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2月24日上海证券报要闻汇总

2016年02月24日 08:28 来源于 财新网
  证券时报网消息 记者 李丹 

 

  习近平:落实改革要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进落实情况汇报、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汇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关于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汇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推进落实情况汇报、科技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汇报、公安部关于深化公安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汇报,上海市关于推进落实中央部署改革试点任务情况汇报、湖北省关于建立和实施改革落实督察机制情况汇报、福建省三明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浙江省开化县关于“多规合一”试点情况汇报。

  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上来就必须有气势,先集中力量把主要改革举措推出来,然后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抓落实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也前所未有。总的看,改革落实是好的,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大多已进入落实阶段,有些改革举措已经落了地、扎了根、开了花,有些在地方和部门形成了细化实化的制度安排,有些通过试点探索总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会议指出,抓改革落实,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一要抓主体责任,凡是承担改革任务的地方和部门,都要知责明责、守责尽责,各就各位、各负其责。牵头部门对经办的改革举措要全程过问、全程负责、一抓到底。地方党委要统筹好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要求,抓好改革举措落实。二要抓督办协调,把部门协调难度大、政策关联度高的改革举措作为重点,谋划改革举措出台时机和节奏,协调解决改革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屡推不动的,对重视不够、研究甚少、贯彻乏力的,要进行问责。三要抓督察落实,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抓紧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督察工作格局。要重视督察结果的运用,发现问题的要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挂账整改。各地区各部门要确定一批重点改革督察项目,大力抓督察落实,形成全党上下抓改革落实的局面。四要抓完善机制,抓紧完善督办协调、督察落实、考评激励、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五要抓改革成效,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注意把抓改革落实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既要通过抓改革来促发展,又要围绕谋发展来抓改革。六要抓成果巩固,及时总结推广改革经验,把各项成果总结好、巩固好、发展好,努力使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成果。部署改革试点要目的明确,做到可复制可推广,不要引导到发帽子、争政策、要资金、搞项目的方向上。

  会议强调,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对抓改革、抓落实负有直接责任,要亲自抓谋划、抓部署、抓督察、抓落实。对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要高度重视、亲力亲为,中央有具体要求的,要一竿子插到底,不折不扣落实下去;中央提出原则要求的,要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实化。对本地区本部门改革任务,既要抓紧推进、敢于突破,又要立足全局、通盘考虑。市县一级要注意配足力量,创新工作方法,把精力集中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上。要总结各地创造的新鲜经验,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

  会议指出,各级党委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引导干部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

 

  部委接踵放招供给侧改革

  2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稿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工作重点。而在这份报告稿即将提交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前,各大部委已纷纷出招。

  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通过简政放权持续为企业减负、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以补短板等方面。其中,房地产去库存的政策最为密集,仅2月份迄今,已有10余部委接连出台了五项重磅政策,涉及降首付、提高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下调房地产交易环节相关税费、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方面。

  不过,还有更多的供给侧改革具体政策有望上半年陆续出台。

  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最密集

  在今年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政策不仅“打头阵”,而且目标最为明确。

  2月4日、5日,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和《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其中,国务院明确了煤炭产能压减的量化指标: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为落实意见精神,2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会议细化了去产能的任务。其要求,2016年力争关闭落后煤矿1000处以上,合计产能6000万吨。

  2月19日,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联合召开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全面禁止新增钢铁产能,通过依法依规退出、引导主动退出等方式切实退出钢铁过剩产能。

  不过,在诸多政策中,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最为密集。据上证报不完全统计,自2月份以来,短短20余天里,央行、发改委等10多个部委相继出台了五项重磅措施,几乎每周都有楼市政策出台。

  2月2日,央行、银监会宣布,将不限购城市首付下调至25%,不限购城市首付比例最低可至20%。

  2月14日,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七条提出“加快推进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

  2月17日,央行、住建部、财政部发布通知,决定自2月21日起,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由现行按照归集时间执行活期和三个月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为统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

  同一天,财政部、国税总局和住建部还发布了另外一则通知,宣布下调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相关税费。对于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的家庭唯一住房和二套改善性住房,统一减按1%税率征收契税。

