、调整、完善保荐代表人队伍的准入标准和流动要求。

  中国证券业协会是资本市场的自律组织,对保代注册实施自律管理,并不具备行政审批性质。

  保代资格一度是金饭碗,过去一家公司要上市,必须要有“保代签字”,由于保代资格并不容易获得,导致保代数量稀缺,掌握签字权的保代们一直是券商的宠儿。

  分析人士指出,从2012年起,一系列监管新政正在降低保代的含金量,保代的考核门槛也已降低。随着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在新的考试政策推动下,保代人数也将会大大增加,保代市场正逐渐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大洗牌。

  另外,此前由证监会行政审批的并在此次取消和下放项目之列的,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人资格审批;期货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住所或者营业场所,设立或者终止境内分支机构,变更境内分支机构经营范围的审批;证券公司行政重组审批及延长行政重组期限审批;证券金融公司变更名称、注册资本、股东、住所、职责范围,制定或者修改公司章程,设立或者撤销分支机构审批;转融通互保基金管理办法审批;转融通业务规则审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监控规则审批;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证券类机构借入或发行、偿还或兑付次级债审批等八项。

 

  沪港通打开想象空间 海外投资者心动

  沪港通已正式开闸,中国股市与海外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更为微妙。在此背景下,海外交易所和投资者也在积极寻找机会。

  据海外媒体报道,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日本政府已经呼吁打造一家覆盖各类产品的交易所,包括股票、利率产品以及大宗商品。与此同时,日本交易所集团准备将其交易系统出售给东京商品交易所。如果两家交易所进一步整合,打造共用的交易系统,日本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将简化,日本交易所集团和东京商品交易所将朝一体化迈进。此外,日本交易所集团还希望加入“沪港通”这一股票交易链。日本交易所集团公司名下大阪交易所公司首席执行官山道裕己此前表示:“中国市场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将努力成为这一链接的一部分。”

  韩国交易所则担心沪港通会导致自己的交易规模缩水。韩国交易所负责股市法规事务的主管金基庆日前表示,沪港通将推动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而韩国股市的权重也会下降,将令韩国交易所遭遇挫折。

  其实,除了各大交易所,海外投资者也在紧盯A股市场,特别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表现开始迎头赶上,许多美股投资者也一直在寻求某种方式可以获得A股成长红利。

  有市场人士表示,对于美国投资者而言,沪港通的正式推出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好地介入中国市场。以美国券商为例,如果旗下美股投资者需要购买港股,则需要开通港股权限。而开通该券商港股交易权限的同时将自动开通沪港通,而透过沪港通美股投资者也可以买卖沪港通股票池的A股股票。美国盈透证券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该券商交易上海股票和交易其他市场股票并无不同,沪港通手续费最高为交易额的万分之八。对于最为活跃的客户,手续费低至万分之一点五。

  另据海外媒体报道,纳斯达克OMX集团副总裁罗伯特近日表示,该集团正在和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进行沟通,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未来纳入沪港通作准备。其实,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大门的开启,包括贝莱德和CSOP Asset Management在内的海外ETF管理机构正在申请大约40款ETF,是现有规模的6倍之多,以追踪中国股市和债市,让普通投资者也可以投资中国市场。

 

  10家券商获准开展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

  中国证券业协会昨日公告了第三批获得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资格的券商名单,分别为财富证券、财通证券、德邦证券、东海证券、方正证券、国金证券、国元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浙商证券。

  至此,共有24家证券公司可以开展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此前,获得试点的券商为广发证券、海通证券、申银万国、中信建投、国信证券、兴业证券、华泰证券、万联证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长城证券、平安证券、华创证券和银河证券。

 

  机构频频出手大宗交易 11月成交近百亿元

  随着近两个交易日市场连续大涨,机构在大宗交易平台的成交也较往常活跃,昨日共卖出7只股,卖出金额超过3亿元。而11月以来,机构累计已在大宗交易平台成交95亿元,比10月的52亿元大幅增加。行业方面,银行股是11月机构大宗交易卖出金额最多的行业。

