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利用期货市场成为行业企业经营的新常态

2015年11月13日 08:13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油脂油料系列品种作为国内期货市场上发展最早、最为成熟的产业链品种体系,随着品种体系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油脂油料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也不断深化,在大豆压榨、饲料加工、禽畜养殖等实体产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中,成为企业现代市场经营的有力工具。特别是近几年来,基差定价、库存管理、压榨利润避险等在产业得到普遍运用,看盘经营、参与期货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的必修课,油脂油料期货在助力相关产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豆危机”改变企业市场参与程度。提起期货交易对油脂油料行业的作用,行业人士对两次“大豆地震”产业企业遭遇仍记忆犹新。大豆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大宗粮食品种,大豆压榨企业较早地经历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考验。2004年,彼时国内大豆企业对大豆期货的参与还处于尝试摸索期,当年4月,之前长期以来持续上涨的大豆市场风向突变,国际市场上CBOT大豆短期内暴跌27.9%,一直习惯了现货高库存、同时偏好在期货市场上做多的国内压榨企业受到重创。市场机构统计,当时国内油厂亏损约80亿元,外资企业趁机并购境内的大豆压榨企业,大豆民营压榨业几乎全军覆没。历经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考验的产业人士意识到,在开放的市场环境、大豆原料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不参考不运用期货市场、完全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风险,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参与到油脂油料期货市场中来,2004年到2008年,法人客户大豆持仓占比从30%增长到50%。

  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CME大豆期货价格由7月初的1654美分/蒲式耳下跌至10月中旬的825美分/蒲式耳,短期跌幅达50%。受美盘价格巨幅下挫影响,我国大豆期货价格从7月初的5855元/吨下跌至10月中旬的3081元/吨,跌幅为47%,同期现货市场大豆跌幅相近。市场机构测算,在大豆价格波动最为激烈的9月至10月中旬,如从美国进口一船大豆,以每船大豆按6万吨计,船一靠岸即亏损7200万元。根据商务部的统计,9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10万吨,行业理论损失近百亿元。但因为此时的行业企业普遍在采购大豆的同时通过国内期货市场卖出豆粕、豆油避险或套利,使行业躲过了这场灾难。据市场机构统计,仅10月份,参与期货避险的前20名大豆经营企业期货头寸盈利额达到10.41亿元,弥补了相应的现货损失。实际上,据业内人士估算,尽管当时大豆价格跌幅惨烈,但在期货市场的保护下,当年大豆压榨行业的损失至10月底不超过14亿元。

  从2004年和2008年两次大豆危机的对比不难发现,我国大豆产业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在不断走向深入,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CIS)

  

  利用期货市场

  成为行业企业经营的新常态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