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23日重要财经解读汇总(更新中)

2015年01月23日 08:50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央行重启逆回购 引导短期利率下行

  昨日,央行重启暂停一年的逆回购。此次7天期逆回购总规模500亿元,中标利率3.85%。而央行上一次进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是在2014年1月21日,中标利率为4.1%。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央行近期频繁“放水”旨在为春节流动性做准备,引导短期市场利率下行。中金公司发布报告称,从历史看,每次逆回购的操作都与外汇占款下降的背景相关。展望未来短期资金面,由于春节临近,月末效应叠加节前效应,资金预期谨慎,逆回购重启早有必要。

  “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调节短期市场流动性,二是引导市场利率的变化。此次逆回购中标利率3.85%,显示央行有意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中金公司研报称。

  民生证券研报也认为,当下流动性并不紧张,重启逆回购有助于推动市场收益率下降。研报称,当前实体经济缺的是“面”不是“水”,央行逆回购更多的是释放价格调控信号。因为目前外汇占款几乎零增长,央行可以通过主动投放流动性,实现货币政策利率调控的转型,3.85%可能是央行认可的7天利率上限。

  央行行长周小川21日在201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也强调,货币政策或许可以给其他结构性政策的出台、执行及见效创造空间和时间,但并非万能药。央行试图保持相对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向经济体注入过多的流动性。

  此外,周小川还解释称,不同国家的央行对与市场沟通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在货币政策仍属正常情况下,央行对于政策措施的改变或是逆周期政策调整的解释,很可能是和市场的想法一致;而且有时对政策调整进行解释时,可能会衍生出很多投机行为。

  不过,即使央行没有及时公布政策动态,也未妨碍市场根据已有动作进行预测。对于近期央行出手续作中期借贷便利(MLF)、重启逆回购会对下一步货币政策产生何种影响,国信证券研报称,既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在使用,那么全面降准的时点自然也就可以进一步推迟。

  不过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公开市场操作不能取代降准,前者只是调节短期流动性,降准是调节长期流动性并增加货币乘数,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二者传递出来的政策含义明显不同。

  “目前来看,由于房地产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央行有必要加大货币宽松力度,支撑经济企稳。由于新增外汇占款持续低迷,央行有必要加大基础货币投放力度,预计公开市场投放和定向宽松将持续。而春节前资金缺口较大,如果1月份经济数据仍较差,央行可能会在春节前有更大的放松动作,例如降准或者定向降准等。”中金公司研报称。

  民生证券则认为,短期利率调控工具的出现,预示着中长期利率调控工具不久就会出台,预计抵押补充贷款(PSL)重现的概率在上升。

 

  量化宽松不足以推动欧洲经济强劲复苏

  欧洲经济在经历了艰难的复苏之后,未来道路仍然面临多重考验。通缩风险、高失业率以及进展缓慢的结构改革,亟须欧洲领导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近期欧洲央行可能将推出购买主权债的量化宽松(QE)政策,但最终的效果尚有待验证。倘若仅仅依赖欧洲央行的QE措施,可能并不足以推动欧洲经济在2015年实现较强的复苏。

  去年欧元区经济小幅增长

  过去一年里,与持续缩减第三轮量化宽松购债规模的美国不同,欧元区实施了全方位的宽松货币政策。在资金价格方面,欧洲央行通过两轮降息,将主要再融资利率降至0.05%的历史低水平,隔夜存款工具利率水平更是降至-0.2%,开启了所谓的“存款负利率时代”。在数量方面,欧洲央行实施了以“融资换贷款”为鲜明特征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力图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向实体经济放贷力度,并在第三轮购买担保债券(Covered-Bond)的同时,开始直接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

  在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欧元区经济在2014年前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1%、0.6%、0.8%,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测,2014年全年欧元区经济实现了近三年内首次正增长,增速预计为0.8%。但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却表明,未来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截至去年12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年初下降3.4个百分点至50.6点,勉强站在荣枯分界线之上。去年第四季度末,欧元区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较第三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至79.9%,同样也预示着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值得关注的是,欧元区面临的通缩风险呈现出恶化趋势。去年12月份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首次负增长,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更是连续17个月同比下降,通缩风险似乎开始向实质性危机转变。

  主权债QE难以推动更强复苏

  为抑制通缩风险的恶化趋势,欧洲央行近年来积极探索直接购买成员国主权债的政策可行性。虽然曾因以德国为代表的成员国强烈反对而多次搁浅,但近日欧洲法院针对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的措辞加大主权债QE实施的可能性,瑞士央行宣布瑞士法郎与欧元脱钩、丹麦央行降息,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欧洲央行近期推行主权债QE的预期。

