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9月2日 6家上市公司新闻现利空

2015年09月02日 09:23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记者 赖少华 

 

  重钢过度举债扩张沦为亏损王 望尽快淘汰落后产能

  8月31日,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01005.SH,下称“重钢股份”)发布了半年报,其净利润巨亏约22.28亿元,同比下滑约135.66%,创下今年上半年上市钢企亏损之冠。

  22.28亿元亏损,折合每日亏损额超过1221万元。如果以该公司的母公司重钢集团的2万多位员工为分母计算,重钢集团的每位员工每天分摊到的亏损,是610元。只需要不到十天,重钢股份的日亏损额之和,就会超过他们的月工资。

  这并不是重钢股份的第一次亏损。

  2011年,重钢股份的亏损额为14.7亿元;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11.6亿元,但年报时通过其他补贴收入等“发横财”,这笔横财之一是,12月20日收到重庆市长寿区政府5亿元财政补贴,此间一周内,重钢股份连续收到近20亿元补贴,财务数据变为盈利0.9亿元;2013年,亏损24.9亿元。

  2014年前三季度,巨亏15.8亿元,但年底前再发一次“横财”,年度财报变为盈利5000万元,原因是重庆市政府旗下的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一次性给了重钢股份8亿元搬迁奖励等;2014年12月20日,重钢股份把一处厂房卖给长寿经开区土地储备中心,售价7.19亿元;同年12月25日,长寿区还另给重钢股份共计4亿元新产品开发等财政补贴。

  2015年一季度,重钢股份亏8.2亿元,上半年亏22.28亿元。

  扣除补贴因素,其实重钢股份自2011年以来,一直在连续巨亏。为什么重钢股份最近几年来会一直持续巨亏?

  重钢股份将亏损原因归结于钢价下跌。此说法有一定理由支撑,因为今年上半年酒钢宏兴 (600307.SH)亏15.34亿元;柳钢股份(601003.SH)、包钢股份(600010.SH)、安阳钢铁(600569.SH)、杭钢股份(600126.SH)、首钢股份(000959.SZ)等钢企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但是,宝钢股份(600019.SH)今年上半年却实现了净利润31.74亿元;马钢股份(600808.SH)上半年净利润12.37亿元,位居第二。武钢股份 (600005.SH)、河北钢铁(000709.SZ)、南钢股份(600282.SH)、山东钢铁 (600022.SH)等则有盈利。

  此外,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盈利前10名的钢铁企业合计实现盈利165.9亿元,同比增长113.1%;亏损前10名的钢铁企业合计亏损139.7亿元,亦同比增长高达152.3%。这一数据对比表明,钢企之间的盈利状况已经呈现出明显分化态势。

  因此,单纯把钢价下跌作为亏损理由,并不充分。

  本报记者的调查显示,此前被各界吹捧的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可能是导致重钢股份掉入财务泥潭的根本原因之一。

  搬迁提升产能

  当地媒体的一篇报道称,2006年4月,重钢集团的几位时任主要负责人到该市国资委主任崔坚(现西南证券董事长)办公室,称必须在长寿投资40亿元建一条热轧生产线,否则重钢集团可能要出生死问题。

  此后,当地决定将重钢集团建热轧生产线的事,与该市的主城区污染企业环保搬迁的计划结合起来,并与当地做大做强重钢的计划配合起来,将重钢搬迁到远郊区、60公里外的长寿区去,并将其规模由年产300万吨扩大到年产600万吨钢的产能,经测算,总投资大致需要250亿元左右。

  此时的重钢集团,总资产为100多亿元,净资产不足55亿元,负债率已经超过65%,无力再举债搬迁或投资。

  重钢未搬迁前,该市主城区内55%的污染物由重钢集团产生。为解决该市主城区污染的问题,搬掉重钢集团,迫在眉睫。

  当地再一次启用了此前曾多次用过财技:土地置换。

  巨量环保搬迁、扩建资金的来源是,由重庆市政府旗下的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事先出资给重钢集团先在长寿建好厂房,重钢集团搬迁后的土地由重庆渝富获得,经土地一级整理后挂牌出售,卖地收益用于回补渝富此前的预付款。

  当地未有公开信息显示这笔交易的总金额。重钢集团相关高层9月1日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是,140亿元。

  “但是,这140亿元中并没能全部用于环保搬迁的新厂及生产线建设,因为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搬迁补偿、安置等。”该重钢高层人士称。不过,该人士未确认究竟有多少资金用于搬迁补偿、安置。

  为了解决铁矿石来源问题,此后重钢集团与国家进出口银行一起,收购了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生产企业亚洲钢铁60%的股份。

