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司快讯

李小加:香港年轻人在金融业大有可为

2016年10月29日 20:59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证券时报网消息 记者 李明珠 证券时报记者 李明珠

  香港金融发展局今日在香港中午为年轻人举办就业资讯日,香港交易所李小加总裁发表了主题演讲,向大专学生提供更多有关金融行业的就业资讯。“金融的核心是制度,只要大家对你的制度有信心,就可以不断吸引更多的资金。”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认为,“自由的经济体制和良好的法制是香港发展金融业的核心优势,随著中国经济的掘起,香港金融业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窗口作用,机会多多,在这座金融中心长大的年轻人更是拥有很多难得的竞争优势,在金融领域大有可为。”

  珍惜时代大潮带来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李小加在美国华尔街当律师,促成了最早的一批中国政府及企业海外融资项目,亦迅速晋升为美林证券及摩根大通中国区当家人。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运是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流,我们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改革开放这个浪潮把我们带上去,让我们成为中西方的架桥者、沟通者,是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忆往昔,李小加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十分感恩和珍惜。

  在他看来,今天的年轻人任重道远,正处在另一个时代浪潮的当口。

  李小加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座大山,而香港一直站在这座山的顶部。“三十年前的中国因为封闭而落后,经济体量微不足道,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座大山已经很高了,旁边只有一个比你大的山,就是美国。中国未来的发展,可以给世界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他也坚信,登高望远,今天的中国年轻人视角更为开阔,看得更远,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大的影响。

  香港仍是中国的窗口

  具体到金融业而言,一个地区的GDP总量和金融市场的总市值通常是1:1左右的对应关系,而香港的GDP和金融市场的总市值差不多达到了1:13或1:14的关系。

  “香港能够以这么小的身体(经济体),顶住了这么大的一顶帽子(金融市场),主要是因为香港站在中国这座大山的顶部。”李小加解释说,香港一直是中国的窗口,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香港对世界的作用远远比过去更重要了,因为中国这座大房子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香港仍然是这个大房子的窗口。世界需要通过香港拥抱中国,中国也可以通过香港走向世界。

  香港金融业面临重大机遇

  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贸易和航运曾为中国内地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随著中国经济的不断掘起,这些行业受制于香港的地理空间,近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逐渐有所降低。

  在李小加看来,这些主要依靠物理资源的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免会遇到瓶颈,很难跟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而成长,但金融业却不受此限,面临重大机遇。金融业发展不需要占土地,不需要很多机器和劳动力去生产,它的核心是一个制度,大家信任你的制度,有信心把钱放进来,这个行业就会发展起来。以英国伦敦为例,伦敦的离岸美元市场,跟美国在岸的美元市场差不多大,足以显示制度的重要性。

  香港的开放市场、法治环境、与国际接轨的监管制度与市场体系是成就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香港金融业的核心优势。在香港这个城市长大的年轻人自然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相信他们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机会特别多。 李小加十分看好香港的金融业,也看好香港的年轻人。他希望香港年轻人好好把握香港金融业的机遇,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李小加的青年时代

  “都快40年前了!那时当石油工人,在海上一个固定的平台上工作,条件比较差,但对年轻人来说非常好玩,可以经常吃螃蟹,弄个网去下海就行。”李小加聊起自己的青年时代,脸上浮现出轻松的微笑。

  没有上过正式高中的他,在恢复高考后考进了厦门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英文报章《中国日报》当记者,在向大家介绍自己当记者的照片时,他这样描述“这是在评论部的时候拍的(图),面前是飞鱼牌打字机,重得可以砸死人。旁边还有一本字典,当时天天用英语写作,还是很困难。”

  工作不多久他便结婚了,于1986年,夫妻二人决心出国念书,好不容易争取得到两份奖学金一起远赴美国,他先后选修新闻及法律。留学时,俩口子袋裡没几分钱,他就边读书边洗碗帮补生计,在外漂泊五、六年间没见过父母一面。生活虽然清苦,但李小加回忆起这段岁月,仍然觉得十分满足,因为感觉日子总是一天比一天好。

  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始终乐观面对生活,对明天永远充满期望,也许这就是他能够从一名石油工人,华丽转身华尔街律师、跨国投资银行家,再到胜任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的成功关键。



(本文由证券时报网授权财新网刊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版面编辑:陈华懿子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