  且不论欧洲央行可能推行的QE政策将有何种力度,以何种方式实施,单以同为发达经济体、曾经实施了大规模QE的美国来比较,笔者就不得不对市场上关于QE政策能够拯救欧元区的观点提出质疑。首先,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并非QE独自的功劳,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力的成果。但欧元区饱受主权债务危机的折磨,重债国为整顿财政实施紧缩措施,其他成员国也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就导致货币政策孤掌难鸣,即便是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其次,美联储经过前后三轮QE成功降低市场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受欧元区财政与货币政策不统一、成员国市场独立性较强等因素的影响,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较大阻碍。这也是过去一年欧洲央行实施全面宽松货币政策仍未能有效改善欧元区经济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欧洲央行的QE政策效果能够发挥到何种程度,并不难想象。

  此外,美国经济能够摆脱危机影响,重新走向增长之路,更重要的是较为成功地进行了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调整。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发达经济体过度“去工业化”导致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美国积极推行“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加大出口贸易。去年1~11月,美国出口贸易累计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9%,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4倍。虽然德国、西班牙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再工业化”战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希腊等欧元区边缘成员国“产业空心化”问题仍较严重。从总体上看,欧元区经济结构改革与调整与美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就此而言,仅仅依赖欧洲央行的主权债QE并不足以推动欧元区经济在2015年实现较强的复苏,只有同步实施配套的财政支持政策,修复失灵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有效推出经济结构改革的步伐,才是其复苏的关键。

  中资企业投资欧洲要防范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欧洲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地,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企业的重要海外目标市场之一。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期间,中欧双边经贸总体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去年1~9月,中欧双边贸易规模同比增长11.8%达4571.1亿美元。截至去年9月末,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存量较2010年末上升近30%达到948.6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存量则翻了两番多,达490.1亿美元。

  近年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不断加快,更是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创造了重大机遇。除国有企业作为“走出去”战略主力军,继续加大对欧投资外,愈来愈多的私营企业加入投资欧洲的队伍。据德意志银行统计,在2011年至2013年,中国私营企业在欧洲并购的份额上升至30%以上,3年前只占4%的份额。着眼未来,中国企业应密切关注欧洲这块境外投资的热土,结合欧洲经济摆脱危机泥潭走向复苏的有利条件,以我为主、顺势而为,通过更多元化的方式加大对欧投资的规模和范围。

  就短期而言,欧洲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持续攀升的通缩风险,可能成为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最大考验。赴欧中国企业也应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合理甄别投资对象,密切关注在欧资产质量面临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与欧元区重债国债券相关的资产,应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和应对预案。此外,中资企业也应密切关注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一旦主权债QE正式推出,欧洲市场流动性总体仍将有所改善,股市、债市短期内或将出现一波上涨行情。

   

 

  外管局:跨境资金双向震荡符合调控方向

  国务院新闻办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介绍2014年外汇收支数据有关情况。管涛表示,推改革和防风险并重仍然是今年外汇管理工作的重点。下一步外汇局仍会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为着力点,不断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同时,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双向监测预警,积极构建外债和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同日,外汇局公布2014年12月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银行结售汇连续5个月逆差,其中,12月售汇创2014年单月最高,达到1955亿美元,继续呈现贸易顺差和外汇供求关系背离的现象。因此,管涛估计,去年第四季度国际收支仍可能呈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运行态势。

  针对上述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大现象,管涛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随着去年3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促使企业结汇意愿减弱、购汇动机增强,并采取了增加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的财务操作。2014年底,境内外汇贷款与境内外汇存款之比较年初下降了26个百分点。

 

  逆回购为债市注入“强心剂”

  22日,央行时隔一年后重启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增强,债券市场成交活跃,整体收益率继续小幅下行。

  近期,为缓解流动性紧张情况,央行多次向市场投放资金,不仅续做了到期的2695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并新增500亿元。22日更是重启久违的7天逆回购,投放500亿元,并将回购利率由4.1%下调25BP至3.85%。货币市场流动性因此开始趋向宽松,资金融入难度明显下降,资金成本转为下行。

  22日利率债表现良好,利率波动幅度不大。剩余期限9.66年的140021成交在3.42%-3.45%,较21日下行约3BP;剩余期限9.84年的140229成交在3.86%-3.89%,下行约2BP。信用债方面,年初配置需求继续释放,高评级尤其受到青睐。剩余期限11.5个月、评级AAA的15北控集CP001成交在4.7%,剩余期限3年、评级AA+的13杭工投MTN1成交在4.95%,剩余期限4.85年、评级AAA14铁道MTN003成交在4.32%。

  展望后市,由于临近春节,2月份资金面仍有可能出现波动。货币政策上,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表明了放松的态度,未来进一步放松是大势所趋。债市总体行情向好,不过短期流动性波动可能会造成收益率有所起伏,建议以持券为主,如果收益率出现短暂反弹,可以积极加仓,博取春节后的交易性机会。

 

  流动性着重微调 降准退隐二线

  在逆回购操作暂停近一年、公开市场操作暂停近两月之后,22日央行开展了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宣告了这一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正式重出江湖。分析人士表示,结合央行21日确认近期已加量续做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来看,央行现阶段仍延续了在流动性管理上适时适量预调微调的操作风格。从现阶段经济基本面、市场资金面和春节长假等因素来看,春节前央行预计仍会对7天期逆回购进行滚动操作,而全面降准的概率有所下降。