  “但是,这么一来,原来计划的250亿元投资就不够了,因为250亿元并没有包括收购澳洲铁矿这一项规划。”重钢集团某高层说,但这事已经没法停下来,只有往前走,新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重钢股份的H股回归A股上市,筹集20亿元现金;通过银团贷款,筹集到了10亿元现金;其他途径是,发行债券,甚至借入了高息的信托融资等。

  重钢股份2015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借款利息为4.9亿元,公司债券利息为7.2亿元,两项合计为12.12亿元。去年同期,该公司的这一数据为3.23亿元。

  经测算,重钢股份要想冲抵掉大致24亿元的年贷款利息及债券利息,即使能像今年上半年国内钢企中利润最高的宝钢一样,做到11.5%的利润率,也需要208亿元的营业额。但重钢股份今年上半年仅为45亿元营收,如全年按90亿元匡算,也至少差一倍以上。

  但事情的复杂程度并不仅限于此。

  “因为各种原因,重钢集团实际是按照年产800万吨钢的产能设计、布局和投资的。”重钢集团该高层9月1日说,要完成这些投资计划,只有不断举债,现在钢价暴跌到2000多元一吨,原有按每吨钢7000元至8000元测算的投资,根本没办法收回来,不仅如此,企业一年会被大致24亿元左右的利息压得喘不过气来。

  与此对应的是,该市相关负责人此前曾提出,希望重钢集团能做双千亿企业,分别是总资产和年销售收入在2015年超过1000亿元。

  但是,这一年到了,重钢集团及其旗下的重钢股份却在财务泥潭中,挣扎了几年了,当地几级政府也不断投入巨量财政补贴,维持重钢集团及重钢股份的生计。

  希望尽快淘汰钢铁落后产能

  重钢集团最近给重钢股份的救命方子是,给财务资助。

  重钢股份的公告显示,今年3月18日,6月17日, 6月25日,该公司分别接受母公司重钢集团3亿元、3亿元和4亿元的“财务资助”。6月18日,接受关联公司重钢朵力公司(从事房地产行业)1.18亿元的财务资助。

  这里所谓的“财务资助”,是指一年期无担保借款,利息与同期银行利率相同。用途是补充流动资金,以保证重钢股份公司的正常运营。

  7月8日,7月20日,重钢集团再次资助重钢股份4亿元和3亿元。

  “我们现在的期望是,渝富集团接下来在原来重钢集团原有在主城区内的土地收益中,分出一部分来,争取彻底解决掉重钢集团及重钢股份身上的巨额财务包袱,在现有的巨额包袱下,重钢集团再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的。”该重钢高管说。今年,该公司计划降低20亿元成本,以减亏。

  “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借媒体呼吁一下,重钢集团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并不只是自己盲目举债扩张的问题,全国各地均如此,大家都疯狂投资拉高钢铁产能,现在国内钢铁大致过剩了40%,严重过剩的产能都释放出来,价格就会暴跌,绝大部分钢铁企业都会陷入亏损的境地。”该高管说,国家相关部委应该尽快出面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拯救钢铁企业。(21世纪经济报道)

 

  武昌鱼重组再度夭折 上交所追问隐情

  一直在打持久战的武昌鱼重组事项,在历经出方案、改方案、遭质疑之后,最终仍以失败落幕。近日,公司在对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中,抖搂出更多重组变卦的隐情。

  公司在其终止重组的公告中称,终止本次重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宗商品近期暴跌,钼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以8月20日出具的评估分析为基础,黔锦矿业100%股权评估结果为6.49亿元,仅为本次重组资产收购价格的50%,交易双方最终未能就交易总价及发行数量的调整达成一致意见,进而终止。

  对于这个解释,上交所提出疑问,认为对交易价格评估时所选择的基础数据不同,是造成估值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要求公司做出说明。

  就此,武昌鱼表示,为了控制风险,公司已经在本次重组方案中,将估值降低了8亿元,并提示相关风险。而选取8月20日的时点数进行评估测算,是因为当天钼网站价格下降,镍钼原矿的价格下跌及以其他产品价格倒推对评估值的影响较大。当日与基准日相比,镍钼原矿跌幅达到21%,四钼酸铵跌幅达到26.7%。公司预计短期内上述产品回升到2015年之前的价格难以实现,因此针对此价格与交易对方协商,但未能达成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重组标的黔锦矿业的第一大股东华普投资,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翦英海控制的企业,并且本次已是公司和华普投资第三次推动双方的重组。既然是“老相识”了,上交所认为,公司应当对标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相关产品有充分了解,从而及时考虑到产品价格近期的大幅下降可能对重组造成的影响。

