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南通科技携手中航制造所打造军品基地

2016年01月04日 08:10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2015年11月底,南通科技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中航高科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重组方案显示,南通科技原有的机床业务将改造升级为数控机床及航空专用装备业务。未来,公司将成为“航空新材料业务、数控机床及航空专用装备业务”双主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

  2015年12月30日、31日,南通科技连续公告公司与中航工业制造所的合作事项。

  强化加工制造能力

  双方签署的协议显示,中航工业制造所同意优先将南通科技作为加工制造任务的外协供应商;南通科技同意承接中航工业制造所及航空工业内其他单位委托的航空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的加工制造业务,逐步发展成为中航工业制造所军品业务的加工制造基地。

  一位行业研究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中航制造所下面有很多有关军工制造的业务,南通科技则有机床业务,两者会形成协同效应。“至于合作中的外协加工,因为制造所主要优势在研发能力,而加工能力有限,所以制造所要做加工设备的话肯定是要委托其他企业去做。”

  据了解,制造所是专门从事航空与国防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专用装备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所,主要从事以航空武器装备制造技术为主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专用装备研制,为我国新型飞机、发动机研制和航空工厂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大量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制造所资产总额为28.6亿元,净资产为10.88亿元,2014年实现净利润5893.82万元。

  而南通科技原有机床业务因市场需求疲软并不理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后发现,2015上半年,公司机床产、销量分别为284台和403台,分别同比下降54.31%和49.18%。另外,同期公司机械行业营业收入为6856万元、营业成本为9259万元,毛利率为-35.04%,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南通科技公告表示,战略合作成功后,在制造所的技术支持下可以促进数控机床向航空专用装备、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发展,推动公司机床业务的转型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实现机床主业扭亏增盈。

  “由于制造所主要是为航空航天设备服务,这一业务属于专用设备,虽然制造所每年收入规模在十几亿元左右,但是肯定不会像其他通用设备有那么大的规模。”不过,上述研究人士也告诉记者,如果以后这些专用设备在别的领域能有所应用的话,特别是军转民方面,目前的规模还有机会继续扩大。

  优先支持南通科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南通科技与制造所签署的协议中,南通科技同意承接制造所高端数控机床业务领域的加工制造和装配业务。另外,双方均同意不在数控机床业务领域产生同业竞争,优先支持南通科技机床业务的发展。

  此外,协议还显示,制造所和南通科技均同意积极探索并加快实施南通科技机床业务委托中航工业制造所经营管理的相关工作,并且原则上该工作应在2016年完成。

  “根据公告内容,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未来制造所负责机床制造,而南通科技负责机床加工,两者分业务经营,也避免了同业竞争。”一位关注该公司的券商分析人士认为,协议规定的内容是指南通科技将上游的机床制造业务交由制造所去管理,公司则保留机床加工业务,这两项业务基本上是上下游的关系,这样的安排也保留了未来在资产整合过程中把机床制造优先整合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

  对于为何会有这种安排,该券商人士认为主要与两者的体制不同有关。“制造所与南通科技一个是研究所体制,一个是企业体制,南通科技产能会比较大,但是制造所就不同,同时制造机床不需要很大的产能,但是用机床加工制造零部件时对产能的需求则比较大。”

  另外,记者注意到2012年12月25日,中航工业下发的《关于由中航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十家单位实施管理的批复》的文件,同意中航高科对制造所、航材院等十家单位实施管理。

  上述研究人士表示,南通科技大股东中航高科托管十家研究所的情况类似于中航工业旗下中航机电(002013)及中航电子(600372)对集团内相关单位进行托管的模式,从此次南通科技与制造所率先展开合作来看,未来也存在资产注入的预期。

  中信建投在南通科技重组方案点评中也指出,中航高科和航材院收入和净利润规模较大,它们旗下除了上述注入的三个公司之外,仍有大量资产,南通科技未来作为中航工业体系内专业从事航空新材料业务、数控机床及航空专用装备业务的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平台,有望获注更多资产。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