  2月23日,财政部、国土部、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土地储备行为,合理确定土地储备总体规模。通知还指出,自2016年1月1日起,各地不得再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举借土地储备贷款。

  “在诸多政策中,实际上功效最大的政策是商业贷款首付比例下调到20%的新政,这样一个政策甚至比降息等政策更有效果。”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严跃进说,从目前各地的执行情况看,除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外,其他三、四线城市都有条件实施。这使得此类城市后续购房的活跃度容易上升,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去库存节奏。

  改革配套文件上半年有望陆续出台

  本周一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提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可以预见,供给侧改革将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目前中央正在研究制定供给侧改革方案,分析人士预计,未来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将进一步细化,并在国务院层面出台相关执行文件。

  中金公司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就指出,“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降杠杆、补短板”的五大目标会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明确,相关文件将在上半年陆续出台。

  事实上,除中央层面的政策外,部委及地方政府未来也将出台多项涉及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比如,在去产能方面,据上证报记者了解,在国务院出台煤炭、钢铁去产能意见后,国资委将根据意见研究提出产能退出总规模、分企业退出规模及时间表,据此制订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

  在降成本方面,年初国务院已经部署清理规范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持续为企业减负。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今年拟和税务部门联合实现个体工商户的‘两证合一’,减少个体工商户登记的时间,降低它的成本。”

  23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供给侧改革发力重点主要在解决商品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购物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他特别提到价格方面会涉及税费调整问题,尤其是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

  而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仍是市场最为关注的领域。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均预期,未来有更多配套政策出台。

  严跃进认为,“如果从全国性的角度看,在购租并举市场的建立、房贷利息抵扣个税方面可能会推出新的政策。”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夏丹也认为,尽管目前房地产交易交易税费已有所下调,但力度比较小,还会继续调整。此外,二套房利率未来还有较大的下行空间,公积金贷款额度上也有松动空间。

 

  沪市年报“首问”透监管风向

  今日,上交所对豫光金铅发出了沪市首份2015年年报审核问询函,其中透出年报审核的重要动向:在要求上市公司全面执行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要求、增加行业信息披露权重的背景下,2015年年报审核着重关注上市公司的行业属性,从经营模式、产业链环节、盈利能力等方面与同业公司的差异上,对公司年报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深究和发问,要求其更充分揭示独有价值及风险。从而与往年的年报审核主要关注财务信息呈现出明显差异,传递出清晰的分行业监管的理念。此外,对豫光金铅业绩下降却拟推出超高比例送转股,上交所也要求公司解释其合理性。

  行业定位需“正本清源”

  鉴于市场历来对豫光金铅主业的“惯性误读”,上交所问询函对其行业定位和经营模式进行重点关注,以期“正本清源”。

  近期,受益于黄金等商品价格上涨,豫光金铅股价“闻风起舞”,2月4日至17日连续五个交易日涨停。然而,在这一走势背后的,却是市场对豫光金铅“含金量”常有误读。针对这种“概念标签”,通过问询函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上市公司的行业定位和经营模式极有必要。

  事实上,豫光金铅并不占有矿产资源,亦不进行黄金开采,细究公司主业,其实应属冶炼加工型企业,位居产业链中游,加工费为其主要盈利来源。其所谓黄金业务是在加工冶炼精铅、阴极铜产品时,通过对副产品中的有价元素进行回收,形成小部分黄金产品,占比并不高,相关毛利率仅为1.71%。

  据此,针对豫光金铅主业亦被误读的可能,问询函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其黄金业务的占比和回收率,并与常规的黄金生产企业做成本比较。同时,问询函要求公司结合经营模式、加工费影响因素、产成品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及同行业竞争对手情况,分产品说明营业收入与毛利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以期为投资者准确定位公司的投资价值和风险提供帮助。