  公开市场打破静默

  自2014年11月27日以来连续15次交“白卷”后,1月22日央行终于打破了在公开市场操作上的沉默。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3.85%。这是自2014年1月28日起,央行时隔近一年之后再次重启逆回购操作工具。

  由于本周无正回购、逆回购及央票到期,在此次逆回购操作结束后,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投放500亿元,终结了此前连续五周既无资金投放也无资金回笼的局面。如果算同日开展的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招标以及近日新开展的500亿元MLF操作,则央行本周向银行体系注入了1500亿元左右的资金。

  1月21日晚间,央行通过官方微薄披露,近日已对到期的2695亿元MLF进行了续做,同时新增了500亿元MLF。此次操作对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操作期限三个月,利率为3.50%。

   

 

  一季度行情重心偏向小市值股

  近期,正当A股尝试再创新高时,监管层以处罚一批违规券商的形式出手规范两融,杠杆化驱动的行情受此锤击而“闪了腰”。“1.19”行情过程有些惊心动魄,但其实很正常,有加杠杆上涨,必有去杠杆化下跌,在情绪化更明显的A股市场更是如此。

  我们注意到,两融与质押购回等信用杠杆工具在A股市场发展不到两年,却在去年四季度迅速膨胀。即使在T+0交易机制下的欧美等成熟市场,两融余额的市值占比也只有2.5-3%,交易量占比也只有20-25%(美国为16%-20%、日本为15%)。但A股市场在去年11月末就已经达到了成熟市场的信用杠杆水平,两融余额的市值占比达3.03%、交易量占比达25.03%,在12月末更分别升至3.21%和26.74%,再次显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我们前期分析提示,A股主板指数脱离基本面出现杠杆化涨升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杠杆型盈利模式”的成型和风行:实体资本和贸易资本的“脱实为虚”,以及房地产投资资本的“由实转虚”,去年下半年以来形成了简单粗暴而有效的投资策略和盈利方式:全仓买入低估值、低风险、低价格、高流通性的“三低一高”蓝筹股,并借助于两融、质押购回、伞形信托等创新杠杆工具持续加杠杆,这种持续加杠杆的盈利模式在行情上涨期能获得暴利。但问题在于,当市场交易杠杆率的膨胀不可持续时,风险也会加倍产生。

 

  全国人大财经委已形成证券法修订草案

  近日从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了解到,《证券法》(修改)起草组在认真研究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形成《证券法》修订草案。

  简析:《证券法》修订草案形成以后还需通过三审,预计今年上半年《证券法》的修订有望最终完成,注册制的实施预计将提前到三季度。

  财政部:2014年国企实现利润2.48万亿同比增长3.4%

  2014年1-12月,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简称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和应交税金同比增幅均放缓。汽车、医药等行业利润增幅较高,煤炭、化工等行业利润降幅较大,有色行业处于亏损状态。1-12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4765.4亿元,同比增长3.4%。

  简析:1-12月中国国企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4.0%,比1-11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利润增速3.4%,比1-11月回落1.1个百分点。从12月单月的数据来看,12月国有企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分别为2.30%和-7.20%,上述数据相比11月份的双双负增长有所好转,但利润总额增速下滑依旧较快,国企经营情况仍然不景气。

 

  央行时隔近一年后重启逆回购操作

  央行公开市场今日进行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为3.85%。这也是自2014年1月28日起,央行再次重启逆回购操作。当日公开市场无正、逆回购到期,据此推算,当日净投放500亿元,本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500亿元。

  简析:央行上一次进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是在2014年1月21日,中标利率为4.1%,本次中标利率是3.85%。逆回购重启体现了央行维持流动性松紧适度的意愿,逆回购利率下调的信号意义虽然在此前正回购利率下调中早已体现出来了,但未来逆回购利率将成为货币市场利率的风向标。

  国务院: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规定了四项原则,包括坚持公益性为主、坚持公开公正规范、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稳步推进等。

  简析:《意见》的安排实际上是对决策层提出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三权分置”理论的落实,整体来看管理层对推进土地流转决心较大,但也比较谨慎。农村集体土地不能流转是指所有权不能流转,承包权现在也明确提出不在进场流转品种范围内,但经营权可以流转。

 

  2014年银行结售汇顺差7686亿元同比大降53%

  外管局公布,2014年12月银行结售汇逆差571亿元,为连续第五个月出现逆差。全年结售汇顺差768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3%。外管局称,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在震荡中趋向基本平衡,四季度或已出现净资本流出。

  简析:自8月份开始,银行结售汇连续5个月出现逆差。由于美元走强,市场主体结汇意愿较低,持汇意愿增强是银行结售汇金额持续逆差的主要原因,预计逆差的情况还将延续。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