  对此,公司解释称黔锦矿业是以钼酸铵为基础进行的评估,受宏观经济的影响,钼酸铵价格近3年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6%。大股东为了控制风险,已经提出降低标的估值,由21亿降低至12.98亿元。“万万没想到”,2015年5月始前述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约为前期降幅的5倍。

  最终,公司表示,大股东及各方未预料到8月份价格进一步大跌,经过测算,决定将估值进一步下调为9.99亿元,但该价格未获得黔锦矿业公司股东的一致认可。综合考虑后,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A股近期的大跌行情,让不少个股“生死未卜”。武昌鱼8月24日停牌时股价报收于6.48元,而公司发行股份收购资产的价格为5.6元/股,两者相差不到16%;再对比5月22日公司重组方案出炉时的5个涨停板,并最高至16.26元的股价,其间的悬殊可见一斑。

  在武昌鱼于9月1日举办的投资者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出,“同一个标的,还准备有第四次的故事讲吗?”公司回复称,已承诺在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后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而3个月后是否有重组计划,目前尚无决定。不过,公司还表示,未来将积极寻求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择机置入有发展前景的资产,逐步实现多元化的经营,壮大资产规模,提高创利能力。(上证报)

 

  中房股份实控人缺位 “断粮”困局或致ST

  几经折腾之后,中房股份(600890,SH)现在似乎愈加纠结。

  8月底,中房股份在中报披露的最后时段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

  中房股份中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收约1684万元,同比下滑近七成,净利润亏损1235万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亏损额。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中房股份解释称,公司近年来已无房地产后续项目,原有项目已基本销售完毕,现已没有可售项目,主要依靠旗下自有物业出租及车位维持运转。

  目前,中房股份希望通过资产注入转型新能源的愿望也暂时落空。中房股份实际控制人至今仍不明朗。陷入“断粮”困局的中房股份可能面临被ST的压力。

  实际控制人变动

  2013年5月,中房股份披露了其控股权由中房集团变更为嘉益投资。

  实际上,嘉益投资背后的投资方是中建投资本。作为一家私募投资机构,中建投资本旗下已布局了投资、金融和不动产等业务,同时又背靠中国建投及中央汇金,让业内对其注入资产甚至借壳上市抱有较大期待。

  然而,期待并未变成现实。按照合伙企业相关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也就是说中建投资本如果成为上市公司,将无法继续成为普通合伙人,也就无法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

  今年7月下旬,中房股份公布了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的提示性公告,这源于大股东嘉益投资的母公司百傲特将被清算解散。

  上述权益变更之前,中建投资本作为百傲特的管理人,通过嘉益投资间接控制了中房股份18.96%的股份。

  据了解,百傲特的有限合伙人北京建信财富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去年9月已将其持有百傲特的全部B份额转让给了信怡投资,且已履行相关合同,但至今还未作登记变更。

  今年5月份,百傲特所有B份额转换成了A份额。此外,百傲特合伙人会议已指定信怡投资作为清算人,对百傲特进行清算、注销。待清算完成后,将把原由百傲特持有嘉益投资的股权分配给各有限合伙人直接持有。

  但中房股份最新公告显示,百傲特的清算程序尚未完成。目前无法最终确定各有限合伙持有嘉益投资股权的比例。

  目前已成壳公司

  中房股份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直在寻找优质资产注入机会。

  去年以来,中房股份一直筹划收购江苏国盛恒泰能源90%股权这一重大事项,试图借机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并对外披露了其政策面、市场面等各种利好前景。不料,中房股份的管理层最终放弃了上述收购计划,认为该项目审批进度及募投项目业绩实现存在不确定性,致使该资产注入计划胎死腹中。

  2013年,中房股份实现净利润1482.9万元,实现扭亏为盈。这主要是得益于公司的尾盘销售。但中房股份去年年报与今年中报连续亏损,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中房股份公开表示,随着注入山西古交新能源项目失败,在当前房地产业务没有后续项目的情况下,实现产业转型带来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面临重大考验。

  截至今年6月底,中房股份的账面现金流为6685万元,比去年底减少了近1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9026.7万元,而赖以维持生计的投资性房地产为1.27亿元。

  上述报告期内,中房股份总负债为8577万元,资产负债率不及22%,远低于A股地产股的平均负债率水平。

  这意味着,中房股份下半年如果没有优质资产注入,到年底可能继续亏损,甚至有被ST的风险。

  对于相关问题,中房股份证券事务部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公司也不能说没有准备”,但暂时也还没有办法扭转局面。