  细究同业比较差异点

  问询函另一大看点,在于充分体现了“同行业比较”这一分行业监管的优势。上交所审核发现,豫光金铅去年在营业收入高达110亿元的情况下,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余额仅为1575万元、245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是0.14%和0.22%,且金额较2014年末大幅下降49.84%和72.31%。其应收账款占比较低的情形,与其他周期性行业应收账款占比较大的情况存在显著不同。但公司究竟有何独到“秘籍”,能将应收款管理在极低水平却在年报中并无披露。据此,问询函要求豫光金铅结合销售渠道、经营模式、应收款管理的特点,分析说明公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保持极低比例且大幅下降的原因。

  关注期货套保风险

  通常而言,大型冶炼加工企业为减少价格波动风险,提前锁定原料成本,大多会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然而期货投资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应对价格风险,控制不当,进行大额期货投机,则会危及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前些年,就有中信泰富等多家大型企业因期货期权衍生品的投资产生巨额亏损。而豫光金铅年报披露,在报告期内实现期货投资收益3.15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2520%,引人侧目。对此,问询函对公司潜在的期货投资风险予以了重点关注,要求其披露历史上是否发生期货投资损失,说明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套保业务与现有的销售或采购业务的关系;尤其是关注到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子公司豫光(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的盈利与公司套期保值收益存在不相匹配的现象,重点要求公司解释其中原因。

  关注高送转合理性

  豫光金铅于今年2月4日披露2015年报的同时,还推出了“10转20”的送转方案,就同期沪市及同行业公司而言,送转比例之高可谓首屈一指。然而,从行业发展角度审视,公司从事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属传统的强周期性的行业,面临去产能压力,成长空间有限。同时就公司自身而言,其深耕传统行业多年,亦未见爆发式成长。有分析人士指出,公司股本扩张与其业务成长趋势应当匹配,因此,脱离公司自身实际而一味追求股本扩张,其正当性及必要性存疑,同时容易导致投资者盲目跟风,助长炒作。

  因此,针对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问询函明确指出,在主营业务利润继续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仍实施高送转。要求公司结合行业成长性、近三年的业务规模发展、扣非后的净利润情况及未来发展计划,说明通过此次利润分配大规模扩张股本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去年1月,上交所即启动分行业监管,调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由按辖区监管转换为分行业监管,如今已一年有余。期间,上交所制定了两批次13个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积累了一定的分行业监管的专业和实务经验。从此次对豫光金铅的问询函可以看出,加强问询,提高年报信息披露质量,将是沪市年报审核问询和公司补充披露的一大看点。

 

  国资委力推“十项试点” 国企改革步入落实年

  “2016年,国企改革的迫切性前所未有,改革探索也将十分值得期待。”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在23日国资委举办的“国企国资改革研讨会”上表示。随着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文件体系基本形成,国企改革在2016年将步入“政策落实年”,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层、推进授权试点等一批重大举措落地也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全国两会前夕,国资委举办了2016年首场公开研讨会,此前被选为国资委首批改革试点的国投公司和新兴际华,详细披露了“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董事会行使高管人员选聘”试点的进展情况,铁塔公司与江西省国资委则分享了“共享竞合的‘铁塔模式’”、“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实践经验。

  “十项改革”在即

  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在会上表示:“今年国企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十项改革试点’。”

  根据此前规划,十项改革试点包括: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中央企业兼并重组、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国有企业信息公开,以及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试点。

  回顾2015年,国企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完成了南北车、中远中海、五矿中冶、招商局和中外运长航等共6组12户央企联合重组,央企数量从2014年底112户缩减为2015年底106户。

  进入2016年,重组合并的势头依然强劲,2月23日晚间,又有国旅集团和港中旅集团宣布筹划战略重组。不过,彭华岗指出,国企改革仍有不少困难、问题需要解决,特别在加强董事会建设、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改组组建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重大问题上,仍有待加快探索,寻求新的突破。

  央企内部试点扩围

  “十项改革试点”即将铺开,单个央企集团内部的试点也将进一步扩围。国投公司董事长王会生透露:“2015年国投选择了旗下上市公司国投电力作为授权试点改革单位;今年,我们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增加试点企业数量,扩大授权范围。”