  昨日,机构在大宗交易平台卖出7只个股,合计卖出3.61亿元,其中瑞康医药就占1.99亿元。此外,博瑞传播、长江传媒也成交超过4000万元;证通电子、利源精制、金禾实业、宏达新材等成交金额相对较少,均不超过2700万元。行业分布上,上述7股中,长江传媒、博瑞传播处于出版传媒行业,其余个分散于医药生物、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

  机构昨日在大宗交易平台仅买入瑞康医药1只个股,不过瑞康医药的卖方也为机构,成交折价率达到9.50%。瑞康医药的公告显示,其11月10日有 3029.52万股非公开发行限售股份解禁,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3.90%。解禁股东为平安大华基金、汇添富基金、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7名股东。结合瑞康医药三季报股东持股量分析,其昨日的大宗交易有可能是上述解禁股东抛售。

  11月以来,机构在大宗交易平台表现活跃,共成交95.07亿元。而10月,仅成交52.91亿元。其中,机构11月仅作为卖方的有69.79亿元,仅作为买方的有22.53亿元,同时买卖的金额有2.74亿元。从数据分析,11月机构在大宗交易平台卖出的金额远远大于买入的金额。

  机构11月份在大宗交易卖出的个股较多处于银行、化工、电子元器件等行业。而银行股无疑是11月机构以大宗交易卖出金额最多的行业,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5股均遭机构卖出,合计卖出40.83亿元,占机构11月以来全部卖出金额的43%。其中,招商银行被卖出金额最多,达到32.90亿元,约为3.03亿股。

  买入方面,机构11月以来买入25.27亿元。买入个股较多的行业为医药生物、化工、电子元器件、建筑材料等。买入金额较多的个股有南方泵业(3.14亿元)、瑞康医药(3.10亿元)、华工科技(2.48亿元)、渤海租赁(1.94 亿元)等。南方泵业11月以来被机构分两次买入,11月3日买入300万股,11月10日则买入993.60万股,两次合计买入1293.60万股,涉资 3.14亿元。南方泵业11月6日、7日也成交993.60万股大宗交易,不过买方不是机构,其中800万股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沈金浩与其一致行动人沈洁泳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茅台在11月也被机构频频卖出。11月14日被卖出200万股,成交金额3.03亿元,买方为海通证券总部;11月21日,贵州茅台再度被机构卖出100万股,买方为招商证券哈尔滨长江路证券营业部。贵州茅台在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当日受到北上港资追捧,当日高开低走收盘涨1.75%,不过随后连续三天下跌。

 

  4家暂停上市公司保壳迫在眉睫

  自2012年退市新规出台以来,监管部门每年都修订部分条文,逐步完善退市制度。证监会近期再推退市新规“升级版”,加重濒临退市公司紧迫感。眼下年关将至,对于距离退市仅一步之遥的4家暂停上市公司来说,保壳工作无疑最为迫切。

  今年4月,*ST长油被上交所终止上市,敲响央企退市警钟。一批央企纷纷告急披星戴帽,而*ST凤凰、*ST二重两家公司更是因为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被交易所暂停上市。

  与同属长航系的*ST长油情况类似,由于航运业不景气,*ST凤凰自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出现严重亏损,更为严重的是,该公司自2012年开始就已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值。然而,处于退市边缘的*ST凤凰在2013年并无任何改善财务动作,直至2013年末法院才受理这家公司的破产重整申请。

  今年3月,法院批准*ST凤凰重整计划,直至今年9月,重整计划按期执行完毕。*ST凤凰将债权受偿比例对各债权人清偿后的重整收益计入三季报中,公司净资产转为正值,同时前三季度确认债务重整收益,实现净利润为43.61亿元,这才基本消弭了公司退市之虞。

  同样属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ST二重对保壳工作却一筹莫展。*ST二重由于自2011年连续三年亏损,自今年5月26日起被交易所暂停上市。当时,*ST二重在公告中表示,2014年将加强传统产品市场开拓,加大核电、石化等高盈利产品的市场拓展,争取恢复上市。

  无奈的是,*ST二重所处的重机行业今年仍旧低迷。从*ST二重2014年各季度财务报表来看,传统产品冶金成套装备市场客户所处的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售价远低于成本。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和重型石化容器等公司看好的高盈利产品则由于订单储备不足,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截至今年前三季度,*ST 二重亏损额已达到14.18亿元。