  8月31日,证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加大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以盘活上市公司。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已成壳公司的中房股份亟待盘活,但会不会立刻迎来转机仍有待观察。(每日经济新闻)

 

  东方创业持仓20只股票堪比券商 上市公司炒股存隐忧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的全部披露完毕,各家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状况也浮出水面。据《证券日报》记者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在参与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证券投资金额越来越大的同时,上市公司持股个数也水涨船高,以至于出现非券商公司竟也持股数十的怪象。

   中期业绩主要靠投资收益支撑

  尽管证券投资存风险,但因回报快,一些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也广泛涉足证券市场。得益于上半年一段时间内市场的快速攀升,不少公司证券投资都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投资收益。不少上市公司甚至依靠“炒股”所得的丰厚收益粉饰了尴尬的中期业绩,实现公司增值。

  8月22日,东方创业公布2015年半年报。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81.6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0.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

  据了解,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商品和技术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业务涵盖“三来一补”、进料加工、国际货代、生物、医药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实业和高科技产业投资,对外贸易、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

  通过半年报统计结果可知,东方创业201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781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060万元。在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里,其中政府补助1760万元,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高达6125万元。

  截止2015年6月30日,公司仅靠出售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160万股,就实现投资收益约3825万元,而去年同期无此项收益。

    证券投资广撒网

    或因主营业务乏力

  对外股权投资方面,东方创业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总计高达20家。包括10家的证券投资以及10家上市公司持股,证券投资最初投资总计5923万元,期末账面价值5749万元;公司持股最初投资总计5551万元,期末账面价值6.54亿元。

  其中,证券投资的10家按分别为农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平安、平安银行、中国建筑、乐普医疗、氯碱化工、洪都航空、亚泰集团、华泰证券。其中,农业银行投资911万元居首,占期末证券总投资17.43%,期末账面价值1001万元。华泰证券最初投资成本178万,耗资最低,期末账面价值138万。

  持有股权的10家依次是海通证券、交通银行、中源协和、锦江投资、申达股份、双鹤药业、辽宁成大、上海辅仁、龙头股份、申万宏源。其中,海通证券投资2659万元居首,期末账面值高达4.64亿元。而申万宏源区区40万元的蜻蜓点水,也换来期末账面242万元的靓丽成绩。

  东方创业方面称,2015年上半年,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处于转型调整的重要阶段,公司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在此形势下,公司坚持传统业务与创新转型齐头并进。对于传统行业继续深挖潜力,同时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据记者统计,东方创业上半年营业利润8781万元,证券投资利润6125万元。

  对于上述这种现象,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记者,上市公司追逐投资收益无可厚非,但若让其喧宾夺主,就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归根结底说明他们的主营业务基本面业绩不振,持续盈利能力堪忧。作为实业公司,凭借去年下半年行情的火红,通过再融资获取到大量闲置资金,如果不关注和专注于主营业务转型升级和改造,及时的将收益锁定变现,随着下半年股市的颓软,可能全年的业绩就此由红变绿,由嬴转亏。

  “进行证券投资和委托贷款等应该只是当作偶然的调节手段,而不应成为常态。过分参与二级市场投资,强调非经常性的收益。是一种对股东和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沈萌解释道。“这样不但会导致公司和投资者的遭受损失,还会对公司的现金流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证券日报)

 

  宏磊股份再次卷入虚假陈述漩涡 恐遭更多投资者群体索赔

  很少有A股上市公司连续几年每年都要被证监会调查一下,但宏磊股份(002647)似乎是个特例。此前已被证监会开过行政罚单的该公司,可能面临更多的刑事处罚和股民索赔。

  连发两条整改公告

  2015年8月25日晚间,宏磊股份接连发布了数条公告,称收到浙江证监局《关于对公司、章利全、赵毅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的公告、收到《关于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的公告,并同时宣布2015年半年报将延期两日披露。

  看似两则轻描淡写的公告,仔细一读,让人惊诧不已。

  关于《警示函措施的决定》的公告透露,2015年1月23日,宏磊股份公告了与江苏东珠景观股份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预案。3月5日、4月3日、4月24日,公司发布了三次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5月25日,公司公告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浙江证监局调查后认为,宏磊股份未与标的资产方的审计机构签订审计、盈利预测的业务约定书和保密协议,未提供有效证据表明对重组后续推进方案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审慎论证,也未就积极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开展相关实质性工作。进展公告与事实存在不完全相符的情况。

  假重组真违规?