  王会生介绍,对于国投电力的授权改革试点,集团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部分融资管理等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国投电力;将投资、部分产权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等部分出资人权利,授权国投电力董事会行使;将延伸到三级及以下控股投资企业的管理事项,原则上交由国投电力依法依归决策。通过授权改革,将70个事项授权国投电力自主决策。

  除了推进授权试点改革,近年来,国投公司将股权投资基金作为突破发展瓶颈,发挥投资导向作用,进入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组建了国投创新、国投创益、国投创合、海峡汇富等不同类别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共管理基金38支,股权投资基金承诺规模突破近千亿元,成为基金管理规模最大的央企。

  王会生表示:“到2020年,国投将形成基础产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金融及服务业、国际业务四大战略业务单元。”在他看来,国有资本要在改革中向“命脉”和“民生”领域集中。比如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等。“在试点改革中,我们努力通过产业整合、收购兼并、资本运作等方式,积极转型升级。”

  央企整合如火如荼,地方国资重组也同样积极,并且尤为青睐与央企联手“靠强做大”的重组模式。以江西为例,2015年江西完成了五大集团的战略重组,与央企联手就是其最大特色:比如,引进央企中电海康集团重组凤凰光学集团,使连续多年亏损的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投资运营公司初见效

  投资运营公司为国企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通过央企和地方的不断探索,也逐渐有了一些经验。在昨日的研讨会上,国投公司与江西国资委都分享了其“管资本为主”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要做会投又会卖的企业。”国投公司王会生对记者表示,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国投公司近年来坚持结构调整和资本经营“两手抓”。

  目前,国投有境内外控股上市公司7家,参股上市公司20家,资产证券化率约为70%。对一般竞争性企业和做不到行业一流的企业,坚持实施“阶段性持股”,按照“股权投资—股权管理—股权转让”的运作思路,充分运用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择机转让、增值退出。如:公司投资海正药业1777万元、转让收益2亿元、增值11.5倍;投资虎门大桥2739万元、转让收益6亿元、增值22倍。

  与央企相比,2015年地方国资对投资运营平台的探索显得更为积极。

  江西国资委主任陈德勤表示,江西省注重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平台作用。2015年,江西已先后将7家省属股权多元化国企国有股权注入省属国投公司,将其打造成为资产总额670多亿元的省级产业投融资平台,在推动昌河汽车、江钨有限等企业重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省投资集团打造成省属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平台,在天然气、交通、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营方面,组建或参与了多个产业基金;将大成国资公司打造成省直单位脱钩移交资产承接运营平台,已完成了省直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移交工作,正着手按三大产业板块进行整合;矿产资源投资运营(平台)公司正在筹划组建中。

 

  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4% 

  去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商务部部长高虎城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仍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据介绍,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出口额、网络零售额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连续24年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对外投资位居世界第三位。

  总结取得这份“满意答卷”的主要因素,高虎城指出,包括有中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等的新兴业态发展;政府大力为企业创造便利化、高效率、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当全球贸易都在增长的时候,中国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当全球贸易都在下降的时候,中国的降幅是最低的。中国仍然保持着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位置,且在全球货物贸易的份额有了比往年更快速的提升。”高虎城说。

  今年外贸预期未敢乐观

  2015年,全年外贸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左右,而实际是-8%。面对这一落差,高虎城坦言,我国外贸确实到了传统行业要提质增效、新行业要创新发展的阶段。

  在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所所长李健看来,在去年下跌8%的基础上,今年外贸的降幅可望缩小,但是否会转跌为升,目前还很难作出较乐观的预测。

  李健认为,在外需不振,中国自身也进入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并非短期所能及,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全球经济处在一个低速增长阶段,今后的外贸需各方做出更艰巨的努力。”

  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以及自贸区的建设,既是2015年度的亮点,也将是未来商务工作的重点。

  高虎城说,通过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不出门就可以在境外购物,是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年开年第一件事就是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这是创新中的亮点。相关数据显示,杭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一年,实现新增出口100亿美元,增长显著。

  关于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高虎城表示,下一步的着力点将是解决试点任务的落地问题。“去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4个自贸试验区方案中,试点任务有366项,实施率已经超过80%,还有部分试点任务没有落地。”