  与此同时,一边是银行贷款逾期未还,一边是客户货款回收困难,*ST二重还面临纠结的债务难题。更为雪上加霜的是,*ST二重近日宣布变更会计估计,经测算,损益影响约为-4.6亿元。而如今距离年末仅有一个月,公司保壳工作仍无实质进展,料将重蹈*ST长油老路。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ST超日今年以来保壳工作开展得较为积极。此前,*ST超日因连续三年亏损已被交易所暂停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债权11超日债也由此被交易所终止上市,并且公司在宣布该债券在今年年度付息日未能全额付息,成为国内资本市场上首例公司债违约。

  目前,*ST超日重整计划已经获得法院批准,而且公司已经敲定引入重组方。根据重整计划,协鑫集团及8家财务投资者将代上市公司偿还全部债务,并由此获得上市公司由资本公积转增的股本16.8亿股。完成重整计划之后,协鑫集团将入主*ST超日,协鑫集团后续计划剥离*ST超日不良资产,并分步注入资产,力争2015年恢复上市。

 

  明年钾肥价大概率上涨 国产巨头忙扩张

  近日,全球最大钾肥生产商乌拉尔钾肥的索利卡姆斯克2号矿发生透水事故,目前损失仍无法评估。受透水事故等多种因素刺激,国内钾肥概念股也迎来久违的上涨。截至昨日收盘,国内钾肥龙头盐湖股份(000792)连续上涨,股价一度达到22.01元/股,创出年内新高。18日至今盐湖股份股价已经上涨了17.39%。

  “乌拉尔钾肥透水事故,对国际钾肥价格影响比较大。” 生意社化工行业分析师赵婷婷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样,信达证券研究报告也认为,透水事故对固体钾肥矿区是致命的。

  资料显示,乌拉尔钾肥公司是全球主要钾肥生产商之一,该公司钾肥产量占全球钾肥产量的20%左右。乌拉尔钾肥的3号矿井在1973年因为透水事故永久性关闭,而1号矿井2006年发生透水事故永久性关闭,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2006年后钾肥的大牛市。

  赵婷婷告诉记者,每年中国会与俄罗斯、加拿大等钾肥大国签订氯化钾海运大合同,而对国内钾肥价格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个大合同的协议价格。这次透水事故肯定会对明年的大合同价格产生影响,国内钾肥价格也会相应受到影响。

  据了解,我国的钾肥供应主要由进口和国产两大部分组成,随着国产钾产能的不断提高,进口钾肥所占比例由70%降低到45%,但进口钾肥仍然是国内钾肥供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赵婷婷认为,即使不发生这次透水事故,明年钾肥大合同价格上调也在预期之中。“现在的钾肥价格已经到低谷了,今年的大合同价格非常低,业内基本都预测明年上半年的合同价格肯定会上调。”

  事实上,相比年初,目前钾肥的主要产品氯化钾的价格已经在回暖。今年1月,中国同俄罗斯、加拿大签订的氯化钾海运大合同显示,氯化钾的港口价格成交价格是1890元/吨~2010元/吨,比2013年下调25%。据赵婷婷介绍,目前,国内氯化钾港口价格主流报价在2050元/吨~2080元/吨,边贸氯化钾价格在1980元/吨左右,国产氯化钾价格约2150元/吨。“从目前价格来看,明年上半年钾肥大合同价格上调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赵婷婷认为,钾肥价格上调的幅度目前尚难预测,具体到国内钾肥价格还要看市场成交情况和行业需求情况。

  对于另一种钾肥产品硫酸钾,赵婷婷告诉记者,硫酸钾的需求量仅是氯化钾的20%左右,硫酸钾近两年来的销售一直非常好,大多数厂家合同订单都到排到了1个月以后。“目前很多厂家都在扩张硫酸钾的产能,像青海很多小厂家,都把氯化钾转化成了硫酸钾项目。”

  赵婷婷认为,这些扩张的产能不会这么快释放出来,所以对一季度硫酸钾的价格影响不大,但到了二季度就很难说了。“预计进入2015年后,随着供需日渐平衡,硫酸钾前期高价难以维持。”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卢玲艳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