  事实并非仅仅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和信息披露不完全相符那么简单。公告甫出,宏磊股份此次重大重组无疾而终很快被资本市场解读为“假重组”,并被媒体质疑“利用重组炒作股价配合套现”之重大嫌疑。

  “从证监局的警示函来看,跟宏磊股份自身的信息披露确实出入太大,的确有假重组的嫌疑,已经构成虚假陈述,并且根据目前宏磊股份的信息披露以及股票价格反应、市场评价来看,不排除有操纵股票价格的嫌疑。”证券律师上海市华荣律师事务所许峰认为,该律师同时认为,证监会给予宏磊股份的处理措施应该不会仅仅是一个警示函,当前正处于证券市场监管的严打期,面对如此戏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违规,证监会仅仅给予一个警示函,恐怕难以服众。

  而浙江证监局给宏磊股份的另一份关于责令改正措施的监管措施决定书,则是浙江证监局发现宏磊存在应当披露而未披露及披露不准确、不完整的重大诉讼事项,分别涉及与莱茵达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超4000万元诉讼未依法披露、与三菱商事(上海)有限公司超1.1亿元的诉讼信息披露不完整、与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超1.2亿诉讼未作任何信息披露等。

  律师称后续再收罚单可能性大

  “对于宏磊股份涉及的重大诉讼未披露事项,我个人还是认为,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还是临时的,后续非常可能会有相应的行政处罚。”前述许峰律师认为。

  《投资快报》记者查阅公开信息发现,早在2014年,宏磊股份因关联方在2013年度占用资金超过8亿元未依法披露而被浙江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而在更早前,宏磊股份则因为2012年度关联方占用资金5亿多未依法披露而被证监会行政处罚,此次被证监局调查,已是“三进宫”。

  “当时主要是因为2012年度的违规占款未披露,宏磊股份已经被三十多个投资者起诉到法院,要求赔偿虚假陈述造成的损失二百多万元,目前系列案件已经获得法院受理,尚未开庭,”上海市华荣律师事务所许峰律师表示,在早前起诉宏磊股份的三十多个案件中,他本人代理了26件,经历一个漫长的沟通过程后,都已经获得受理,只是迟迟没有开庭,该律师近期正在考虑向宏磊股份虚假陈述案件管辖法院的领导反映情况。

  该律师也提醒宏磊股份投资者,时间已久,大家或许已经忘记伤痛,针对前几年关联方违法占款没有披露的违规行为,凡是在2012年4月1日到2013年4月27日之间买入宏磊股份股票,并在2013年4月27日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或者在2013年8月22日到2014年4月29日之间买入宏磊股份股票,并在2014年4月29日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的投资者,均还可以提起索赔。

  对于此次假重组、重大诉讼未披露等宏磊股份的违规行为,许峰认为,只要证监会给予处罚,投资者都可以提起索赔,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浙江证监局或中国证监会是否会对宏磊股份进一步行政处罚,一旦宏磊股份被证监会行政处罚,在2014年6月到2015年8月买入过宏磊股份股票的投资者可重点关注相关索赔行动。(投资快报)

 

  川仪股份第五大股东预告将减持手中一半股票

  就在各上市公司股东纷纷出手增持的大势下,川仪股份第五大股东却传来了 “不和谐”的声音。公司9月1日晚间公告,近日接到公司股东湖南迪策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通知,该股东拟从今年9月9日起至2016年8月5日止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允许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减持公司部分股份不超过717.25万股。

  资料显示,湖南迪策在川仪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持有公司1500万股,在公司IPO时将65.5万股国有股划转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后,仍持有公司股票1434.5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3.63%,不属于持股5%以上股东。

  截至今年8月6日,川仪股份上市满12个月,根据湖南迪策在公司上市前做出的承诺,其所持有的限售股于8月6日起全部解除限售,其可上市流通股份数量为1434.5万股。

  此前,湖南迪策曾承诺:一、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转让其持有的股份;二、在上述持股锁定期满后两年内,每年减持的股份不超过公司上市时所持公司股份的50%,减持价格根据减持当时的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确定,并且不低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三、如果发生减持行为,将提前3个交易日通过公司进行公告,未履行公告程序前不得减持。

  根据公告,湖南迪策减持的目的为资金需求,拟减持数量不超过其持有川仪股份股数的50%,即不超过717.25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82%,减持价格不低于川仪股份首次公开发行价格6.72元/股,减持方式为上交所交易系统允许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本次减持计划按照减持上限完成减持后,湖南迪策仍继续持有公司717.25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82%。

  9月1日当天,川仪股份跌幅高达9.81%,报收12.50元/股。

  而就在一周前,公司刚宣布,控股股东四联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以买入方式增持了公司股份30万股。按照四联集团增持计划,其基于对当前资本市场形势的认识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为稳定公司股价,维护股东利益,拟在12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比例不超过2%。(中国证券网)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