  他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一年后,曾向全国推广了34项试点经验。目前,商务部又总结形成了一些最佳实践案例和一些新的试点经验,正在履行第三方评估程序,争取早日向全国推广,释放改革红利。

 

  四部委出新政叫停土地储备贷款

  2月23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通知》。《通知》称,新增土地储备项目所需资金应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不足部分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解决。自2016年1月1日起,各地不得再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举借土地储备贷款。

  所谓土地储备贷款,是银行向土地储备机构发放的用于收购、整治土地,提升土地出让价值的短期周转贷款。其主要用途包括支付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场地平整费、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通知》称,清理压缩现有土地储备机构。各地区应当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现有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各地区应当将土地储备机构统一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与此同时,《通知》还强调,“土地储备工作只能由纳入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承担,各类城投公司等其他机构一律不得再从事新增土地储备工作。”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认为,规范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土储机构及其储备行为,包括融资和投资。受到冲击较大的是直接或者间接依赖土储贷款的城投企业。

  他分析说,对于土储机构,首先是融资职能取消;其次是储备项目运行模式改变。但是,土储机构与城投之间签订的购买服务合同,相比于过去企业一厢情愿声明“以土地未来出让收入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其实更具法律效力和增信效果。对于主营业务包括土地一级开发的城投而言,并非利空。

  《通知》明确,妥善处置存量土地储备债务。对清理甄别后认定为地方政府债务的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存量土地储备贷款,应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偿债资金通过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安排,并逐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予以置换。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对于积压的土地储备债务,此次政策明确后续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来解决。此类做法的前提自然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地方债的发行方面会比较顺畅。同时,通过发债方式,也能够使得部分城市长期积压的土地储备债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应的风险可以分散到相应的机构投资者身上。当然一般来说,此类地方政府债券有地方政府征税权等做担保,风险并不大。

  《通知》还对调整土地储备筹资方式作出说明,2016年1月1日起,各地不得再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举借土地储备贷款。

  “这基本上回应了此前银行业信贷规模持续扩张的质疑。相对来说,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的把控方面,包括房企的开发贷和购房者的房贷等,总体有一套健全的体系。但在土地储备贷款方面,碍于地方政府面子,部分贷款其实是违规操作的。而现在把这道闸门给关闭了,对于银行业来说可能会松了一口气。”严跃进说。

 

  基金互认跨境数据首度公布 资金汇入暂逊于资金汇出

  外汇局日前公布了2016年1月末内地与香港证券投资基金跨境发行销售资金汇出入数据,这是基金互认正式启动以来这一数据首次发布,以后将按月对社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北上”的香港基金在境内发行销售累计净汇出的资金多于“南下”的内地基金在港发行销售累计净汇入的资金。

  详细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末,内地基金香港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入2154.33万元人民币,香港基金境内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4017.67万元人民币。

  但是这一数据反映的情况仅仅是暂时的。首批“北上”的3只香港互认基金截至去年9月底的资产规模为166亿元,4只“南下”的内地互认基金产品截至去年9月底的资产规模为173亿元,按照两地互认基金在客地销售规模不得超过注册地的基金资产规模的要求,两地最大可销售规模基本持平,可保证资金进出基本平衡。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首批注册的基金数量有限,按照公开数据测算,可流入内地的最大资金量略多于可流入香港的最大资金量。即使后续互认基金正常注册,长期来看,应该也是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因此对两地股市长期的影响较为中性。

  201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内地与香港证券投资基金跨境发行销售资金管理操作指引》,按照该指引,国家外汇管理局从2016年2月起,按月公布内地与香港证券投资基金跨境发行销售资金汇出入数据。

 

  港交所拟推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期货

  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23日在“2016香港证监会论坛”上表示,未来数周港交所将推出一系列人民币期货产品,包括人民币兑日元、欧元、澳元、印度卢比、马来西亚令吉等货币在内的6只新外汇期货,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期,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港交所旗下的美元兑离岸人民币货币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均不断攀升,已成为全球交易所市场交投最活跃的人民币期货产品。

