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新造船市场好转三年,造船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造船龙头仍未完全扭亏。1月29日晚,中国船舶( 600150.SH )公告,预计2023年实现净利润27亿元至32亿元,同比增长14.71至17.62倍;扣非后,预计亏损最多5亿元,2022年同期扣非亏损额为27.5亿元。
中国船舶称,2023年由于子公司处置海工平台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及收到政府补助等事项,本期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为32亿元左右。
中国船舶2023年扣非亏损扩大,或与承建邮轮的外高桥有一定关联。中国船舶下属四大造船基地中,2023年上半年江南造船、中船澄西和广船国际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盈利。但是,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承建2艘大型豪华邮轮的外高桥造船实际亏损3.22亿元。
这条路欧美、日本、韩国的造船业都走过,珍惜现在这个产能充足甚至过剩的时间吧。
不同的剧本,同样的结局
明明亏损了,还这么不实事求是。
中国在商用货船领域的国产化率可达到90%以上,中国在船舶建造工艺的不断成熟中,培育了大量配套供应商。李彦庆说,全球只有中国才是这样的,国内有超大规模的产业基础优势。
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全球占比也首次超过50%,达到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量达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占全球总量的55%。
一位造船业资深人士称,中国拥有“工程师红利”,但工人成本已经不低,船厂为电焊工支付的月人工成本可达1.7万—1.8万元,而欧洲船厂的土耳其、罗马尼亚工匠月工资折合人民币仅1万元出头,“中国造船业已经走出了低价竞争阶段,唯有通过批量化、标准化船型建造取得竞争优势。”
大部分国企都在亏损
“外高桥为建造首艘大邮轮产生的经营亏损或近70亿元,是实打实扔进去的钱。不过,船厂的财务涉及到跨年结算,财务方面具有一定弹性比,计提减值数额很难准确对应。”
订单越多亏损越多嘛
以价换量吗