  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货币期货平均每日成交量为3264张合约,较去年同期的916张上升256%。2月份人民币货币期货也维持活跃,2月初一度出现连续多个交易日成交量超过6000张,2月11日成交量甚至高达7711张,仅次于去年8月12日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8061张。而未平仓合约也维持高位,于2月5日创下32009张历史新高。正因为如此,“尽管近期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有所收紧,港交所仍考虑推出新的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供市场进行对冲。”李小加说。

  据了解,港交所正在酝酿的新一批外汇期货产品涉及6个品种,包括人民币兑日元、人民币兑欧元、人民币兑印度卢比、人民币兑马来西亚令吉、人民币兑澳元等,这些期货有的将以人民币计价,也有的以美元计价。

  事实上,李小加在网志上解读《战略规划2016-2018》时就曾指出,“未来,港交所还将推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汇率的期货产品,满足更多市场需求”。根据港交所的计划,货币通是港交所未来三年致力完成的“股票通、商品通与货币通”三“通”之一,港交所将借助互联互通把香港打造成利率和汇率衍生产品中心,大力发展定息及货币产品,正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港交所只是给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汇率期货产品的蓝图但没有具体时间表不同,李小加昨日给了市场这批期货产品很快将推出的预期。业内人士预期,新一批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汇率的期货产品很可能将于今年二季度推向市场。

  此外,李小加表示,香港交易所将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黄金期货合约。李小加称,推出更多产品是为了让内地投资者看到香港有一个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产品可以交易,港交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迎接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新时代,而这个时代需要全新的、不同的思维来看待。

  李小加认为,香港本土市场较小,难以发展大宗商品及固定资产市场,但香港可以致力成为内地商品及固定资产的离岸定价中心,推动二级市场的发展及期货交易。

 

  苹果引领充电革命 主题基金布局相关A股

  据海外媒体报道,预计今年稍晚上市的iPhone7将搭载无线充电技术。据悉,苹果已确定将与美国无线充电公司Energous合作,一周内,Energous股价上涨约4成。国内相关企业早已嗅到最新动态,在无线充电领域深耕多年,其中部分公司甚至先苹果一步与Energous达成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多只主题基金在苹果新品曝光前,已经着手布局“黑科技”概念。

  无线充电创造新增产能

  最新报告显示,一家名为Energous的小型初创公司将与苹果合作,未来将为iPhone带来一项名为WattUp的新技术,可以让电子设备在15英尺(大约4.57米)的距离内实现无线充电。Energous公司此前曾表示,无线充电技术将在2016年或2017年商业化,这与iPhone 7上市时间恰好吻合。有消息人士称,去年苹果就已经参与到Energous公司的研发活动中。

  业内人士指出,Energous公司的WattUp技术彻底打开了无线充电的想象空间,有可能成为智能手机新的技术标准。对于特斯拉等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更是福音。

  此前有分析指出,智能手机已经市场占有率接近饱和,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全新的技术将打开新增产能空间。有消息指出,苹果iPhone7芯片供应商已开始向代工厂和后端合作伙伴预定产能。

  股价已经说明了市场对该技术的期待:Energous股价上周累计大涨41%。在上周五收盘价7.1美元的基础上,机构给出的年内目标价是16.4美元。

  抓住主题投资机会

  根据以往经验可以看出,基金公司在苹果产业链布局上收获颇丰。招商基金称,苹果的成功离不开产业链上核心伙伴的支持,集中投资这些优势企业是从智能电子投资主题中获益的最佳方式。据上证报记者整理,在最新无线充电技术方面,A股中有多家公司已率先布局:硕贝德、顺络电子、立讯精密、深桑达A等多家公司相关技术储备丰富。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从基金重仓可以看出,多家基金对相关公司持股集中度较高。从已具备成熟技术公司来看,硕贝德资历最老,是最早进入无线充电的通信天线龙头。2015年四季报披露,3只基金重仓持有该股,共持股273.11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0.77%,持股总市值5325.63万元。顺络电子已量产无线充电线圈,是国内电感器龙头,被1只基金重仓持有,共计持股74.7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0.1%,持股总市值1071.96万元。立讯精密是iWatch无线充电供应商,被3只基金重仓持有,共计持股643.85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0.52%,持股总市值20570.94万元。

  从苹果产业链衍生角度来看,另外两家公司涉及产业链更长,受益更广。劲胜精密的天线设计和制造技术有望拓展到无线充电、NFC等领域,该公司被4只基金重仓持有,共计持股1090.30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5.4%,持股总市值51592.91万元。安洁科技和苹果相关度非常高,有望受益今年苹果新品的密集发布,被3只基金重仓持有,共计持股63.93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0.35%,持股总市值1777.14万元。

  从基金整体持股数据可以看出,有相当数量的基金公司对充电新技术表现出极大热情。从基金整体持股来看,25家基金持有硕贝德,8家基金持有顺络电子,34家基金持有立讯精密;25家基金持有劲胜精密,11家基金持有安洁科技。

  从调研角度来看,部分公司特别受关注。1-2月份,立讯精密成为电子行业“调研王”,1月27日接到53家机构调研;安洁科技在2月3日以及1月25日共计接待11家机构调研;硕贝德接到鹏华基金调研。

 

  国旅集团与港中旅重组获确认 旅游业央企整合启幕

  期待已久,国旅集团与港中旅的重组大幕终于徐徐拉开。

  今日,中国国旅、华贸物流齐发公告,各自确认控股股东国旅集团和实际控制人港中旅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

  这意味着,此前被市场广泛关注的国旅集团、港中旅合并一事即将成行,考虑到两者在行业中的地位,倘若合并完成,新公司有望成为国内头号旅游集团,此次交易也将创下国内旅游业的并购记录。

  重组传闻已久

  从公告本身来看,中国国旅和华贸物流今日的公告颇为简单,均表示国旅集团与港中旅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事实上,上述消息在市场上已传言多时。2015年11月6日,中国国旅还就“港中旅将与中国国旅组成‘新国旅’,或中国国旅、港中旅、华侨城三家央企合并”的报道发布澄清公告。

  在彼时的澄清公告中,中国国旅表示,央企整合由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截至公告时,公司控股股东未接到有关文件。不仅如此,公司及控股股东未就其与港中旅、华侨城整合事宜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过相应方案。

  然而,此后不久,国旅确实和传言中的整合对象华侨城有了“互动”,只不过是华侨城将其持有的大半中国国旅股份进行了转让。

  公告显示,华侨城于2015年12月10日,以51元每股的价格,将其持有的5.4%中国国旅股权转让给了南华众鑫资产管理计划,交易总价约为26.89亿元,较当时二级市场价格有一定折让。

  旅游业迎来央企整合

  国旅集团与港中旅在此时重组将有哪些具体举措?目前看依然众说纷纭,不过,从此前国旅集团的动作来看,央企混改或将是大概率事件。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3月16日,中国国旅就宣布,因接到国旅集团有关筹划涉及公司部分股权转让相关事项的通知而停牌。

  此后几经波折,该重组方案并未出炉。6月3日,中国国旅就接到国旅集团通知,鉴于重大事项较为复杂,审批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实施条件尚不完全成熟,从保护全体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经审慎考虑,国旅集团决定终止筹划该重大事项。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地方旅游集团相继完成整合的情况下,旅游央企的整合也在提速,此次中国国旅和华贸物流确认整合消息,说明方案或已在推进之中。

  不仅是旅游央企,在国企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强强联合”已经成为不少央企所处领域的重要步骤。

  从最早的南北车合并、国家核电和中电投合并,到中远、中海整合,再到中国外运长航并入招商局集团,类似“合并同类项”的动作已成为央企改革标配,并在市场上产生了显著影响。此次,国旅集团和港中旅的重组,也有望引发市场的关注。

 

  辽宁成大拟定增54亿元参股中华控股

  辽宁成大昨晚抛出了获巨人投资等机构参与的定增预案,公司拟募资54亿全部用于收购此前已拍得的中华控股19.595%的股权。

  辽宁成大今日发布的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以16.82 元/股向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辽宁国资公司)、巨人投资、富邦人寿、中欧保税物流有限公司(下称,中欧物流)等发行不超过3.2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53.8亿,全部用于收购中华控股19.595%的股权。辽宁成大曾于2015年12月披露,以82亿元摘牌取得中华控股30亿股。基于此,公司表示,本次定增所募集的54亿资金全部投入后,不足部分由公司以自有资金解决。

  本次定增的看点之一是参与的投资者。据披露,巨人投资系史玉柱持股97.86%的企业,富邦人寿系富邦金控(台湾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富邦金控则由台北市政府、明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前十大股东持股42.5%,辽宁国资公司系公司控股股东成大集团的上级企业。

  由此,定增完成后,辽宁成大的股权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据披露,巨人投资将持有公司总股本的7.84%;富邦人寿及其关联方将合计持有公司总股本的7.76%;中欧物流将持有公司总股本的4.33%;国资公司将持有公司总股本的4.33%,控股股东成大集团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公司总股本的9.18%,不过,辽宁省人民政府国资委仍通过国资公司及成大集团合计间接持有公司13.51%股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据介绍,中华控股是集产险、寿险、资产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保险金融集团,属于金融行业中的保险子行业。财务数据显示,其在2013年,2014年度分别实现营收264.13亿、305.04亿元,实现净利润10.41 亿、18.48 亿。

  辽宁成大表示,上市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控股型上市公司,通过控股和参股公司,主要从事商贸流通、生物制药、能源开发和金融服务等四大板块业务,其中,金融服务主要为对广发证券的权益性投资和产业基金管理。而通过本次定增,公司的金融服务板块将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新增保险部分,使公司获得另一利润增长点。

 

  借力生物信息云平台 基因测序业蓬勃发展

  华大基因官网23日宣布,其在阿里云计算平台部署的服务产品BGI Online国内beta版本正式上线,这是首个完全部署在阿里云上的大规模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用户可以在BGI Online上访问自己的数据,获取标准分析结果,也可以定制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方案,并与其他授权用户分享数据和成果。BGI Online 将会吸引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和数据分析服务厂商,将其应用整合到公共平台中,最终打造成为基因平台APP Store。另据介绍,华大基因将于近期召开中国生物信息与云计算产业联盟筹备暨开发者大会,与开发者共享行业发展成果。

  华大基因已预披露IPO申报稿,拟在创业板上市募资17.32亿元,募投项目包括云服务生态系统建设项目、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升级项目、精准医学服务平台升级项目等。公司此次发布的新产品BGI Online,借助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使得生物信息分析和数据管理能力变得更容易获取,极大降低了平台用户和华大的基因数据分析成本,为即将到来的基因大数据时代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设施。

  基因检测作为医疗行业的重点方向,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美国已发布精准医疗计划,苹果公司正在与美国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应用,收集并整理用户的基因数据。苹果的下一步计划是收集用户的基因数据。研究人员将在ResearchKit的云计算平台中保存这些数据,其中一些信息将直接出现在用户的iPhone中。

  目前我国精准医疗计划正在酝酿,并有望进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预计到2030年前,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资600亿元,推动行业发展。另外,中科院已正式启动重点部署项目“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将在4年内完成4000名志愿者的DNA样本和多种表现型数据的采集,并对于其中2000人进行深入的精准医学研究。

  基因测序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前筛查等领域发展迅猛,随着产品价格逐步下降,预计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1.1%。拥有技术和产品优势的相关企业,有望获得新机遇。

  公司方面,达安基因主营PCR试剂、仪器服务,实际控制人为中山大学。在基因测序领域均有布局,在产前筛查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领域,已获得卫计委批准试点,有望率先分享行业增长机遇。目前正在推进定增方案,拟募资15亿元,加码PCR试剂、基因芯片检测等项目。北陆药业主营对比剂和细胞医疗业务,在细胞免疫治疗市场竞争力较强。公司通过收购世和基因部分股权,布局基因检测领域,后者在高通量基因测序市场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卢玲艳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